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的杨式太极拳八种步型,看了就能用!

太极
杨式太极拳的八种步型

任何拳术,都要讲究“手眼身法步”。步法,即下肢移动变换的方法和规范。它是身、手、腿各种技法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太极拳轻灵沉稳的保障。拳谚云:“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保守的习俗说:“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可见步法之重要。

细分起来,“步法”又包括动态变换的“步法”和静态规范的“步型”之别。“步法”是实现“步型”的途径,“步型”则是练拳“先求形似,后求神似”的基础规范。

杨式太极拳的步法,在杨式传统著作中,似无系统论述。久任台湾太极拳总会理事长的张肇平先生,在其《论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言及太极拳的步法有十八种:

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技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斜步、敛步、追步、冲步。

该书还转录了杨家步法歌诀一首(作者不详):坐曲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

这十八种步法,包括动态“步法”和静态“步型”在内,但与目前民间说法不大对应。就动态而言,太极拳有进步、退步、跟步、撤步、侧步、摆步、扣步、插步、跨步、跳步等,各家说法不一,随势活用,殊途同归。然其核心要领,则是“迈步似猫行”(参见拙著《太极拳“伤膝”综论》之“猫步歌”,《武当》2021年第4期)。

关于太极拳的“步型”,笔者分析,杨澄甫先师晚年的定型套路,共有八种步型。这八种步型,是太极拳之“形”的重要体现,也是杨式传人必须遵守的规范,初学者往往不太在意有关细节。现将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的八种步型及其要点简述如下。

1.小开步

小开步,或称开立步,如预备式、起势、收势、十字手等。强调一下:杨式太极拳没有“立正”姿势。立正姿势实际上是紧张状态,所以要用松静状态的小开步作为预备式(参赛可以由立正变预备式,练拳则不必立正)。

图1:小开步

其要点:虚领顶劲、沉肩墜肘、含胸拔背、体松心静,两脚要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不要成八字脚。图1是杨澄甫先师起势之后的姿势。“与肩同宽”,是两脚外侧的横向距离与肩同宽,常见毛病是步子太宽,预备式或收势的两脚外侧横向距离大于肩宽。

预备式等动作是两腿站直,云手过程也有小开步,两腿是半蹲状态。

2.侧弓步

起势之后的揽雀尾,首先是左掤。右脚尖随转腰外撇45~60°,重心移至右腿,然后上体下沉,左脚向前上一步,脚跟着地,腰右转,左脚尖随转腰内扣落地,重心同时移至左腿,成侧弓步。图2是杨澄甫先师的左掤拳照(拍照方向有点南偏西)。右手是采,左臂是掤中有肘、靠之意。

图2:左侧弓步

左掤是弓步向南(面南起势),人面向西,故称“侧弓步”。因为重心偏左,亦称“左侧弓步”。其要点:

第一,左脚要从原位置向正南上步,脚尖内扣后,从正南看,左脚尖大致与右脚中间对齐,这样稳定性好。

第二,上步时,上体下沉,重心不变,左脚能伸到什么地方就落到什么地方。架子越低,步子越大。左脚内扣最好是45°,因为下一动作是右弓步,左脚变为后脚,正好与前脚的夹角为45°。

顺便说说,揽雀尾左掤的做法,早期是面向南的“正弓步”,面向西的侧弓步是杨澄甫先师晚年的定型姿势。拳界对此尚有一些争论,其实各有其理,并无正误之别。

在“提手上势”与“白鹤亮翅”之间,有一个面向东、右臂带有向右肘靠的姿势,重心偏右,属“右侧弓步”,与“左侧弓步”类似,右脚在左脚稍后的位置(图3)。

图3:右侧弓步
3.弓步

弓步是最常见的步型之一。揽雀尾左掤之后的右掤、挤、按,都是弓步。图4为杨澄甫先师“揽雀尾”按式的弓步。其要点

第一,两脚的横向一定要保持20~30cm距离,不能过窄。两脚所形成的一个四边形,就是身体的支撑面。步子宽一点,支撑面大,稳定性较好。但是步子过宽则成为“横移步”,不利于劲力的正面传递。前脚尖要对着正前方向,后脚与前脚夹角为45~80度。

第二,步子大小,由架子高低决定。此时,左掤的姿势已经把身体下沉,决定了架子高低。右脚上步时,先把重心全移到左脚,重心不变,右脚能伸到什么地方就落到什么地方。不能猛蹬后脚,使重心前移落步,这叫“跨步”,有失轻灵沉稳,也是易犯毛病。
第三,弓步的幅度。一般来讲,前腿的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也不要后于脚跟。超过脚尖,易被对方牵引;后于脚跟,则不到位,劲力不足。重心前移时,身体不要起伏,膝与手臂要同时到位。后腿蹬直将身体撑起,或膝部到位手未到位,则劲力已断,上下不随。弓步的后腿可以蹬直。
图4:弓步
4.坐步

