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蓬莱:与东坡同行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

一条乱石铺就的驿道,一队疲惫跋涉的行客,从湖北黄州一路延伸,延伸到中原视野之外胶东半岛的最北端。山一程,水一程,风一阵,雨一阵,那个承载了苏东坡太多苦涩记忆的黄州,那个被他赋予超越时空气质的赤壁,已然渐行渐远,眼前斜阳荒草古道西风,耳畔绵绵秋雨穿竹打叶,仿佛传来民间的疾苦之声。从酷暑六月到深秋十月,启程还是草木葳蕤的盛夏,到达已是万木摇落的悲秋,三千里云水激荡,苏轼的赴任之路漫长而孤独。

“乌台诗案”给苏轼的打击是沉重的,也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转折。他宦游之路的上半场匆匆收场,天真烂漫的诗酒生活被罩上浓重的暗影。不过,他正值壮年,人生之路的一波三折,才刚刚开始。

昔日的廊庙之器,一下沦为戴罪之身。被贬黄州的苏轼,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养家;安全上也无保障,本身属于管控对象,政敌诽谤依然不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历史上,许多伟大诗人的不凡之处,正在于他们用充满韵味的文字,真实记录了人生的哀愁,人间的凉薄,以及被命运屡屡痛击却始终顽强坚守的执念,

今天我们读东坡的《定风波》的时候,除了几分寂寞凄清之外,更多感受到的是那份素淡与平和,但这背后,也同样隐藏了诗人无尽的失意伤怀后的隐忍坚强。

此后,苏轼在黄州又度过了两个年头,岁月的洗礼和打磨让他的心态已经改变,从彷徨不安逐渐变得心如止水,也正是在这个时段,他学会了解脱,诗风也为之一变。

同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体味过自然和生命的原始况味,经历了人生的磨难苦痛,苏轼的才情和学识姑且不论,单是他人生的故事就是一本厚重的书卷。蹲过大牢,有过底层人的挣扎和彷徨,有过“草根”的自卑和无助,被押解回京,一路示众街市,蹒跚于乡野,领略过人性的卑鄙和丑陋,也体会过人间的高尚与美好,他经历过羞辱恐惧,也被众人仰视敬重,他接触过世界的高端文明,也见识过世间最暗黑的牢狱。但却未曾泯灭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保持一种人之初的纯洁天真。

来到蓬莱的苏东坡,已然大彻大悟,一身轻松。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艺术才情又获得了一次飞跃和提升。幸好,他还不曾衰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好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

与他们相比,苏东坡是幸运的,蓬莱,也因此“蓬门”生辉。

多年之后,当我追随苏东坡的脚步来到蓬莱,这座海滨的古城依然宁静安详,一如温润的北宋王朝。

踱步旧城区,黄叶缤纷,满目秋光,空气中偶尔飘过玉米饼子的清香,仿若时空折叠,误入记忆的上游,进入时光之海漫游。远眺浩茫的大海和起伏的群山,让人一下子就想起苏东坡初到蓬莱的诗句:

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

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

北宋元丰八年,苦熬六年之久的苏轼,被安排到山东登州,即现在的蓬莱做登州知府,担任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这正是蓬莱阁初建后第二十四个年头,当时的蓬莱阁名不见经传,又远离朝廷。眼前的景象令“落实政策”后的苏东坡心事浩茫,他的内心深处是否天真地认为:从此,人生之路也将顺水行舟一样写意而美满?

苏轼在蓬莱只任了五天知府,总共停留不过二十几天的时光,然而在蓬莱这些日子里,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人间,并且,短暂的时光成为了永恒。深入地方,了解民情,视察海防,为当地百姓踏踏实实办实事,他在蓬莱的足迹成为了永久记忆。

此前,蓬莱阁只是耸立丹崖山上默默无闻的建筑,苏轼的到来,蓬莱阁正式成为群仙毕至的海上仙阁。可以说,蓬莱正是有了蓬莱阁,才守住了一座城的文脉和气度,蓬莱阁正是有了苏轼的到来,才有了长久常新的艺术生命力。

在蓬莱阁所在的丹崖山上,最初的苏公祠已经永远地消失了,无论多么巍峨牢固的建筑,都无法抵挡以千年计的自然风雨和人为损毁。但那个真实的苏东坡,却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活在蓬莱的大地上。我知道,现在的苏公祠和蓬莱阁,只能是后人在大致相同的地方,一次又一次重建复活的结果。幸好,我们记得,真正永恒的苏公,已经矗立于人心之中,而非大地之上。

十月下旬的蓬莱,槐树和梧桐的叶片秋色初染,黄叶在飞扬跋扈的海风中纷纷坠落,砸在行人的肩头和头巾上,发出咚咚的声响,空气里流动的,是海水的咸湿气息和太阳烘烤后桂花的幽香。

