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霞:【双龙飞】(散文三则)
作者简介
李爱霞
李爱霞,笔名苦李子,女,现居安康,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康汉滨高中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诗歌在《诗刊》《诗歌报》《星星》《绿风》《延河》《诗歌月刊》等诗刊上发表,个人诗集《李子不苦了》获安康文学精品奖,出版了散文集《花在飞翔》。
双龙飞(散文三则)
双龙飞
双龙其实没有龙,可双龙的确又因龙而名,而且还正儿八经地有一个神秘的龙宫。
双龙自古有两条河,一曰马家河,一曰方家河,仅从这命名来说,就可知河流之域两姓的繁衍生息何等茂盛与气派。马家一族把自己栖息的河流叫做龙,方家一族也不甘落后,认为自己那条河蜿蜒游走更像龙在飞舞。相持不下,差点发生两族混战,最后双方均抛出铁证:自己这条河发源之山有龙宫。双方追溯求源,偏巧发现山是同一座山,龙宫亦是同一龙宫。
山里人简单,只要有证据,只要让人服气,大可不必争个你高我低,你存我亡的,可以同时存在,可以同时共享,可以和谐相处。就这样,两条河流以双龙同游的形象定格,两族人世代以龙养山,以山护龙,沿河修建吊脚楼、用青石铺街,共植新树,教育家族子女和睦奋进,千百年来浸染纯朴,古镇便有了无论魏晋的悠远与隐秘。
双龙虽隶属汉滨,可口音却无汉滨本土的冷硬和不分前后鼻音的特点,少年时有个同学是双龙人,瘦瘦高高的个儿说着婉转的调子,像唱山歌一样,对于向来耳灌直音的我等简直是一道风景,大家都爱听那腔调,追随攀谈,得知双龙与平利岚皋山野相邻,且峰高林密,深山里孩子自小聆听虫鱼鸟兽嘤喓密语,语调自是汲取了不同特色,另成一种土语。我们本是好奇,可我的同学很害羞,一再请求我们莫要再嘲笑他的后山话。
十多年前曾在天涯论坛读过双龙镇一外出务工者请求政府修村路的帖子:“那里的农民大部分不刷牙、不穿内裤,甚至有的妇女连卫生纸都没用过,用树叶、玉米壳代替,某村的七八组连乞丐都不愿意去讨饭,因为去了会白跑的……”读贴时我极力质疑,会有如此落后和贫穷的地方?恰好那年秋去双龙送教,路全是泥石路,狭窄逼仄,一弯接一弯,一山连一山。在云山林海穿梭,山虽有奇俊之秀,水虽清澈透亮,可路实在颠簸,几小时车程,我们几个差点把肠胃都吐出来,大家互相打趣这是严重醉车。大山皱褶里零落的土墙石屋,一片片因陡峭高远而荒芜的黝黑肥沃坡地,小街村落除了年迈的老人只有上学的孩子,让一路行来的我心痛地收起质疑之心,也瞬间明白:为什么多年来我们学校一直给这里送书捐文具送教学技术,手拉手进行帮扶。
双龙终是有龙脉龙源的,出自同一龙宫的两条各具傲性的龙河穿洞壑,越险滩,历经磨难后再相逢就是涅槃,他们在龙街出口合二为一,一条新的河流诞生了,不知哪位极具哲学思想的祖先命其为香河。香河口有两棵古树,一棵名青檀,三百五十岁,一棵名枫杨,四百五十岁,小街人奉这两树为神。在峰顶俯瞰香河口,河流是跃动的龙身,神树是静谧的龙魂,方家河,马家河在融汇的最后一刻也不忘秀出自己的风采,把一出二龙戏珠耍的风生水起。
恰好,双龙镇政府就坐落香河口,怀抱一棵神树,再凝视另一棵。决策者们日日俯瞰,天天守珠中忽开启了龙魂,一改往日产粮种烟发展路数,打出“靠山吃山,依水吃水”的口号,走地方特色发展之路。先是避灾移民搬迁,在香河两岸集中建社区鼓励乡民走下高山,走出沟弯,补助式购房居住。再是学文明,学礼仪,学技术,呼唤有志青年回乡带头创业。接着是招商引资修双龙观光游览景区,把深邃的峡谷,奔流的飞瀑,悠远的龙宫,神秘的溶岩,盘旋的山路,原始的丛林,啁啾的鸟鸣一并规划,“龙文化”自然而然成为景区的灵魂,“解构龙之传奇,体验龙之神韵,追寻中华龙根”是景区主题。不两年就打造的有模有样,吸引南北东西之客蜂拥前来体验自然,吸纳天地阴阳之气。可仅仅一个景区,并不能让双龙骄傲腾飞。决策者们继续四散寻找,终于,那富含硒元素的肥沃黑土地粘住了一双双智慧的眼。“陕茶一号,汉水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香河龙泉湾连片蔓延,一万亩梯田,一万亩希望,一万亩茶园,一万亩春天凝翠,毛尖,银针静悬龙泉中央,青瓷碧螺壶底潜藏,饮一杯就让你忘了春夏,饮一杯就有了魂牵梦绕的茶香……
