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话说扎霍乱子 (文/范俊来)
话说扎霍乱子
范俊来
“霍乱子”是方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家乡称感冒发烧、跑肚拉稀一类的疾病都叫“霍乱子”,它又可以分为“急霍乱子”和“滚心霍乱子”。可以说,“霍乱子”是个筐,什么病都可以往里装。
那时,乡人们没有去医院看病的概念,对付此类疾病有一种成熟的治疗手段,方言管这种手段叫做扎“霍乱子”,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事先准备一条布带子(系围裙的带子经常被使用);让病人和操作者面对面坐好;病人将上衣脱掉,露出胳膊;操作者双手从上至下交替撸病人的胳膊;当胳膊上的血液涌向手指的时候,用布带子捆住手腕;再捋几下拇指 ,待血液涌向末端时,用剩余的布带子绑住手指;用缝衣针将指甲上端两侧的皮肤挑破,放两滴血后,再按此法操作其它四个手指。
扎“霍乱子”的位置与中医在手指上的穴位基本吻合,食指在商阳穴,无名指在关冲穴,小指在少泽穴,拇指和中指没有对应的穴位。扎“霍乱子”的操作者都是家庭主妇,手法都是从祖辈上传下来的。扎“霍乱子”见证了家乡人的生活沧桑和生存历练,也表现出民间反抗疾病的一种智慧。
最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扎“霍乱子”,是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病了,上吐下泻,浑身没劲。那时我的家还住在离学校很远的村子里,回家需要出城,过一个沟,爬一段坡,穿过一片乱坟滩,再走一段羊肠小道才能到家。班主任老师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在六年级的大学生中找了几个大哥哥,嘱咐他们轮流把我背回家。
回家后,妈妈见状非常镇静,二话没说,让我坐在炕头上,双膝跪在我面前,双手使劲撸我的胳膊,撸了几次后再用围巾带将手腕捆住。之后又用双手捋我的手指,直到指头肚子略感胀痛为止。只见妈妈从线葫芦上拔出缝衣针,在每个指甲的上方,娴熟地将皮挑破,一滴一滴的鲜血顿时涌了出来,胀痛感瞬间消失。
妈妈用同样的方法把我的另一只手也放了血,之后,做了两碗面片汤,让我趁热喝下去,然后让我躺在炕头上,身上盖两层被。我出了一身透汗,美美地睡了一大觉,第二天醒来时,病魔已经无影无踪了。
最后一次扎“霍乱子”,是在八十年代末,那时我已做了好几年的父亲了。有一天,我感觉浑身无力,外加恶心,没上班在家休息。因为没有吃药的习惯,所以就去找邻居的王姨给我“扎霍乱子”。
王姨的老家在山西晋北,与我的家乡的距离不远。据我所知,扎“霍乱子”的习俗就是从山西流传过来的。王姨知道我的来意后,爽快地接受了我的求助。她说她有好多年没给人扎过“霍乱子”了。看着她那娴熟的操作手法,不难推测,她原来一定是个扎“霍乱子”的高手。
霍乱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如《灵枢·五乱》篇说:“乱于肠胃,则为霍乱”。家乡民间的扎“霍乱子”这个名词的由来估计与此有关。
这个名称很容易与现代医学所称的霍乱病混淆,霍乱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霍乱病于1820年才传入中国,使用了中国传统的霍乱病名。
当时因不知病源,徐子默在《吊脚痧方论》中,称此病为“吊脚痧”,同书又以副题称为“麻脚瘟”,田晋元则在所著《时行霍乱指迷》一书中,称为“时行霍乱”。
当我们感到难受时,其实是由动脉流出的血液里含氧量少了,因而使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运行变慢,四肢末梢含氧量低的静脉血不能及时流回心脏,在手脚末端淤积,缺氧时间长了变成颜色越来越暗红的血。扎“霍乱子”放血的作用应该是把肢体末梢的低氧血排掉,促进血液循环系统恢复正常的运行速度。
另外,民间所采用其它疗病的方法,诸如刮痧、拔火罐,都能给人体造成创伤,引起神经中枢的警觉。在激活免疫系统、修复人体创伤的时候,疾病也同时得以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扎“霍乱子”早已成了历史。中医有刺血疗法,藏医有放血疗法,民间的扎“霍乱子”与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END
作者简介
范俊来(15710169010),汉族,内蒙古化德县人。生于1955年,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内蒙古电视大学,曾在《守望故乡》平台上发表三十万字的自传《复盘》。包钢设计院和上海梅山设计院工作,现退休定居上海。
范俊来作品精选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审稿组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郁松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黄花梨
陈玉峰
推广组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 郁金波 郁宁生
《郁氏文化》投稿须知和赞赏分配
©投稿作品要求为原创首发,体裁内容不限,300字以上;
©投稿者提供100字以内个人简介、近照一张和联系方式;
©作品推出后,赞赏的60%归属作者,赞赏分成按季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