坐步,或称后坐式。这是在弓步的两脚位置不变情况下,将身体重心后移,实乃弓步变虚步,但是比虚步步子大一点。揽雀尾的扌履式、按式之前,都是坐式。其要点:

第一,一定要用腰后坐,这是一种蓄劲,蓄而后发。重心后移时,身体高度不变,不能起伏。此时后脚相当吃力,当为“长功夫”之时。

第二,上体不能后仰。易犯毛病,是不用腰腿前弓后坐,只靠上体前俯后仰,行话的说法是:“要腰没腰,要腿没腿”,无论对于健身或技击应用,均不能发挥其实效。此外,传统套路的前脚要踏实,脚尖不要抬起。

图5:后坐式
5.虚步

虚步也是最常见步型之一。揽雀尾之后的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手挥琵琶,都是虚步。虚步的前脚有两种:一是脚尖着地,脚跟略抬起;一是脚跟着地,脚尖略抬起。

图6:虚步

图6是杨澄甫先师的提手上势拳照,要点如下:

第一,上步时,上体下沉(或者已经下沉),重心移至左脚,百会、丹田、左脚涌泉穴三点一线。重心不变,右脚前伸,脚跟落地。特别注意,虚步的前腿膝部不能绷直。膝部绷直,则失去弹性,对方反关节一踩就坏。

第二,虚步的前足,到底要承担多少体重?有一个说法:踩个鸡蛋不破,踩个蚂蚁不死。可见,身体重量基本上都在后腿。因为虚步的前足,往往要配合上肢,随时可做钩挂踩踢等动作,所以要保持很好的灵活性。杨澄甫先师说:“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太极拳之练习谈》)不能认为没有支撑力就是“空”。虚腿着力小或不着力(如金鸡独立),其灵活性增大,依然“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

笔者教拳时,要求弟子的虚步在上体不动的情况下,前足不用蹬就能收回。其他流派或传人,因理解不同,做法不同,当可求同存异。

第三,两脚的横向依然要保持一定宽度,因为步子比弓步小些,故而步子宽度也小一些(約10~20cm,脚型白色为不落地处)。前脚的方向,要与前手方向一致,后脚外撇約60°。

6.马步
马步,在杨式太极拳中,只有云手一式出现,而且不是动作定式。当左脚向左落地后,重心从右脚移向左脚的过程中,有一个短暂的马步姿势。其要领:上体正直,松腰敛臀,双腿半蹲,两脚平行。百会、丹田、两足中心三点一线。

易犯毛病,一是脚尖外撇成八字脚。两脚平行是要在左脚左移时(此时身体稍向右侧),脚尖内侧先着地,脚跟以正向着地;二是上体歪斜、弯腰撅臀,有失尾闾正中。

7.仆步

仆步,在杨式太极拳中,也只有下势一式出现,但属于太极拳难度动作之一,参赛不可不做。其要领如下:

第一,两脚必须保持一定宽度,这要在单鞭上步之时就事先做好。

第二,身体后坐,重心不能脱离两脚形成的支撑面,否则就失去稳定性。图7是面向东(图7的右边)仆步的两脚位置,重心约在图中A点。重心也不能蹲在右脚上,以保持双脚的协调性。此势对增强大腿肌力非常有效。

图7:仆步的重心

第三,上体正直,不可歪斜。架子高低,视功力而定,年老体弱者,不可勉强。

第四,身体后坐,左膝不可绷直,要保持一定弹性。左脚要有支撑力,脚尖不能抬起。

第五,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膝盖找脚尖,右腿膝部要与脚尖方向一致。易犯毛病是膝关节内扣,这样会给膝部产生一定扭力,增加关节韧带与肌腱的磨损。

图8是笔者与赵幼斌、傅清泉的下势姿态,可供参考。

图8:杨式太极拳“下势”拳姿
8.独立步

独立步,是金鸡独立、蹬脚、分脚动作的核心部分,也是太极拳难度动作之一。其要点:要保持百会、丹田、涌泉上下一条线,强调一个“稳”字,意上寓下,吞天接地,切忌后仰。

图9为杨澄甫先师不同时期的金鸡独立照片。左边是早年拳照,膝盖与肘部相接触。右边是晚年的定型拳照,只将大腿抬平,小腿自然下垂。晚年的姿势显然更显放松,手臂和下肢也有了更好的灵活性。

图9:杨澄甫先师的“金鸡独立”

实际上,所有上步、退步的动作,都有一个半蹲独立步的短暂过度。半蹲比直立的独立稳定性要好。

以上仅限于杨澄甫先师的定型套路。在一些杨式太极拳分支,还有三七步。在太极剑、太极刀套路中,还有丁字步、八字步、插步、歇步等。兹不赘述。
作者简介

路迪民,男,1940年生于陕西咸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著名太极拳学者。师承赵斌、贾治祥老师,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现任陕西省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副主任,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创会副会长等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