争先恐后回乡的青年志者,风生水起的生态园,袅袅婷婷的采茶女,发髻轻绾的茶艺师,宽阔通畅的大道,穿越千年的石板街,古韵古调的谢家院子,错落有致的吊脚楼,衣着亮丽的老妇,眉眼含笑的白须老者,唱着中华民谣的孩子,让再一次行走双龙的我恍入梦境,记不起那一年的醉车,更忆不起至今还悬挂在天涯的旧贴。
形成于二亿年前寒武奥陶纪时期的玉龙宫,钟乳石淋漓透彻似白玉,互不相依、千姿百态、凹陷出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曼妙之景观,酷似海底龙宫。陕南安康人自古信道奉神敬自然,无数个民间传说都与自然形成的神秘洞穴有关,都与呼风唤雨的神龙有关,只要有龙宫,那就有神龙,只要有神龙,那就有龙魂,只要有龙魂,就会有把自然与人情搭建的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与中国民间文化,在巧妙和谐的环境与活泼泼的乡土风情中,就有了从“龙潜低渊”到“双龙飞天”的嬗变。
紫云岗上灵山寺
与安康著名景点香溪洞顶相对有一岗,名曰紫云岗,灵山寺就隐逸在岗间绿树丛林。此寺曾几度易名,据载白衣道静菩萨初募建立时人称观音庵,后因地起名紫云岗寺,历经兴衰再建又更名香溪寺,近年来为有别于香溪洞景区内的香溪道观,寺庙住持谛禅法师结合此寺历史及传说后,与众佛弟子商议再次更名:灵山寺。
灵山寺名因寺之灵起意,据周围程庄村的群众祖辈传讲,其寺在明时为一道观,也曾香客鼎盛,可清时却日趋破败,后来渐渐被岁月尘烟覆盖。光绪年末村庄附近有一虔诚礼佛参禅的李姓居士,某一天忽然自称被玉皇大女儿附体,称大仙要她修一座寺庙为民解难,她四处奔走寻址,时值六月烈阳正酷,天却瞬间变脸忽而大雪纷飞,紫云岗上积了厚厚一层,这时紫云岗中落下两个巨大的脚印,李居士认定这就是建庙之处后,大仙女就飘然离开她一路向天。开工建造时发现地下居然有旧庄基,从残垣断壁探得此地原为一道观,李居士才忽然了悟她一个参禅礼佛之人为何会被仙女附体,佛道本当同源,应互助发扬广大为人类造福,她不停诵经感念仙女的斋心仁厚,不辞劳苦四处化缘募捐资金,终于在道观旧址上建立起了几间观音庵,村人亦称紫云岗寺。后来她一直在此修行,化民疾苦,导民向善,引民求真,方圆百里乡民称她为白衣道静菩萨,1957年白衣道静99岁,在佛椅上安详坐化圆寂,她的舍利塔至今还在灵山寺内。
今天我们没必要也无法考证此传说的真伪,但这个故事至少印证了陕南安康乡民自古以来即信佛又崇道,其实道与佛不仅在安康甚至在全中国很多民众的心中始终是并存的,人们无论佛道,只要真,善,诚,只要解民灾难,疗民疾苦,都是众人追寻并信仰的。
白衣道静圆寂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像众多庙宇的命运一样紫云岗寺也未能幸免,不多时被拆的破败不堪,寺庙很快被淹没在萋萋杂草间。2006年一个叫谛禅的安康籍年轻禅僧正在云居山真如禅堂参学,忽一晚梦中来到紫云岗,风雨飘摇的寺庙每一堵残垣断壁,每一片烂泥碎瓦,每一粒随风零落的尘灰都揪扯他沉静的心,他顿有责任压肩之感,立刻结束游学,向同门咨询打听辗转找到梦中的紫云岗。终于半个世纪后的2007年,沉寂的紫云岗寺借香溪之盛景用香溪寺的名重见天日,回归安康民众视野。
一张禅桌,一壶清茶,谛禅师父淡淡笑答我的问询,从下决心建寺那一天,多少困难说不清了,多少心酸佛祖知道,多少不被人解的委屈交于风尘,无论想贪图庙产的乡民举起铁锤砸肩,还是天天筹进每一文钱的窘愁,无论曾经有过无奈的动摇,还是最终选择面对风霜的坚韧……都过去了,大雄宝殿竣工了,彩绘和装佛完成了,一百余人的念佛堂建起了,就连那两层单砖危险僚房也正在拆除重建中。如今,寺里有常住念佛者20多人,周六周天来定时念佛的有近百人,他们在一遍遍心经的诵念中祥和起来,他们在一声声佛号的召唤中真诚起来,他们在一次次与佛祖的对话中完成心灵的提升。
