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自在解读学习传统山水画如何取法古人,少走弯路

朱子曰:“人只一心为本,存得此心,于事物方知有脉络贯通处。”

朱子又曰:“如舟只可行之水,车只可行之于陆。天不曾生个笔,人把兔毫来做笔。才有笔,便有理。”

杜自在老师作品

我们现在学传统国画,为什么离古人那么远?为什么学不到他们的好东西?

有人曾说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现代人与古人的差距,比我们与美国人的差距还要大。因为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所以,据此我们学习古人的东西,都是表面的,甚至有些时候是南辕北辙,连皮毛都没有学到。

如果要虔诚的“师古”,那我们就要对古人所在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他们看的什么书,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走的什么路,他们眼里看到的是什么,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时刻在关注什么...

杜自在老师作品

学画,重点在于理解,难点也是在理解。

时下爱好中国画的朋友们,大多还是没有找到学习中国画的方向,没有理解其中的内在道理,只是在表象上玩一些时下正在流行的笔墨趣味,娱乐其中,难以从精神层面的高度感受到传统的洗礼与懂理的豁然。

因此,杜自在老师建议大家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多阅读传统经典,如此才能将中国画画好。

五代、宋至元的批麻皴的发展变化

明清时代的作品细节

从古到今,大家都在用线条去表现对象、表达自己的感受,经过理解,把它呈现在纸上。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不一样的面貌,这种自然形成的面貌是不可以追求的。

拿过毛笔临摹过古人作品的朋友就知道,临摹明清的容易,而临摹宋元的或者画线描更难。

不同的线对应不同的自然万物的性,我们接下来就要在线上面去下工夫,去想办法,去琢磨,去思考怎么把这个线练好,怎么从古人作品当中提炼对线的理解,把线和自然万物联系起来。

为了让大家看懂笔墨,读懂经典,理解线条之间的关系,并能合理使用线条中所蕴含的道理,杜自在老师将以王蒙山水为切入点。

王蒙,毋庸置疑,是中国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画家之一,为广大绘画爱好者所熟知,是元四家文人画之“繁”的代表人物。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官方的还是民间的画者,均都被推为至上,地位之重,影响之深远,至今仍然是学习传统文人画者们学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艺珍宝库。

杜自在老师作品

王蒙是发展和继承董巨披麻皴之后的又一座高峰,是学传统绘画绕不过去,也是必须要知道的一位大师,介于现在诸多学习中国画的人,怕麻烦,图捷径,总想着“信手拈来,几笔草草“挥就,不知道怎么深入其中,参悟其中奥义,杜自在老师想借这次王蒙的课,好好讲讲藏在这个里面的“多和少,繁和简“的道理。

例如,这幅王蒙的《夏山高隐图》

相对于这样一幅尺寸很大的画,到底如何下手?

对于初学者,甚至有一定的基础的画友来说,都是有难度的。所以,重点就在于不要贪多,从自己能看懂的地方,看得到的地方,能够理解的地方下手,从一棵树,一个小石头和一个房舍去开始、去着手。不能动不动就是整张四尺或者大工程的去做,这些都会是无用功,效率也会非常低。

而在动手之前,最好是读一读各种画论,比如同时期黄公望的《写山水诀》,以及《林泉高致》等等,明白构图中各种元素的用意,好比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在这里,船只为什么正好留半截,云雾空白为什么留在这里等等,这都是画家经过合理精妙计算的结果...


导师介绍:

杜自在

名宗瑾,号置齋,自在館主,千竹書院成員。

1976年出生于湖南慈利,现居东莞。

2009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

2013年冬入千竹書院,師從方嚴先生。

2015年入習初堂,師從王義軍先生。

2016年1月『與古為徒』書畫展 (廣東-東莞)

2016年1月 千竹書院中國畫邀請展(湖南-長沙)

2016年夏于東莞創辦-自在畫館

2017年1月『與古為徒』中國畫手卷展(第二回)

2017年3月隨千竹書院游學敦煌

2018年1月『與古為徒』書畫展(第三回)

2018年6月千竹書院中國畫雙年展(浙江-杭州)

2018年8月,受墨池學院邀請,主講了六節“中國畫白描精要”課程。

2019年5月,受墨池學院邀請,開設公開課,主講了六節山水“富春山居圖的解析和臨摹”。

2019年11月,受墨池學院邀請,主講七節王蒙山水畫風的臨摹与探究。

杜自在老师作品

机会难得!

喜爱山水画的你还在等什么?

赶快加入杜老师的课程,让他为你一解困惑~

更多作品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