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梅氏家族谱系的建构与认同——家族、名人、官府及话语权的共同影响(下)

——家族、名人、官府及话语权的共同影响

石    巍

摘要:宣城梅氏是江南文化昌盛的世家大族,有宛陵梅氏和文峰梅氏两大支系。两大支系直至明初方有比较完善的谱牒,谱牒中关于族源和先贤人物的记载与宋代诗文记载存在较大出入。本文试图还原宣城梅氏谱系建构的过程,从中可以窥见出明清时期家族、名人、官府等各因素对家族谱牒构建的影响。

关键词: 宣城梅氏 家族谱系 建构 认同 话语权

文峰梅氏的异军突起和家谱的建构

文峰梅氏是世居于宁国府宣城县千秋乡柏枧山的一支梅氏。这一支梅氏在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兴盛,其科第兴盛在宣城县诸家族中首屈一指,一直延续至清乾隆时期才逐步衰落。根据地方文献资料《宣城梅氏》统计,自嘉靖至嘉庆二百年间,该家族共出进士10人,武进士1人,举人30人,武举人5人,七品以上为宦者35人。著名的有嘉靖二十年首位进士梅守德,一门三进士,兄弟四举人的守相、守极、守峻、守和。狂士梅守箕,藏书家梅鼎祚、字汇编纂者梅膺祚、画家梅清、梅庚,数学家梅文鼎、名臣梅鋗、榜眼梅立本等等。他们在文学、戏曲、书画、天文历法等领域的杰出成就为世人所推重,呈现出宣城梅花遍地开之盛况。而同时期的宛陵梅氏在经过宋代短暂辉煌,出过五名进士之后,到了明清时期,仅有举人3人,武进士、武举人各1人,七品以上为宦者12人。其科第远远落后于文峰梅氏,因此在继承梅氏先贤传统的话语权上也落后了。
明清文峰梅氏科第表

但是,文峰梅氏家族的谱牒纂修比较晚,有据可考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南宋时期的太七公。据家谱记载,因宋明两遘兵燹而煨烬,只留下宗图一帙,是明洪武时期清四公手录,到嘉靖年间才编撰成谱。所以太七公之前世系散佚无存、不可详考,其后则条分缕析、胪列靡遗,祠祀、爵里、训规、文翰、墓域等方面都详细备述。

关于始祖太七公的来历,嘉靖年间主修者梅守德认为,太七公为梅询从兄梅诚(字克明)之后,而万历年间主修者梅守峻则认为,太七公为梅尧臣第五子梅坦。两种见解都收录在文峰梅氏族谱当中 。

梅诚,家谱记载为梅询从兄,生三子良臣、王臣、表臣。梅询和梅尧臣诗集中都不见记载,其子良臣,梅尧臣有《送弟良臣归宣城》一诗。梅坦即梅尧臣幼子龟儿,梅尧臣之孙梅俣《梅氏世系图考序》中说:“季尚幼小,字龟儿,以母兄刁节时为殿前统班、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未有子,请留龟儿居汴京,弱冠即登第,历黄州颖顺军、监麻城茶场,卒葬城西龟峰山。新修《麻城梅氏谱》也说“公字益平,初名玺,生前夕考梦道士授黄龟一枚,又名龟儿,号龟峰,行六一。1058年3月8日生于汴京。三岁,考殁于汴京,母刁氏将南归,舅刁节以无子侍养,乞留龟儿。登第京师入玉墀,授秘书省校书郎,改颖顺军推官,监黄州麻城茶场。1088年9月报迁大理寺丞,次日即捐宾客殁于麻城。1089年2月1日葬麻城西山(今龟峰山)。”梅坦一支定居麻城,子孙繁盛,历有显著,当为史实。而梅守峻认为文峰梅氏为尧臣幼子梅坦之后,疑有攀附之嫌。

可能是因为宛陵梅氏后裔的反对,作为同县的另一支梅氏,大部分人还是认同梅守德建构的梅诚后裔的说法,梅鼎祚在答其叔梅守心文中提到:“宗谱之修四十余年,而老叔一旦有其举之,甚幸甚幸,辱命属鼎祚更为一目。夫族有谱犹国有史,文有体裁,事有义例,何止一目而已。修谱工费去春鼎祚即已付主者,但乐观其成耳。尊翰谆谆娓娓,似谓先君误,不认都官之子秘书公为祖,而鼎祚不忍显其父之非,因不预其事,是尚以鼎祚为孝也。” 可见在对于始祖考证上,梅鼎祚为了不让家族内部因此事产生过多争执,没有公开反对守峻的观点,故在纂修家谱时并未多言。他说:“自之慨公传四世为诚公,尚书公询从弟也。家世鼎盛,公独不仕,游柏枧乐其山水,因赋柏枧以见志。” 虽梅鼎祚没有直接表明,但坦言梅诚曾游柏枧山而怡然自得,而且紧接着便是对家族世系的概述,这或有暗指其为梅诚之后的意思。