宽敞的院落时有人走动,却不见喧嚣,仿若那些俗世的哗然一到这里就被灵性的花草树木吸纳而去,气派恢宏的大雄宝殿屹立院落正上方,宝殿庄严辉煌,雕龙画凤,门楣顶上四个烫金大字“普济众生”,给营营扰扰,如溺海中的众生极大的慰藉,大雄宝殿前两盆莲已结出莲蓬,那莲子格外突出,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抚摸,两边僚房简单而清爽,彰显僧人的极简主义风格,走进大雄宝殿拜佛、叩头,凝视端坐莲花台的佛祖,他仿若正静静地沉思,双眼半开半闭,既超然又遥远,既亲近又庄严,仿佛冥冥的思绪在无限的时空来回穿梭,那般的沉寂,安祥又超凡脱俗……
念佛堂被两棵大树掩映其间,檀香袅袅,佛音缭绕,我忽然有些恍惚,仿佛看见了那个在西行途中一次次濒临死亡却仍不放弃去佛国求法的年轻玄奘,也仿佛看见跪在玻璃渣上鲜血直流却依然诵念佛经的大雁塔僧人普慈……我不知是否有一种天助的力量,我也不知是否佛陀总在拈花一笑间化去人间疾苦,他们和人的意志,精神又是什么关系?玄奘一次次绝处逢生,战胜了恐惧和绝望,证明了在自然和意志的抗争中,人可以获得天助,佛助,获得战胜一切的信心。普慈面对红卫兵的鞭笞每迎一鞭念一声:阿弥陀佛,无论是饿饭,鞭子,无论是凌辱,威胁,他依然佛衣在身,静静地打坐,专心地诵念,就算大雁台僧人一个个被逼还俗,就算大雁塔主持不堪受辱自行圆寂,就算只剩下他一个僧人,他也一样让佛号响亮,就这样,一个再也柔弱不过的僧人不但用意志和精神维护了自己坚定的信念,还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与超凡脱俗拯救了举世闻名的大雁塔。而我眼前同样年轻的谛禅师父也同前辈一样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隐忍,坚强,甚至也有着超乎常人的力量,难道也一样有着天助?
“自助者天助”谛静师父用佛祖的话语开示,“自助者天助”我一遍遍默诵着,心性一刻刻清朗起来,明亮起来,是啊,自助者天助,古往今来,天下还有比这更妙的偈子吗?这就是灵,这就是气,就是为什么一代伟人毛泽东,孙中山,周恩来,梁启超等奉佛学为哲学,认为佛学是大勇,大智,大仁之因,也承如鲁迅所言:“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们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事情,他居然早已咎白地启示了!”我想这也许就是谛禅师父,还有后来加入的谛静师父改香溪寺为灵山寺的因由了。无论玄奘,无论普慈,无论白衣道静,无论谛禅,无论谛静,他们都有这样的灵气,他们都会在这紫云岗间的灵山寺得到后来者永久的供奉与敬仰!
面对荷莲,面对菩提,面对浩浩蓝天,我默默地双手合十,轻念一句:阿弥陀佛,“明月清风任往返,白云黄鹤自来去”灵山寺大门上的这幅对联在清风中与我轻轻应和。
蒿 坪 香
雷鸣闪电的大雨虽持续了一夜一天,可当我站在蒿坪的土地上时,还是被四野里弥漫的浓浓馨香包裹。忍不住一步跳下车极目搜寻。
脚下是清浅的蒿坪河,雨水正带着春天的气息汇集成一小股一小股,从四面八方融入小河的怀抱,她们好像久别重逢的亲人簇拥着向前奔去。小河对面,无边的茶园,阶梯般层层向山顶伸展开去,一兜兜,一簇簇迎着今年第一场春雷与雨线,似乎有道不明的亢奋,兀自把那些鹅黄嫩绿的叶芽凌驾在深绿郁葱的叶片上。雨幕之下,群山之间这一层一层,一阶一阶的茶树竟有了别样的情韵,一时让人迷醉。走进硒园农庄,刚刚冲泡好的新茶就端了上来,慢慢细闻,小口品酌,初是清雅,再是微苦,最后是绵醇溢满口舌。不错的,是熟悉的喝了近二十年的紫阳茶的味道,正好早上起来忙碌的没顾上沏茶,这一喝就不舍放下杯,任这吸纳了大自然四时雨露仙气的茶香一点点浸润我的肺腑,荡涤我渐已愚钝的心房。
虽是简餐,可曾先生还是安排的精秀巧致,新熟的胡豆入口即化,温软纯美的豆香如此熟稔,像极了母亲做的味道,一时有些恍惚,提着筷子吃得入了神。蒿子团当是蒿坪美食的魂,据说蒿坪就是因蒿得名,只是在远古时人烟稀少,野蒿趁势蔓延成片,人人以蒿为患。可蒿坪却因地势较为平坦,有长约20余公里的川道,被湖广、江浙一带居民看中,逐渐迁入,他们刈除蒿草,广种粮食,此地便日益繁荣起来,蒿坪便成了集镇。其实蒿的全身都是宝,植物本身就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叶子外敷可止血消炎,食用可温气血、逐寒湿。是我们这个年龄的农村小孩子最好的自然药材与食材。那时我们常常相伴采摘回家,被母亲们做出各种形状,各种滋味的美食。今天的蒿坪也开始发掘蒿的美味,这一盘蒿子团一上桌就引来阵阵惊艳,那一个个圆润光滑的玉米蒿子团,插花艺术品一样摆放着,绿是熟绿,黄是玉米黄,交错相融,丝丝相扣,浑然天成。轻轻咬一口,蒿的清香团聚着玉米的纯朴厚实,甜是淡淡的,韧是微弹的,诱惑得我们来一个再来一个,对于我这样的吃货,美食总是容易让我瞬间生出幸福。
