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坪云塔
威坪云塔
方志记载,原淳安有云塔、新塔、凌云塔、培风塔,原遂安有神山塔、祥云塔、龙门塔、琅琯塔、青山塔、雁塔、奎文塔。云塔建于宋代,是现存文献记载的淳安最早之塔。
明嘉靖淳安县志载为漕贡进士方有开建,清朝县志载为宋方有开建于威坪镇东云头峰。明万历续修严州府载,宋进士方有开建,状元方逢辰为之记。
旧志载有云塔山、云塔桥、塔山潭,均在县西六十里。古威平镇在今鸠坑乡与威坪镇对应的水域。云塔山即云头峰、云头山。云头山位于威坪港与宋村云源港两水交汇处,其水域在水库形成之前为松崖乡,有云头村,已经移民。今南浦大桥之东有云头隧道,估计云塔大概坐落于附近。
关于方有开,《新安文献志》、《弘治徽州府志》均作为歙县人,《宋诗纪事》、《嘉靖淳安县志》则作为淳安人。南宋遂安县令、余姚孙应时著有《烛湖集》,收录《承议郎淮南西路转运判官方公行状》,详细记载了方有开的生平事迹,开篇也说方有开为新安歙县人,落职后闲游吴中,病卒,其子奉公归葬于淳安安福乡武陈原。明朝安福乡在清平源口,即今富文乡水口。根据《淳安县志》,方有开撰有《方仙翁祠》诗、县城《修古渠记》,在县西建《万溪书堂》,并游览县东金钩山,其行踪在淳安,并留有遗迹诗文,当为淳安人,歙县是其籍贯而已。
孙应时所撰方公行状称,方有开,字躬明,擢(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第,年己近四十,授左迪功郎、(江西)建昌军南丰(县)尉。丁外艰,调建宁府政和(县)簿,改特监潭州南岳庙,襄阳府学教授。未上,复罹太夫人忧。服除,差监行在太平惠民北局。秩满,循从政郎,除国子录。轮对《荆襄事宜》,上大称赏。明年,迁司农寺丞。再轮对,奏三札,上皆欣然听纳,称善再三,有擢任意。阅岁,遂差知(安徽)和州,兼主管管内安抚司公事,兼营田屯田事。明年,转奉议郎。历阳(安徽和县)戍期未至,会淮南阙使者,即改除淮南西路常平茶盐兼权转运提点刑狱公事。磨勘,转承议郎。著《(屯田)详议》二十二篇以献,乞从朝廷集议可否。书入,复升公转运判官,兼刑狱茶盐,训辞丁宁专任田事。枢密使王蔺及季弟王莱,力挤公,指为犯分,坐鑴三秩,罢授承事郎。淳熙十六年(1189年),以(宋光宗)登极,恩复宣教郎。公自谓膂力愆矣,请求放迹归休。还至吴中,与诸寓公游而乐之,将卜居焉。遇疾,遂不起,享年六十有三。明年(绍熙元年,1190),王蔺亦以台评去国,公论始伸。又明年,诏复元官,朝野莫不悲公之不及见也。据此状,方有开生于1127年,卒于1189年。当时,理学大师吕祖谦任睦州教授,与朱熹相往来。方有开曾从朱熹游,朱熹为之题万溪书堂匾额,方有开以此号溪堂。方有开还遣其子执经事东莱吕公(吕祖谦)。方有开娶胡氏,赠孺人,生子三璟、琚、琥,琥为仲氏后。女三人,长适徐应求,次姜牗,次钱豫。
对照生平,方有开与遂安詹仪之处于同一时代,与朱熹、吕祖谦均关系密切,连命运都极为相似。詹仪之也在淳熙年间被削职,回乡后即去逝。历史总有相似的一幕。
南宋状元方逢辰留存有《蛟峰文集》,确实有《云塔序》。《序》载:“漕贡进士方君至京谒予,谓其乡自溪堂后未有显者,今几百年,气数当一复。阴阳家谓是水口值风雷峰,若文笔耸立,当有掇巍科者。今拟其乡之同志,峙一塔于云头之峰,以迓气数之复。予谓君不必以阴阳家为辞,但举文正之言,谢氏之诗以叩同志,孰不闻风以兴。”方逢辰生活在宋末元初,比方有开迟百年左右。据孙应时所撰方有开行状,方有开为隆兴元年(1163)进士,不是漕贡进士。溪堂为方有开之号。序文表明,云塔是方有开之后近百年,方氏后裔为兴文风而拟建。请序的方君为漕贡进士,序文未点出名字。作序之时,方逢辰在京师,应为南宋末年。因此,较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云塔由方有开后裔建于南宋末年。旧志称云塔为方有开所建,均为错误。
明代万历年间,威坪蜀阜人徐应簧写有云塔诗:
桃花源上客,留此如椽笔。
淡出明河篇,文光荡云日。
附:方逢辰《云塔序》
“南台沙合河路通,先出状元后相公”,此晋人语也,至今方验。“水绕壶公山,莆阳朱紫半”,古语也。后渠水包山,而高科者甚众,如响斯答。岂人才之隐显,尽在天而不在人欤?此犹曰阴阳家之说,非吾儒所信也。“(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谢泌此诗,盖谓闽多文章士,秀气聚于山与塔也。妙果院造一塔,范文正曰:此番水文章之应,因目文笔山。后二十年赵如砺果魁天下。文正何人,岂惑乎阴阳家者?予谓宇宙间一气也,山川之气有厚有薄,则钟而为物为人亦异,故山之润者必有玉,川之媚者必有珠。茂林蓊郁,芝兰郁乎其间。楩楠杞梓松筠楸柏挺出而特起者,必天地英华刚劲之气宅乎此也。惟人亦然,穹崖深密则必有庞硕朴厚之人,崇冈峻拔则当出磊砢岌嶪之士。申甫降嵩岳,轼辙枯眉山,其验著矣。漕贡进士方君至京谒予,谓其乡自溪堂后未有显者,今几百年,气数当一复。阴阳家谓是水口值风雷峰,若文笔耸立,当有掇巍科者。今拟其乡之同志,峙一塔于云头之峰,以迓气数之复。予谓君不必以阴阳家为辞,但举文正之言,谢氏之诗以叩同志,孰不闻风以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