清代古文家,文峰梅氏裔孙梅曾亮亦说“当隋之季,梅氏有知岩者以乡兵保障宣州,抑止锋锐,不务与群雄角逐,以待天下清,完土纳境,自归唐室,使其民终始不罹兵革,盖有功于宣甚大,其子孙宜光启繁衍以食其报。而梅氏始祖远公或传言来自吴中,又以为来自新安,则未知知岩之后之迁于新安欤?抑因梅福之隐吴门而附会以吴中欤?然年系疏远,不可谱。其可谱者远公,后数传至宋嘉泰而分为二,其一先居九溪河,别为一支,当北宋时为盛,最著者学士询及从子圣俞,其一自郡城东迁,居柏枧山之山口村,则吾谱之始迁祖太七公也。” 梅曾亮认为梅氏始祖远公来自吴兴很可能是传言或者附会,而隋末保障乡土的将军梅知岩则可能是梅氏的先祖,但因世系遥远,无法上溯。文峰梅氏始迁祖太七公其迁居柏枧山当在南宋嘉泰(1201-1204)年间。

文峰梅氏的科第兴盛,其家族名人得以与当时知名官员和学者交往,借他们的文章,确凿了与北宋梅询和梅尧臣的关系,如明礼部尚书李廷机为梅继善所写的墓志铭中说:“按状,梅自五代时有祖曰远掾宣城,遂家焉。其居文脊山,则自宋尚书询之弟诚始。” 明太常寺少卿周怡为梅继先作传时也言“宋尚书询从弟诚之后” 。清礼部尚书黄钺在《文峰梅氏宗谱序》中说太七公为梅尧臣从侄孙。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与梅文鼎交好,有云:“梅氏自北宋家宛陵,征君之先与圣俞同祖别支,世有闻人。”文峰梅氏族人也谈及文峰梅与宛陵梅属同祖别支,非梅尧臣之后。对于文峰梅氏的这种做法,宛陵梅氏并没有表态,但在会庆堂祭祀和柏山祖业问题上却从未让文峰梅氏参与,这反映了两支梅氏的分野。

综上所述,文峰梅氏自认为是宛陵梅氏始祖远公的后裔,但实际历史只能上溯到南宋时期的太七公。明清两代盛极一时的文峰梅氏因其发达的科第,得以与社会贤达名流交往,其构建的谱系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因此控制了话语权,并成功融入了自北宋以来梅氏文化昌盛的大系统中。

宛陵梅氏和文峰梅氏的认同和交往

宛陵梅氏和文峰梅氏是明清宣城县境内最具代表性的两支梅氏,他们认可的共同始祖是五代时期的梅远,但是却一直独立修谱。作为梅氏总祠的会庆堂和柏山祖业也只有宛陵梅氏三望在主持祭祀、祠产和修缮事宜,文峰梅氏一直未能参与其中。

但文峰梅氏始终以家族文化圣地的姿态看待柏山等文化遗迹。如梅守德写有《会庆堂歌》,梅鼎祚写有《柏山寺读景梅亭碑》,都抒发了自己对梅氏先贤的景仰之情。梅清在《宣城二十四景图册》中,绘有柏山、景梅亭、惠照寺等梅氏早期遗址的画。并有题画小记,如“玉山,俗误称土山,突起拳屈,古木丛蔚,中有惠照寺。先人圣俞叔侄皆读书于此。元张浚明诗,春风跨马银鞍稳,夜月骑牛铁笛闲。谓先尚书公询也。”“南郭双羊路,梅华覆古亭,空空谁复倚,溪外一峰青。景梅亭在双羊山下,先都官墓侧。建以人不以花也。”

梅清还编有《梅氏诗略》六卷,其中卷一前半部分收录了北宋时期梅氏远祖梅远、梅询、梅尧臣的诗作47首。其后则收录了明嘉靖至康熙年间文峰梅氏文人105人诗作800余首,而同时期宛陵梅氏文人诗却不予收录,这说明了《梅氏诗略》只是文峰梅氏一族的诗略,基于对宋代宣城梅氏先贤的景仰,文峰梅氏认为自己家族的文化渊源来源于宋代梅氏先贤的传承。

