中秋节,故乡回不去了
01
歌手陈星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寒假,他急急忙忙往家里赶。
忽然,天空下起了大雪,回家的路,特别难走。
当他回到家,听到了母亲关切的声音,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一首《流浪歌》,让出门在外的游子,特别想家。
小时候,我们盼望着长大,然后远走高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我们有无限的诱惑力。
故乡在身后,生活在前方,似乎永远都没有尽头。
02
又是一年中秋节。
人生最难得的,不过是有家可回,有茶可温。不管走多远,都能听到母亲的呼唤。
可是,总有人,注定“把异乡当家乡”,回乡的路,依旧在,只是越来越陌生了。
曾经看过一副漫画:一个中年人,使劲拽在一辆板车,肩膀上有一根很粗的绳索,把自己和板车紧紧连在一起。板车上,有房子、父母孩子、工厂和金元宝,还有“年迈的自己”。每一步,几乎是跪着走完的。
不敢休息,不敢生病,不敢花钱,不敢与上司争辩,不敢应酬......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胆小甚微,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打碎美好的生活。
逢年过节,不敢回乡。因为开支太大,假日太少。
中秋节,放假一天,加上周末,一共三天。来来回回,在路上就要两天,在老家就是待一天。如果隔了好几个省,估计路上就得花三四天。
“月是故乡明”,当特别思念家乡的时候,就抬头看看月亮。能够想象到,月亮下,亲人们在团聚,一抬头,和自己看到的月亮,一模一样。
“来,喝一杯”,老父亲端起酒杯,咕咚一声,喝了一口闷酒。没有儿女陪伴,他内心很惆怅,但极力理解儿女的难处。
母亲忙碌着,为父亲添酒,也为儿女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隔天去小镇上,打包,邮寄出去。
不能回老家,却能收到老家发来的消息,能够收到父母邮寄的包裹,也是一种幸福。
03
有人说:“父母不在的故乡,是回不去的故乡。”
更多的人,在某一天,阔别故乡——就此一别,来日难以重逢。
父母过世后,故乡就变成了两堆黄土。也许,只是清明节的时候,去祭拜一下吧;也许,祭拜的事情,也只能交给某个在故乡留守的亲戚。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诗人的话,总是那么伤感,又那么现实。
当然,也有很多人,把父母也带到了外地,一家人一起漂泊。
我的同事阿张,东北人,他来湖南工作有二十多年了。自从他结婚之后,父母也随迁过来了。
阿张说:“大概有七年没有回老家了。”
去年,阿张的母亲得了癌症,想要“落叶归根”。本来安排好了行程,但是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只能搁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古老的诗,变成了阿张的个性签名。他打算,等父母百年之后,把骨灰一并送到老家去安葬,不让他们的灵魂,没有归属感。当然,这样的想法,阿张没有告诉父母,害怕他们会很伤心。
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我们总是在想,等自己退休了,就回老家去,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鸡犬相闻”的日子。可是,父母不在老家了,老屋也不见了,儿时的玩伴,都不会回乡了,你还能待得住吗?
唯有,落得一声叹息,把故乡藏在心底,过四海为家的生活。
04
此时此刻,故乡的风景,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吧。
村口,有郁郁葱葱的大树。最大的一棵树,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很大,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儿时的我们,在树下嬉戏,跳皮筋、捉迷藏、攻城、踢毽子、跳房子......也有顽皮的人,呲溜一下,爬上了树,要看看鸟窝里,有没有鸟蛋。
小桥,是石板铺成的。石板光溜溜的。老人们说,这座桥,有几百年了,古代有一个宰相,从这里经过,被周边的风景迷恋住了。然后大笔一挥,写下了“万寿桥”几个字,祝福全天下的人们,长命富贵。
小桥下的流水,很清澈。拐弯处,有深潭,是游泳的好去处。夏日里,我扑通一下,就跳进了水里,母亲在岸边骂骂咧咧,却又无可奈何。游泳之后,回到家里,等着母亲的“巴掌”。不料,母亲关切地问,没有呛水吧。那一刻,真的好幸福。
最美的,应该是那些青瓦吧。下雨了,雨滴敲打着瓦片,哒哒哒的声音,特别好听。还有那一抹炊烟,从瓦片的缝隙间,慢慢悠悠地蒸腾着,消散在天空。也有燕子和麻雀,停留在瓦片上,跳跃着,闹腾着。
老屋的墙,有些年代了,一些青砖,变得凹凸不平;天边有火烧云,从山这头,一直“烧”到山那头;鸡鸭在稻田里扑腾,寻找蹦跶的蚂蚱;父亲牵着老牛,走进了田野,消失在一个小小的山坳;母亲的菜园子,永远都是翠绿的;猪在拱食,永远都吃不饱......
月色下的故乡,在梦里,在眼前,在血液里。不信,你闻一闻,透过肌肤,就能闻到故乡的泥土气息。
风景依旧在,只是少了父母的呼唤,斩断了最美的牵挂。
05
“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若是生活如意,谁愿颠沛流离”,曾经向往远方,现在身处远方,却倍感无奈。
再回首,人生如梦,清晰如昨。
原来,不管走多远,我们都不曾走出故乡的月色。
掬一把月色,放在心头,今夜,才能安眠。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