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简鉴
在玉的外部好象附了一层滋润度很强的“皮壳”,凡是古玉都有,只是传世古玉没有沁色。
以砣痕为例,砣具在历代古玉制作工主要应用于碾琢线条、切割开料、开窗镂空等工序之中。老砣工碾琢出的线条大多自然顺畅,呈两端尖浅、中间宽深状。阴刻线条边沿两侧没有崩碴,槽底呈现出磨砂状。部分粗工会有重砣、岐出、过界的现象。
古代古玉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那些艺术水平高的古玉更难仿制。比如汉代玉人、玉马、玉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越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越容易鉴定。原因是仿制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
通常是靠对实物多年观察的经验得出判断。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熔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
传统的古玉是指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末期,经正式或非正式发掘出土的和历代官府及民间流传于世的玉器。传世古玉与出土古玉相比,不仅从数量、款式、玉种、质量上大为逊色,而且还掺杂着许多制玉商和古玩商为谋求高额利润而制作的伪古玉。使人真伪难辨,无所适从,从而降低了传世古玉的可信性和科学性。对古玉的辨伪与鉴定,已渐趋成为收藏家、文博古玩家及爱好者的迫切要求。
鉴定方法:人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玉器;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则难。重要的是,美的艺术只有手法,没有方法,艺术达到一个界限不再能前进,这种界限或早已达到而不能再突破;并且这样一种技术也不能传达,而是每个人直接受之于天,因而人亡技绝。等待大自然再度赋予另一个人同样的才能。
对古玉进行辨伪必须有机械方面的知识。制玉离不开机械设备和工具,设备工具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古玉的加工质量和精度。我们以战国、汉代古玉为例,当时能够制造出这样高水平的工艺效果,可以看出题设备与工具的加工能力已相当完善。汉代已具备了高水平的金属结构设备工具,有加工各种复杂造型的技术和能力。从实物的工艺效果上分析,所谓的鬼斧神工,实际上是低转速、低研磨量以及相当长的加工周期经缓慢的反复研磨形成的。而战国、汉代以后,只是在设备工具基本定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其转速和研磨量,在提高效率的情况下逐步缩短加工周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