宛陵梅氏作为梅询、梅让和梅尧臣的后裔,一向以宣城梅氏直系后裔自居,对于本地其他的梅氏家族则采取鄙夷的态度。像前文已提及的双桥土山湾、茗坞冲、桃花园、九子冈四地的梅氏谱牒,就被三望的主谱者所芟锄。特别是对于水东中洲梅氏,宛陵梅氏认为他们“本南唐知岩之后,伊族先远墓碑奉我尚书为始祖,近得吾族谱牒复冒都官之后,此固人所切齿。”出现冒附的原因是“流传既久,不肖者委之质库,甚至婪贪射利,以致鱼目混淆。实吾族败类自殄厥宗,为害不浅。”

其实,宋代以来,宣城的梅氏分支很多。梅鼎祚说“盖今寓内之梅氏,唯宣城最蕃,宣城凡六七宗,并祖五代时宣城掾远。” 清乾隆宣城教谕章廷釪在《宛陵梅氏三望族谱合编序》中说,自梅远以后“传五世有十六望,其后支分派衍,散处宣之四郊,而三望特著”。三望以外的梅氏分支因为意见不统一,所以不能整合在一起,在一起合谱的仅有三望。“迄今岁久,佥谋重修,而意见参差,不能合其一合,而至今不分者,惟三望。”他更进一步说明三望仅指一起合谱而言。“宣之学有乡贤祠,梅氏祀乡贤者十有一人,则梅氏可称望者,原不止三。三望者,以合谱而言尔。”作为本县教谕,章氏的观点比较公允,宣城梅氏支派众多,在宋代就有十六望,相互分歧很大。宛陵梅氏三望只是梅氏家族中在一起合谱、且较为著名的三个分支。章氏提到的宣城县学乡贤祠中供奉的梅氏乡贤十一人,分别是是宋翰林学士梅询、都官梅尧臣,明参政梅守德、州判梅继儒、赠主事梅继善,乡进士梅历祚、布政使梅守和、贡士梅鼎祚、主簿梅储祚、左都御史梅鋗、赠左都御史征士梅文鼎。这十一人,除了梅询、梅尧臣为宛陵梅氏先祖外,其余九人全部是明清时期的文峰梅氏家族成员,可见文峰梅氏在地方的影响程度。

正因为文峰梅氏的影响力,宛陵梅氏不能像对中洲梅氏这样的小家族,在公开场合下对其族源产生质疑,也没有阻止文峰梅氏成员对柏山会庆堂和景梅亭的瞻仰,两个家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也比较频繁。但因在族源上存在分歧,不能排上辈分,所以这两支梅氏相互交往时,往往称对方为世兄,宗兄,或直接称对方的字号,而不称兄、叔、伯、叔祖、年侄、侄孙这些反映辈分的称谓。

如文峰梅氏第一位进士梅守德与宛陵梅氏善经望的处士梅穗有交往,为他写有寿序 ,其子梅鼎祚亦为梅穗撰写墓志铭 。梅鼎祚还与墨庄望的举人梅一科有交往,称其为子登兄 ,为梅敦仁写有祭文,直接称其字。梅清与善经望梅枝凤、墨庄望梅直均交往密切,梅清晚年邀请梅枝凤为其《老狂集》作序,说“兄弟之好自幼至老,何独无一言乎?”而梅枝凤则说“愚山捐宾客,余哭之泪尽,独与瞿山老而愈亲” 。梅清为梅直作画并题诗《寄家木山》。梅直为梅清诗画作小引,亦直接称瞿山。但同属宛陵梅氏的梅直则称梅枝凤为八叔,有诗《新正怀子翔八叔》,《独坐奉怀东渚八叔》为证。以上这些现象均反映了文峰梅氏与宛陵梅氏的族属分歧。

   小  结   

宣城梅氏是宣城的著姓望族,从北宋梅询、梅尧臣开始,宣城梅氏名人辈出,也由此开始了家族历史的溯源。但是家谱以梅远作为始迁祖,值得商榷。从已知的文献分析,宣城梅氏的起源应该早于梅远。宋代以后,随着宣城梅氏的持续兴盛,外地一些梅氏也渐渐攀附宣城梅氏,开始了族谱的构建,形成了天下梅氏以宣城为宗的奇特现象。

