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周末特刊】顾盛杉:【难忘青歌赛】(散文)

征文启事

三秦文学“冬韵”同题作品有奖征稿启事

(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冬韵”同题作品有奖征文啦!

难忘青歌赛

文/顾盛杉

难忘青歌赛,只因青歌赛的一道知识问答题。

青歌赛1984年开始举办,最初的时候,这个业内最专业的比赛一直是单纯的歌唱比赛。从1998年第八届大赛开始增加综合素质考核,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喜爱。曾有评委称:余老师作为中国著名作家,担任青歌赛综合素质考核的考官,确实很优秀,他的点评很准确。但是,青歌赛就靠综合素质考核和余老师的点评制造话题,甚至余老师的点评盖过比赛。不少专家认为,以往口水多过了专业。不少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或在庆幸自己不是选手,或在台下看选手出丑。因为余老师很较真,选手偶尔念错了一个字,就对某个歌手吹毛求疵,让选手难堪。也正因为此,个别媒体认为余老师的点评有点欠妥,余老师免不了遭到媒体炮轰。

就说有次青歌赛团体决赛吧,有一道知识问答题问“通感”是哪一位大师创立的理论,A、B、C三句唐诗的选项中,哪一个是运用了“通感”的方法,答案是A项“红杏枝头春意闹”。

其实,参赛选手选择的是C项“春风又绿江南岸”并没有错。不妨可以说,这是一道多项选择题,其中有两项正确答案。

余老师说,这个知识很重要,“看来我得花点时间来说一下”。最早提出“通感”理论的是钱钟书先生,著有短文《通感》,他不厌其烦地、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此文,而且在多部著作上辑录此文,如此良苦用心,足见其重视。

余老师列举:美术上,有大家熟知的一个知识,就是颜色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之分,其实颜色是通过视觉判断的,而冷暖是通过触觉感受的,把两者用在一起,却能更好地表达颜色上所包含的内涵。

又如:声音是靠听觉分辨的,而明亮则是视觉的范畴,但“明亮的声音”能很好地表示声音的动听。

答案中,“红杏枝头”是为视觉,“春意闹”是为听觉,两者一结合,特别是用一“闹”,便把春天写活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跃然纸上。

殊不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的也是这一手法。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作者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地美的感受。

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在文学作品里,为增强艺术感染效果,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官能沟通起来,使一种感觉超越本身的局限而达到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这种“移觉”的艺术手段叫“通感”。

一个作家,如以通感来使用语言,可以“笔补造化”,生动形象地反映事物。一个诗人,如用通感来炼词造句,往往能把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浓缩在诗里行间,通过读者的欣赏,产生强烈的共鸣,造成某种形象感、立体感。

正因为这样,诗人可以由无声的画中听到声音,如“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白居易《画竹歌》)这里是视觉和听觉相通。欣赏音乐时,能以无形见有形,如“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嘈嘈切切错综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马突出刀枪鸣”,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方法描写音乐形象,使人物能够对无可名状、很难准确表达的音乐产生声形并茂的感觉,似乎听起有声、看来有形、触着有体。

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不论写景、抒情,还是状物、叙事,尤善用通感手段加强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带上奇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如“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写的是乡邻邀请诗人做客。一个“薄”字,从味觉转到肤觉,表现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生计之艰辛。

“坐潭上,四向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这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写的。作者坐在潭上,向四周环顾,“四向竹树环合”,这是视觉;“寂”,没有声音,这是听觉;“寥”,空阔,这是视觉;“寂寥无人”,兼有听觉和视觉;“凄神寒骨”,景象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这是肤觉;“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兼有听觉和触觉;“幽”,幽静,这是听觉;“邃”,深,这是视觉;“幽邃”,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兼有听觉和视觉。整句由第一个官能感觉通向第二个官能感觉,再由第二个官能感觉通向第三个官能感觉,如是连贯下去,小石潭的凄凉、寂静环境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抑郁、痛苦的心情,寄托着对那个社会的不满和怨恨。

王鲁彦的《听潮》描绘潮来的概况时,先点出听觉,用“冲击岩石”点明音响之大。再写视觉,文章用三个比喻——“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把海浪飞沫之细,之轻,之柔,写得生动逼真。随即又从嗅觉——“带着腥气”;味觉——“带着咸味”;触觉——“黏在我们的身上”,写出潮来时的感受。从海浪冲击岩石,写到飞沫润湿着房中的一切,由听觉到视觉到嗅觉到味觉到触觉,由远到近,令人想到海潮涌来的动态变化,使读者身临其境、心爱其境。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作品把先发生的官能感觉写在后边,把后发生的官能感觉写在前边。台上的歌声响起,人们就能听到,这是听觉;但歌唱时间长了,就会带来暖意,这是触觉。这句由听觉到触觉,作者不写“响暖”,而是“暖响”。这就把移觉形式由听觉到触觉,变成从触觉到听觉的形式了。舞袖飘拂,这是视觉;因舞袖飘拂而带来寒意,这是触觉,即由视觉到触觉。作者不说“袖冷”,而说“冷袖”。这就把通感形式从视觉到触觉,变成了从触觉到视觉的形式。很明显,这里颠倒地转换了官能的感觉。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这种通感形式,充分揭露了秦王朝腐朽荒淫的生活,深化了中心思想。

作者恰当地运用通感手段,可以创造出精美的意境,可以使作品生色,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推而广之,考生掌握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不至于被“哪一个”是运用了“通感”的方法所懵而唯唯诺诺;主考、评委也不会把本来是多项选择的题目当单项选择题目来考试与点评“忽悠人”了。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 者 简 介

顾盛杉,笔名任远、成皿、三木、秋兴、一夫等,记者,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省大众文学学会、泰州市诗歌协会、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研究员,《报告文学》特聘作家,获全国散文随笔奖、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中华赞”诗词歌赋奖、金江寓言文学奖等。

三  秦  文  学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顾问:边士刚

顾   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守   望    吴亚妮    刘庆勇

李华磊    王发茂    谷   雷

余   晨    韩天瑞    米兰花

梦锁清秋  姜建洲  毕廷娟

本期编辑:鱼儿姐姐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