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记忆力惊人,皇帝和司徒都想重用他,但他最终却跟随了曹操

魏晋时期比较出名的文学家除了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之外,还有七个人的影响力也非常大,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因为这七个人的文章写得很出彩,所有他们被称为“建安七子”,其中一人就是王粲。王粲算是名门之后,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经做过三公,地位显赫,在那个时候算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王粲雕像

记忆力惊人,精通数学,善于写文章

有一次王粲和别人一起外出,在途中他们看到路边有一块石碑,于是大家就停了下来走上前去,一起读石碑上的碑文。这个时候,有个人就问他,“你能不能把这个背诵下来?”王粲随口就说当然可以。大伙儿让他转过身再背诵,结果王粲一字不差,全部背了出来。

《七哀诗·其一》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有一天,别人在下围棋,围在一边看棋的王粲一不小心把棋盘上的布局弄乱了。正在兴头上的交战双方原本要斥责王粲。但是,他们看到王粲凭借自己的记忆又恢复了原来的棋局,就此没有再说什么了。不过,下棋的人都不相信,他们一致认为王粲是胡乱邹的。于是他们接着又摆出一个棋局,用手帕遮起来,再让他用另外一个棋盘重新摆一次,结果摆放全部正确。没想到王粲的记忆力就是这样如此强大。

围棋

据说他还精通数学,曾经还编写了有关算术方面的书籍,书中提到的一些原理他阐释的也非常清楚。但是,令人可惜的是,因为当时人们都不重视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所以他在数学方面的研究资料被留下来的很少。如果王粲的数学资料能够被保留下来的话,那么对我们国家在数学方面的研究也许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的成就比较突出的一位,他与文学造诣深厚,七步能够成诗的曹植并称为“曹王”。他被梁朝的文学评论家刘勰赞誉为“七子之冠冕”。他善于写文章,一般他的文章一气呵成之后不会再去改动,并且句句都是经典。当时有人以为是他在之前都已经准备好的。但是,每次见王粲写诗都是这样以后,大家就不觉得奇怪了,最终都被他的才华折服了。

王粲手书(局部)

初到长安,就得到大学问家蔡邕的赏识

后来王粲跟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到了长安之后,他与蔡邕结识。蔡邕与他一番交谈之后,感到非常吃惊,觉得小小年纪文采如此了得,将来必定会有更大成就。蔡邕是被大家公认的大学问家,朝野上下都很敬仰他,在那个时候影响力很大。每天拜访他的人很多,车水马龙,家里时常高朋满座,令人羡慕不已。

有一天,蔡邕家里坐满了客人,在讲学辩论,当他得知王粲在门外求见的时候,不顾自己的仪容着装,穿反了鞋子,急忙跑出去迎接。家中的客人都以为今天来了一位大人物,要不然蔡邕不会这样着急跑出去。

河南尉氏蔡庄的蔡邕塑像

没想到,从门外走进来的是一位还很年轻的少年,个子还很矮,大家疑惑的看着蔡邕。蔡邕此时笑着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确实是奇才,让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以后都要送给他。”

才华出众,皇帝和司徒都抢着要重用他,最终却跟随曹操

王粲在17岁的时候都已经非常出众了,司徒试图重用他,皇帝也下诏书封他为黄门侍郎,但是因为长安战乱频繁,所以王粲最终都没有去上任。之后,他跑到荆州投靠了刘表,刘表因为王粲貌不惊人,再加上他年少体弱,所以不是很看重他。

几年后,刘表去世,刘琮继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军南下攻打荆州,王粲与傅巽、蒯越等人纷纷劝说刘琮向曹操投降,最终刘琮举荆州而降,曹操封刘琮为荆州刺史,封王粲为关内侯,并辟用王粲为丞相助手。后来王粲晋升为军谘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

王粲墓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建立,他担任侍中一职。王粲博古通今,是个难得的人才,别人向他提问几乎没有他答不上来的。后来,朝廷让他负责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公元216年,王粲跟随曹操一起去攻打吴国,在行军途中病死,年仅41岁。

这就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被称为“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的一生。最后,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边留言一起交流一下。

参考文献:《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