苏轼站在蓬莱阁上,苍茫的大海水天一色,潮起潮落,浩渺无边,他的思绪也像眼前的大海一样潮汐奔涌,别有一番炎凉。

其实,这样的异地任职对于苏轼,早已司空见惯。自1071年至1080年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苏轼由杭州、密州、徐州到黄州多达4次调动。而且,随着苏轼的频繁调动,其任职地越来越远,官职也越来越小。调动,对于苏轼,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被流放疏远的过程。

登州任职是苏轼的第五次异地调动,但这次调动的意义却不同以往。对于苏轼来说,到登州任职是遭受“乌台诗案”残酷迫害后的一次平反,一次重新起用。当时的苏轼一定是踌躇满怀的,一如他在杭州等地一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充满他的心间。

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

望穷海表天还远,倾尽葵心日愈高。

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

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螯。

当苏轼得知调任登州的时候 ,他以这首诗向友人抒发了自己对事业的期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登州的任期之短却出乎他的预料。

按理,苏轼初来乍到,人总要休整一番。尤其在这仙境般的地方,面对浩瀚的大海,把酒临风,品登州海鲜,游登州美景,或许还能看到海市蜃楼的奇观,让疲惫的身心放松一下,此乃人之常情,理所应当;即便是苏轼到任五天后接到朝廷一纸诏书回京,游几天山水再转身离去,既顺理成章,又轻松自如,五天,能做些什么呢?此地离人文荟萃的青州古城并不遥远,那里是他的老师欧阳修和他敬重的前辈范仲淹的任职之地,去那里瞻仰旧址,凭吊前辈,留下诗文华章,既在情理之中,也符合苏轼的性格。

但是,登州的史料告诉我,其实不然。苏轼就是苏轼,他没有委顿在“乌台诗案”的劫难里,没有陷于“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黄州五年里,尽管从杭州到黄州“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难忘,却不纠结,更不抱怨;更没有游山玩水沉浸在仙境之中。

五天的任期里,苏轼的脚步走向了民间,察民情解民忧,掌握第一手资料,履行着一个军政长官的职责。苏轼工作做得很细,问题看得很准,而且抓住了主要矛盾。通过实地调研,即刻给朝廷写了一篇《乞罢登莱榷盐状》。

这篇《乞罢登莱榷盐状》和苏轼许多的议政文论一样,针砭时弊,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当时的登州为宋朝的边陲之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沿海一带的百姓以煮盐为生。按当时的榷盐政策造成了百姓所产之盐只能卖给官家,再由官家卖给百姓,买低卖高,其结果是盐户纷纷破产逃往他乡。苏轼到任后,了解到这种情况,当即写下了《乞罢登莱榷盐状》。向朝廷如实反映民间疾苦和榷盐政策的弊端,提出了整改措施。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欲乞朝廷相度,不用行臣所言,只乞出自圣意,先罢登莱两州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盐税……”句句情真意切,真诚感人,无不彰显了一代文豪的拳拳之心。这篇奏状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自此,登州百姓解除了榷盐政策中那些不合理的负担,减轻了百姓的压力,民生得以喘息。

罢榷盐政策在登州即蓬莱从宋朝一直延续到了清朝,这一奏议给蓬莱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变,在随后的9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如同地表史上春风化雨般的雨露,滋润着当地的黎民百姓。

对此,当地的百姓对这位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疾苦的苏知州除了感激以外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礼遇。蓬莱阁上的苏公祠就是历史的铭记和印证。《增修登州府志·职官》也有这样的记述:“在郡未一月即内召,士民感化,深惜其去之速也,后立祠祀之,并祀名宦祠。”蓬莱阁作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专门修建苏公祠以示永久怀念。

同时,苏轼作为军州事,在到任登州的五天内,他还深入兵营,视察海防并由此写下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对加强海防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议水军状》中,苏东坡首先分析了登州在防御东北少数民族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接着报告了百余年间登州屯兵戍守的具体情况,指出当时登州武备松弛,屯兵多有外调的严重问题,向朝廷表示了他深恐“兵势分弱,以启戎心”的忧心。奏请之下,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从此,登州海防、边防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也正是在苏轼的努力下,宋代蓬莱阁下建成了刀鱼寨,明代更是大兴土木,将其扩建为备倭城。

五天时间里,苏轼或深入民间,或灯下疾书,写出两篇关乎国计民生的调查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脚踏实地,心系苍生,同那些乐于“作秀”的官员相比,何止是霄壤之别。

此后,当地百姓自发在蓬莱阁附近修建了苏公祠,祠内供奉着苏轼的画像,苏公祠门口,曾有一对联“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短短一联,便把苏轼对蓬莱的影响刻画得淋漓尽致。