明代,梅让、梅询后代的宛陵梅氏影响力渐微,而旁支的文峰梅氏则异常兴盛,文峰梅氏虽然只能上溯至太七公,但仍以梅远为始祖,这反映了文化的认同高于血缘的认同。梅氏通过修宗祠、复祖产、续宗谱已达到敦宗睦族,扩大宗族影响的效果。这期间,地方官员积极支持,推崇先贤,以期地方文风昌盛,从而推波助澜的使梅氏成为当之无愧的宣城首姓。而文峰梅氏的异军突起,更是扩大了梅氏在全国的影响和知名度,使得宣城梅氏的声明家喻户晓,也使得外地的多支梅氏以攀附宣城梅氏为荣。多种因素的互相影响,共同形成了“宣城梅氏遍地开,梅氏以宣城为最”的盛况。

(作者系宣城市文物所副所长,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

公众平台

研究宣城历史,弘扬宣城文化

(0)

相关推荐

  • 从《浅析林氏始祖》争议说开--源流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林萍按:近日对林氏始祖的大规模探讨宗亲们可谓尽了孝子之心,但笔者也由此对源流研究产生了疑问--源流研究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维护团结.维护数千年来的宗族情感?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求源流之真,而得&quo ...

  • 《林氏进士谱》出版众筹项目方案

    方案缘起 经常在网络上交流的林氏宗亲肯定都认识我,林忠,现在在筹备出版自己主编的<林氏进士谱>,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成功募集资金,出版人生的第一本书!特此众筹. 我和我对族谱的热情 ...

  • 上古望氏家族

    望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较罕见古老姓氏群体.综观各种史书籍记载,望姓起源从上古三皇五帝.历经上下万年冼历,经过上万年积淀.风雨雷暴.人口迁移.姓氏演变.历代灭族.受尽乱世变幻,上古传说.帝命赠姓.随 ...

  • 明清宣城文峰梅氏家族诗歌浅探(下)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文峰梅氏家族诗歌浅探 作者:鄢静 明清文峰梅氏乃诗礼簪缨之大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成员们或因个人学识修养不同或因创作理念不同,所涉猎的领域亦多有不同 .文峰梅氏则以极大的包 ...

  • 明清宣城文峰梅氏家族诗歌浅探(上)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文峰梅氏家族诗歌浅探 作者:鄢静 明清文峰梅氏乃诗礼簪缨之大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成员们或因个人学识修养不同或因创作理念不同,所涉猎的领域亦多有不同 .文峰梅氏则以极大的包 ...

  • 圣贤家族-山东邹县孟氏的祖源建构与历史书写

    摘 要:山东邹县孟氏作为"圣贤家族"之一,其获得普遍认可受益于唐宋以来的"孟子升格运动". 传统观点认为邹县孟氏家族的"祖源记忆"是北宋景祐 ...

  • 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母系清河崔氏家族谱系考

    ​​       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母亲崔氏是曹魏清河崔氏崔林曾孙崔悦一支的后人,她的曾爷爷崔蔚是清河崔氏郑州房始祖,叔外祖崔彧(崔蔚第三子,崔稚的弟弟)是清河崔氏鄢陵房始祖,爷爷为崔蔚次子崔稚,父 ...

  • 名人家族谱系(5)——孙氏始祖传承至孙眉与孙中山兄弟俩

    不论是老百家姓中按照政治身份排名的"赵钱孙李",还是新百家姓中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的姓氏,孙氏都排在了前几位.在历史的长河中,孙氏可谓人才济济,不容小觑.从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到战国时 ...

  • 宣城桓氏家族续考(下)

    宣 城 桓 氏 家 族 续 考 陆再奇 六 宣城桓氏第六代桓振.桓亮考 宣城桓氏第六代史载男十一人.女一人,分别是:平南将军.镇南将军.江州刺史.湘州刺史桓亮,义兴郡王.辅国将军桓濬,西昌县王桓邈,豫 ...

  • 宣城桓氏家族续考(上)

    宣 城 桓 氏 家 族 续 考 陆再奇 五   宣城桓氏第五代考 宣城桓氏第五代有桓温六子四女,桓云一子,桓豁六子一女,桓秘一子,桓冲七子,男二十一人,女五人,总计二十六人.桓温幼子桓玄代晋称帝,建& ...

  • 宣城桓氏家族考(下)

    宣 城 桓 氏 家 族 考 陆再奇 四 宣城桓氏第四代人物考 宣城桓氏第四代有桓彝之子桓温.桓云.桓豁.桓秘.桓冲等兄弟五人.桓温和他的四个弟弟均居军镇要职,在灭成汉政权中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桓温与桓 ...

  • 宣城桓氏家族考(上)

    宣 城 桓 氏 家 族 考 陆再奇 宣城桓氏,郡望谯郡龙亢(今怀远龙亢),自始迁祖.桓彝祖父桓楷曹魏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事变"避难宣城起,至东晋义熙六年(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