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吃的态度,藏着你的三观
最近,频频有我们熟知的餐饮店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比如全家超市承认上海部分门店售卖超过保质期的烤肠、北京 ' 奈雪的茶 ' 一家门店将腐烂的水果继续混入食材中使用;杨国福麻辣烫仓库墙壁脏污,且有老鼠屎、食品原材料来源不明等等……
食物让人害怕,这听起来有点不合逻辑,但是细想你有没有这样的担忧:
农药残留洗得干净吗?
超市里表面光滑的水果是不是经过了 ' 人工打蜡 '?
转基因食品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烹饪会破坏食物里的营养吗?
从前,没有强大的运输系统和保鲜能力,人们只能就近获得食物。现在,食物送到你面前,已经经过了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等无数环节,这其中可能由于工人的不负责任、疏忽,或者企业谋利的目的,被动了什么手脚。
于是,大规模的食品安全和食品恐慌,就成为可能。
是谁在告诉你怎么吃才安全健康?又是谁在引导你把什么食物放进购物篮?
美国麦克马斯特大学荣休教授哈维 · 列文斯坦所著的《让我们害怕的食物》,就带我们追溯一波又一波的饮食热潮,是怎么控制我们对食物的态度的。
哈维 · 列文斯坦 | 上海三联书店
从 19 世纪晚期起,人们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困境:食物空前丰富,但人们对该吃什么却越来越焦虑不安,所有人都要训练出一双 ' 发现之眼 ',学会从食物中 ' 看见 ' 那些事实上不可见的细菌、益生菌、维生素、或任何其它据说是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这样,判断食物好坏的标准就不再是好吃不好吃,而在于它是否 ' 有营养 ' 及 ' 健康 '。
不幸的是,这两者经常相互冲突,' 好吃 ' 的甜品、炸鸡、脂肪,可能并不符合健康的标准。
哪些东西是健康的?你可能能背出一长串概念:膳食纤维、益生菌、维生素、胶原蛋白……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酸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赋予新的功能,有时候能促进消化、帮助减肥,有时候能补充蛋白质、美容养颜,增强免疫力。
这个风潮是如何在全世界兴起的呢?
1908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契尼柯夫,有一个著名的 ' 自体中毒理论 '。
他认为,人体巨大的肠道是 ' 史前时代的遗迹 ',人类祖先们吃的食物是粗加工,需要强大的肠胃功能去消化。
而现代,烹饪已经取代了肠道原有的消化功能,' 多余的肠道 ' 就会让食物堆积、腐烂,产生大量有害细菌,从而伤害我们的身体,这就是所谓的 ' 自体中毒 '。
怎样杀死这些有毒细菌?
梅契尼柯夫指向了酸奶。
当时,一位俄国的科学家对 35 个国家的人口寿命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保加利亚的长寿人口比例最高。
与周边国家饮食结构相比较,他们发现这和保加利亚人大量饮用酸奶有关。
梅契尼柯夫从保加利亚酸奶里面提取出了乳杆菌,宣称乳杆菌可以让人活到 120-140 岁。
之后,大批食品生产厂商闻风而动,纷纷加入了制造酸奶的阵营,加上媒体的渲染发酵,酸奶一时间被奉为 ' 长寿灵药 '。
梅契尼柯夫在一篇文章里,甚至将酸奶的功效提升到了永生的程度,认为食用酸奶和某些食物,就有机会将整个肠道菌群彻底变得无害,人就有可能青春不老。
正当对酸奶的吹捧渐渐失控的时候,梅契尼柯夫去世了,病因是心脏衰竭。
对于酸奶功效无底线的吹捧停下了脚步,但是酸奶行业没有萧条。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人们心中的超级美食。
讽刺的是,后来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保加利亚人的长寿率高,是因为当地人常常用同样的名字导致的统计错误,而 ' 保加利亚式酸奶 ',至今依然风靡全球。
不止是这个典型,在《让我们害怕的食物》一书中,还有很多科学家、研究机构,在研究经费、声望和金钱赞助的驱使下,做出各种引导人们 ' 食物观 ' 的研究,比如对 ' 少加工的天然食物更健康 ' 的追捧、对补充各类维生素、膳食纤维的狂热……
这些风潮背后,都伴随着研究机构的背书、生产商和媒体的营销,让人们对 ' 怎么吃 ' 这件事,变得越发焦虑,也就越来越无法享受美味本身的乐趣。
《中国商报》曾经报道过一个 ' 食品焦虑症 ' 群体。
他们只买最贵的土鸡蛋、产自于本土的牛奶、在郊区的农户那里订购有机蔬菜,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营养,不惜耗费大量金钱和精力。
一位深圳的妈妈,在生了孩子之后 ' 焦虑症 ' 更加严重,她拒绝吃菜市场和超市里售卖的肉蛋菜,每隔 10 天,会让父母从山东老家托运一整箱食物运到深圳。
后来尝试阳台种菜失败,又发现了一种租地种菜的模式。
精神的焦虑、不菲的花销,让家庭关系也变得异常紧张。
其实,对食物的焦虑和对生活的焦虑一样,折射出的都是对自我的焦虑。
而食物,应该是一种治愈。
汪曾祺在写故乡的高邮咸鸭蛋时,这样描绘:颜色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你不会想它是不是胆固醇过高;
他写 ' 咸菜茨菰汤 ':' 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 ',你也不会想咸菜里的亚硝酸盐会不会致癌。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王程韡开设了一门 ' 舌尖上的社会学 ',他说:
我以前特别害怕去夜市吃坏了,年纪越来越大才不怕。城市中每个人都被设定了固定轨道,只能按部就班地活着,而夜市里是最坦诚的感觉,是一种放松,这其实是从焦虑到和解的过程。
人们渴望食物又恐惧食物,这种复杂的情感,是一种远古的遗传。
在人类只能通过狩猎和采摘来果腹的时候,食物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哪个果子有毒,哪个果子没毒,对人类祖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到了今天,人们对食物的焦虑变成对人性的担忧。
对于这种焦虑,哈维 · 列文斯坦在解密流行食物背后的故事时,也告诫我们要保持怀疑和独立思考。
对风靡一时的食物或者养生观念也要有所提防,所有的食物都要适度,才是保持健康的正道。
美食家蔡澜说:
浅尝,是一种很深奥的学问,美食当前,叫你不再去碰是不容易的,要学会浅尝不容易。
但有一句话:今天要吃得比昨天好,明天就得比今天更精彩。到时,你就会发现,一切食物,浅尝一下,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