除了上述《乞罢登莱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作为行政报告外,苏轼作为一代文豪,在短短的五天里,还先后在登州留下了《望海》《海市诗》《海上书怀》等十余篇诗文佳作和难得之墨宝。现存于蓬莱阁刻有苏轼《海市诗》和苏轼手迹《书吴道子画后》楷书的碑石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代文豪非凡的才华和笔力,同时,也印证了苏轼在蓬莱五日的连日辛劳和步履匆忙。

美丽的邂逅总会引发美丽的故事,而美丽的故事催生了美丽的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史册中,蓬莱无疑是齐风鲁韵中富有诗意的章节。两个韵味无穷的汉字,赋予人们太多的想象空间,或许可以说,烟波渺茫的梵天净土,是最适合诗人发挥想象的空间:蓬莱高阁、三仙名山、仙阁凌空、神山现市、渔梁歌钓、日出扶桑、晚潮新月、八仙幻宫、……这些最能触动诗人敏感神经的景观,都是蓬莱最富有的典藏。

但是,蓬莱最为吸引和触动我们的,除了它的海市蜃楼和八仙过海的传说,除了它的自然景观,更是一代文豪在这里留下的历史足印和翰墨诗章。

在蓬莱阁景区卧碑亭内有一座石碑,碑上雕刻着一首苏轼诗《登州海市》。据说当年苏轼在蓬莱阁上有幸看到了令人神往的海市奇观,欣喜之下即兴而作: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蓬莱是神话之都,素以海市蜃楼名闻天下。但在秋冬之季却是很难见到这一奇观,对此,苏轼在诗的前面也有说明。父老云:“尝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以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文字告诉我们,苏东坡来晚了,海市蜃楼一般出现在春夏之交,可他来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份,苏东坡不甘心错过这个大好机会,于是向东海龙王做了一番虔诚的祈祷,或许是上天格外垂怜,或许纯是巧合,在他祈祷后的第二天,海市蜃楼竟然神奇地出现了。

大自然和心灵的力量,有时确实不可思议,苏轼离开蓬莱的前夕竟有如此完美的巧合,堪称千古佳话。因为苏东坡,蓬莱更像仙境蓬莱;因为苏东坡,蓬莱阁对于后来的文人墨客就有了神奇的引力,成为他们追随东坡脚步怀古思幽的精神之乡。

东坡是直率坦诚之人,他当然不会为了写诗就编造一段离奇经历。那个转瞬即逝的海上幻境,更多的时候,也许有想象的成分,但在这里,我宁愿相信这是真实的故事。

可以想象的是,离别之前的苏东坡站在蓬莱高阁眺望东方云海,只见仙山琼阁,变幻无穷,祥光缭绕,霞光普照。一切如有神助,一切如在梦中,面对这神奇的一切,苏轼有理由相信:从这个并不寒冷的秋天开始,他的未来必将一片光明,或者,他还想到自己任职密州怀念亲人时写的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此后几年,在哲宗祖母太皇太后高氏的欣赏和关照下,苏氏兄弟的仕途的确顺风顺水,一路升迁:苏东坡升至翰林学士、侍读学士、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苏辙升至相当于副相的门下侍郎。苏东坡兄弟的毕生功名,至此达到人生巅峰。

然而,好运并不长久,如同转瞬即逝的海市蜃楼一样,命运就向他浇下一瓢冰水。尽管苏轼也确实需要一点冰水的感觉,来沉寂身在高位的百感交集,只是这冰水,太过寒凉刺骨,并且饱含着一系列的难堪、屈辱和失意。此后,命运之神再没有眷顾他的萧瑟人生,那首著名的《卜算子》词恰到好处地反应出东坡当时的心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九个月后,高氏驾崩,哲宗亲政。和祖母完全不同,哲宗是新政的积极支持者。这时候,作为旧党重要人物的苏氏兄弟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尽管苏东坡曾经是皇帝的老师,然而,就在哲宗亲政当月,苏东坡被罢去礼部尚书,派往偏远的定州任河北西路安抚使兼定州知州。半年后,更大的打击随着一纸诏令传到定州: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与贬谪黄州相比,虽是偏僻,毕竟还在内陆;惠州却远在瘴气弥漫的岭南;并且,贬谪黄州时,苏东坡45岁,年富力强;贬谪惠州时,年近六旬的苏东坡,已是风烛残年之身。

