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非常重要)

文 |南师怀瑾先生
来源:《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怀恩书社
在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从后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聪明,动脑筋而来。「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也是以静虑──「禅定」为中心,然后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用什么方法去求「静」呢?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问题,而人们都是那样轻易的问出来。
「静」便是「静」,用心去求「静」,求「静」又加上方法,那岂不是愈来愈多一番动乱吗?
若在禅宗来说,便可直截了当的答:「君心正闹在,且自休去。」这样说来,「求静」根本便错了,或者说:可以不必求「静」啰!那也未必尽然。
不必陈义太高,但卑之而毋高论的说,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经常习惯于动态;
在心理方面,如意识、思想、知觉、情感等,好比多头的瀑布、澎湃的江河。真有「无尽长江滚滚来」的趋势;
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经的感受、气息的运行,时时刻刻都会发生苦乐的感受,尤其在静坐的时候,如果身体早已潜伏有病根,它可能会发生酸、痛、冷、热、胀、麻、痒等感觉,比起不静的时候还要强烈。
「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欲静而动乱愈多,所以一般初学静坐的人,往往发现自己的思虑营营,非常杂乱,甚至,比起不静坐的时候,反而更加烦燥、不安;
因而更加恐慌,认为自己不应该「静坐」,或者加上武侠小说与民俗神话等的传说,恐怕「静坐」会「走火入魔」。
其实,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头上安头,错加误会,构成心理上的阴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