撑一把淡蓝的雨伞走在草木成行的蒿坪中学,人与草木成了彼此的景致,我一直相信草木对人的注视是有感知的,尤其是这些生长在校园里的植物,年复一年聆听朗朗书声,思忖老师与孩子们的经典对答,它们早已浸染儒家之气,暗存大师风范。因而当我们一行人手提大捆小包的书从他们身边经过时,那一排排草木不约而同摇枝示意,一滴滴轻敲在伞上的晶露就是它们激动的语言。他们熟知蒿坪的孩子渴望更多的书香润泽,明白那一双双渴望的眼要用书香添神,了解那一对对正在成长的羽翅需要丁当作响的文字增加力量。放下大堆小堆的书,清点书单,才发现,曾先生这小小的一个倡议就给他曾经生活学习的母校募集了价值三万多元的书籍,年轻的校领导团队成员兴奋不已,开心地向我们介绍着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办学宗旨,勾画着学校发展与孩子们成才的美好蓝图。我忽然感到那些堆放在墙边,桌椅上的书籍像极了春天的发动机,他们将带领一群少年跋山涉水走向诗和远方。
参观孩子们展示在教室外墙的那些书法作品,我们一次次发出赞叹和欢呼,无论是硬笔书写,还是传统毛笔书写,每一帖都有了个性和姿态的雏形,有潇洒飘逸的,有沉稳刚健的,有憨厚朴拙的,每一笔有每一笔的力道,每一字有每一字的诉说。校长介绍说这些绝非一日之功,学校多年来除了书法课,每天还专门安排15分钟书法时间,这个时段校园里放着轻音乐,孩子们在舒缓的旋律中,调墨,书写,任墨香尽情挥洒。代书法课的老师是学校的一位副校长,他个子不高,一直默默地跟在大家身后,微笑地看我们品评学生习作,他的气质真就是书法家的气质:低调,厚实,有内涵。他从点横竖撇捺开始,从一个两个孩子开始,再延伸到一个班,不知不觉书法就成了全校孩子的最爱。学校的书法活动室里,墙壁四周是装裱好的字幅,台桌上笔架,宣纸,砚台,墨汁一应俱全,要不是我的字实在拿不出手,我真想泼墨挥毫写下“蒿坪香”三个大字。
是夜,我打开王维诗集,沉浸在王维的田野,竟再一次想到蒿坪,那些单纯的草木茶香,那些远离手机游戏的孩子们,他们清亮的眼眸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聪颍。一时间有这样的诗句漫过:
一千株茶树模仿千手佛
蘸着月光
写下佛经和暗香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精彩回顾
平台月排行榜:
1月 心痛的记忆 作者:李 卫 阅读量:534
2月 相逢是首歌 作者:柯云轩 阅读量:1212
3月 最美的遇见 作者:杜水霞 阅读量:762
4月 桃溪堡 作者:姚 平 阅读量:1583
5月 关中厚土 作者:李木子 阅读量:1643
6月 金子般的心 作者:孙德科 阅读量:1145
7月 为你写诗 作者:付志勇 阅读量:1391
1-7月阅读量冠军:
边城蒙自 作者:守 望 阅读量:4054
1-7月打赏冠军:
相见不如怀念 作者:彭书国 打赏:243笔
※以上阅读量排名不含七夕参赛文章※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
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顾问:边士刚
顾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策划:李书忠
主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王 慧 徐萱波 杨洪民
编委:守 望 马兰兰 康开瑜
郑海鹏 吴亚妮 刘庆勇
任武德 王发茂 李华磊
谷 雷 高秀军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