实际上,贬谪惠州还只是苏东坡晚岁流贬生涯的开端。此后,道阻且长,风物恶劣,蛮荒之地的海风冷雨已经遥遥在望。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过去,而历史的每一步又都在缓慢地走向未来。多年以后,当年的翩翩东坡已是须发染霜,以戴罪之身谪居海南儋州的桄榔庵,而旧日的记忆能否再次唤醒?在永恒的江山与白驹过隙的岁月之间,他是否还记得蓬莱的海市蜃楼,记得三仙山下的浩渺烟波?直到瘦弱的手指在常州永远松开那枝生花妙笔,他所留的诗文中也没出现蓬莱记忆的吟唱。

但是蓬莱人们却永远记住了他。

苏东坡足迹所到之处,蓬莱只是他人生驿站中的匆匆一瞥,所占分量固然很轻,所幸,这里同样留下他生命中金石相击的火花。

在蓬莱古城,虽然历朝历代的显赫文字都记录着历任官员的种种不凡,后来大多如了无痕迹的春梦随风散尽,唯有东坡在蓬莱脚踏实地的五日,至今还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朱湘山,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经在兵器部525厂、荆门市人民检察院、海南省公安厅等单位工作过,八十年代起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散文集《穿越苍凉》,有作品入选作家出版社《灯盏:2019》、《灯盏:2020》原创作品文集。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逐梦天地间-自传中部127》苏轼给惠州留下什么?

    苏堤春晓 音乐: 平远 - 情牵西子湖 [封面照片]图为在马来西亚沙巴州首府亚庇市繁华商业中心五星级美丽殿酒店大堂留影.摄于2017年1月8日晚上. [127]苏轼给惠州留下什么? 当代诗人臧克家(1 ...

  • 书房对联闲话:尊前俱是蓬莱守,袖中知有钱塘湖

    我们继续说清代学者何栻(1816-1872)的东坡诗句集联.今天看下面这一副: 尊前俱是蓬莱守,袖中知有钱塘湖. 这里我们先不看出处,仅就文字本身来理解一下: 上联"尊前俱是蓬莱守" ...

  • 离心岛记86蓬莱之一路同行

    离心岛记86 蓬莱之一路同行 离心又静养了两三日,才感觉神清气爽,去谢过老店家,并和老店家算了药费又多给了银两算是答谢那个大婶辛苦照顾,老店家收了药费,多出的不收,说姑娘安好就是小店的福分,这银两姑娘 ...

  • 散文《蓬莱之行》任风珍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最美人间仙境--蓬莱,多少人对他魂牵梦绕,想一睹他的容颜.今天我何其有幸可以来这令人神往的地方. 长年坐车,没有了 ...

  • [今日头条]吕永超的散文《期盼与梦想同行》

    期盼与梦想同行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伫立辛丑牛年的天幕之下,在辞旧迎新的时刻,都是梦想与希望的一次盘点,过去.现在.未来,坚持.砥砺.蜕变.纵然时光易老,依然初心不忘:只要理想始终如磐,奋斗就会充满力 ...

  • 沈子琪散文《岁月与你同行》

    #文化拜大年# "今夕岁华落,令人惜平生.心事如波涛,中坐时时惊." 如此魔幻的2020真的过去了?李贺的这四句诗倒是极为契合这一年的心境:见过了太多生死,便愈发珍惜每一个当下:见 ...

  • 散文||君家住东坡

    君家住东坡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更钦词中人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古韵悠扬,聆听一曲没有文字的诉说,感受人间悲喜. 曾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今日再听<暖山>. ...

  • 【“爱家乡·胶东散文故乡纪事非虚构写作大赛”(2021)征文】梁绩科 | 蓬莱的海

    梁绩科,1987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生物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蓬莱创作之家秘书长,现供职于蓬莱市第三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喜欢阅读,涉猎广泛,尤喜散文.爱好竞走.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在享受 ...

  • 雨爱同行短篇散文

    不知何时开始那么喜欢雨,喜欢听见雨敲击房顶.窗台的声音:喜欢在雨天的时候默默的伫立着,看着满天雨的世界:喜欢雨后那个完美的世界,清新.安逸.一尘如洗. 不知道喜欢雨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我一直在静静思 ...

  • 【三江散文诗刊】文/玖月河 诵/安然‖《我这一辈子就跟你同行》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三江文学 散文诗刊第113期 陪伴您每一天 我这一辈子就跟你同行 文/玖月河   诵/安然  编/紫衣云梦 这个世界真是太美妙 无论我在哪里都会看到你 你不在我的前方 ...

  •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原创散文:遇见蓬莱

    遇见蓬莱,仿佛进入人间仙境.远离喧嚣嬉闹的尘世,亲近返朴归真的自然,或出海捕捞垂钓,或静卧海滩倾听海涛-- 身临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虎踞丹崖山巅,云拥浪托,美不胜收.游客每览于此,俨然腾云驾雾,犹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