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关于冬病夏治,你得知道这些……
进入夏至后,三伏天也将要到来。三伏天,分别是指夏至后第3个庚日的初伏、夏至后第4个庚日的中伏以及立秋后第1个庚日的末伏,简称“夏至三庚”,一般要持续三、四十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
也许你会问,夏至不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吗,为什么夏至时的天气反而不是最热的呢?其实,生活中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天之中最热的时间并非是太阳达到最高时候的12点,因为人对气温的感受主要来自于地面的辐射,而地面的辐射达到最高时一般是午后2点左右,此时气温才是最高的,所以处于小暑到处暑节气之间的三伏天才给人以暑热之感。
既然三伏天馈赠了这么充足的阳气,就应该要把它好好利用起来,所以,大家可不要错过被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伏天灸了。
三伏天灸是对中医“因时制宜”和“冬病夏治”理念的最好实践。中医是一门非常重视天人相应的医学,在中华文化的母典《易经》中就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说明古人很早就观察到物与物之间虽形体质各异。但同类之间却存在无形之气的连接和沟通。《黄帝内经》就更明确地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天人相应观。
因此可推知,三伏天天地之间最旺盛的阳气亦必能激发和响应人身的阳气,再配以具有温阳发散作用的天灸膏,以“三阳”之力驱逐体内的陈寒痼冷,这样岂不是既有效又经济的做法?
“冬病夏治”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不过在这里要纠正不少人的一种观点就是认为“冬病”就是冬天发作的疾病,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一些症状并非在冬天发作或加重,或者一年四季都会间断发作,从而怀疑天灸对自身病证的适应性。
其实中医的很多名词解释都要回归到阴阳五行的体系中解读,包括此处之“冬”字,就阴阳而言属阴,就五行而言属水,就六气而言属寒,对应五脏之肾,所以所谓的“冬病”是泛指所有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所导致的疾病,因为一年之冬是阴寒之气当令最典型的季节,所以以“冬”为名。
但是,推而广之,遇上五运六气偏于寒湿的年份、一日之子夜,阴寒之气都偏盛,阳虚之人就容易与其同气相求,从而在不是冬天的时令发生疾病。正如许多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反馈行天灸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其内在机理便是阳虚生寒,由肾及肺,致肺气宣肃不利。
同样道理,“夏治”也不仅仅局限于夏天,不少人把调理自己虚寒体质的任务全部交给三伏天灸短短的5个疗程,而生活习惯上却毫不检点,继续吹空调、喝冷饮、熬长夜、乱吃消炎药,如此纵有天阳之助也难破阴寒的重重包围。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反过来,调理阳虚体质也需要每天的坚持和积累,如配合艾灸、内服中药、运动等,才能恢复阴平阳秘的身体。
【如何挑选优质艾条?
如何解读艾灸排病反应?
家庭常见病该如何配穴?
陈主任教你艾灸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