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西红柿鸡蛋刀削面

村子里是没有饭馆的,饭馆都在村边的马路两侧。有了交通流量,特别是外来的交通流量才会有人吃饭,这是真理。在这个真理指导下,马路两边的饭店鳞次栉比。不过,饭馆是分档次的,档次高的是不会在门口摆上桌子的,尤其是不会在碗上套塑料袋。套塑料袋是安徽板面的首创,代表着一种不用刷碗的店家自己的方便。

这家刀削面显然不属于那个南边来的穷人的塑料袋套碗系列,它有着西部山区的色彩,是猪肉腌面主打,外带炸酱面,西红柿鸡蛋面,炒饼,牛肉饺子等等。每一种饭菜的名称与价格都用粉笔写在黑板上高高地挂在店门口。每逢有人凑到削面机前前犹豫吃什么的时候,那个穿着围裙的朴实的年轻女人就会用自己的脑袋引领着你的目光向上看,你仰头凝神看了一会儿以后就会决定到底要吃什么了。西红柿鸡蛋面。因为它带汤,又没有腌肉面那种听上去总是有几分可疑的味道。

这时候一个蹒蹒跚跚的娃娃冲了过来,直接跑到削面机的后面冲着正端着锅掌勺的男人清晰而端正地喊道:爷爷,爷爷,我奶奶让你拿上钥匙!那爷爷立刻满面笑容地向下看着,看着孙子迎上去的认真的小脸。穿着围裙的年轻女子马上蹲下,不管胸前的面,一下将他抱住,亲了又亲。孩子继续字正腔圆地说:姑姑,姑姑,你的兜兜好热。姑姑又亲了他一下,赶紧站起来去操作削面机去了。

削面机是一个高高的架子,架子顶端固定着一块活好的面,面的斜上方有一个不锈钢的刀片。按下按钮,那刀片就会快速地削下来,削在面上,直接将面削到旁边的大不锈钢热水桶里。那桶就是煮面的锅。煮到八分熟,大笊篱捞出来,分到一个个碗里。男人再按照顾客点的不同面的种类,分别上炒锅搭兑。

吃面的时候必不可少的醋在每一张桌子上都有,油炸辣椒是一大碗,谁用谁端到自己桌子上去,别人用再去那桌子上去端。蒜在削面机旁边的一个塑料盒子里,盒子外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蒜”。蒜都已经被分成两瓣儿一组,意思是一个人也就吃两瓣就可以了,当然不够的话还可以来拿。那穿围裙的姑娘根本不看谁拿谁不拿。

筷子不在外面,在屋子里,屋子里的柜台上有一台消毒机。筷子像是正规自助餐的店里那样,只露着筷子头地插在里面。

在屋子里吃面的,一般都是开车来的,而且是开轿车来的。因为不需要一直看着自己的车。开货车的就愿意坐在外面,可以看着车上的货。比如这一对拉了满满一车灰砖的夫妇,就坐在外面,吃了很多炸辣椒,满头大汗地走了。走的时候媳妇点给带围裙的女子饭钱,一人一碗油泼面,一共12块。夫妇俩吃得满面红光,媳妇在关门的一瞬间还在点手上找回来的零钱,丈夫发动车的时候像是喝了酒一样地两腮鼓胀,志得意满。

至于骑电动车和自行车的,那就更是毫无疑问都坐在外面,守着自己的车了。这几个戴着帽子骑着电动车的中年人,在一人吃了一碗面以后并不马上走,他们都懂得胃在忙活着,人就不能动的道理。凑在一起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闲话,眼光在街上不断地开过的车辆和走过的行人上漫无目的地逡巡着。在劳动的间隙里,这样吃上一顿热乎乎的中午饭,已经十分让人满足。

这一家的刀削面的确是不错的。不偷工不减料,严格按照既有的程式,煎炒烹炸的各种手续都一一做到。以我这碗面为例,葱花、姜末、花椒、榨菜、豆芽、西红柿、鸡蛋、香油,一应俱全。而一碗面的量也相当可观,即便是一个干体力活儿的人,也可以吃饱。

已经过了中午一点,屋里屋外吃饭的人都走了,穿着围裙的女子闲下来,闲得很不自在。这时候又有人骑着电动车过来,一边走一边使劲看着我碗里的饭食,想看清楚是什么,以决定是不是在这里吃。可惜我碗里的已经吃完了。他下了决心,停了车,拿着保温杯过来,先在门口的小水桶那里接了热水,然后果断地要了炒饼。

我注意到,在外面吃饭的这些桌子都在一个遮阳大伞的覆盖下,遮阳伞的两个角固定在饭店的外墙上,另外两个脚就立在地面上。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其中一只脚短了一截,于是就将一个小板凳侧躺着放在这只脚下面,高度竟是非常合适。只要不影响使用,其实质量不质量的无所谓。我这张小桌的围边儿就都已经开裂了,不过不影响桌子的使用,就这么裂着好了。

冬天已经来临,阴天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第一次显示出了寒凉的巨大威力。人们在刚开始用瑟缩来抵御钻到心里的凉意的日子里,中午能吃上这样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就好像忘记了季节,仿佛还是原来的夏天至少是秋天的日子里那样,从容地走上了各自的路。

这是大河村的田园面馆。不过,骑车行走在大地上,哪里都有可能找到这样的小店。它们自然本分,给你热量,给你生活中最质朴的动力源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