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被篡改前的《道德经》重见天日,里面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经》重见天日,里面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1973年马王堆西汉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经2000多年前道德经版本,一时震惊世界!没想到的是,经过对比发现,发现道德经被后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出土的道德经抄写在帛书的,距老子时代仅二百多年,被称为帛书老子。当年根本不叫道德经,名称就是老子,是后世封为道德经。
更重要的是,老子上下两篇,居然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其实要叫应该叫德道经才对!
这些差异大多只是只字片句之间,但意义却有千差万别之远,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我们从两处看看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经》,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第一处
传世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帛书本:"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二者看上去差别不大,只有一个"之"字只差,但意义却完全变了。"有无相生",与"有,无之相生",第一个理解就像现在流行的阴阳相生一样,你生我,我生你,互为其根,自循环而无始终。
但第二个理解却是"有,是由无而生的,无是有的根本"。
其实第二种理解,才是更与《道德经》后边所写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相应和的。
第二处:
传世本:“大器晚成”
帛书本:“大器免成”
这句“大器晚成”最为我们熟知,它是我们现代人的一剂良药,一事无成的中年人往往用这句话来互相安慰砥砺。殊不知,这句话的原本是“大器晚成”。
老子的“大器免成”是说不要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现在我们理解为要等到年龄大了才有成就。
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认为成长都需要一个自然的过程,万物都有自己的节奏。变化要建立在时间的积累上,自然而然的变化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成就”。
当然现在我们熟知的“大器晚成”,也有这个意思。只是还是觉得“大器免成”表达的更为准确一些,他将这一“量变”的过程也描述出来了。“大器晚成”则是直接显示出量变后的“质变”。
虽然《道德经》被篡改是一种遗憾,但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被篡改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篡改的话,《道德经》未必能流传到现代。
《道德经》中充满了大智慧
关于道德经,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马云关于它的评价:“哎呀!这哪是我在读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读我,而且他读到了我内心的最深处。
而鲁迅先生也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五千言精简洗练,意蕴丰富,深藏哲理与妙趣。
道德经不仅影响着古人,也深深影响着现代人,白岩松说过,他将道德经看成自己的生命之书,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很高的,生命之书,就是看过之后,能决定命运的书籍。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德经短短的5000多字,却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任何一句都可作为至理格言和座右铭。
我读的是白话文版本的,因为古人的文言文看起来实在是费劲!
这个版本的道德经是翻译得和原版意思最接近的了,不仅完整收录原版的内容,还做了详细的翻译和注释,可以结合着一起看,或者直接看白话文都可以!
老子是我国最早的哲学家,语言幽默风趣,里面有大量丰富的故事,有时候会让你哈哈大笑,有时候也会感叹这世界万物
文字妙趣横生,里面还有让人哈哈大笑的故事,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乏味。
丰富的彩图,家长读的时候,孩子也可以看,让孩子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