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恐怖的虫子”又伤人,接触草丛、树木可要小心了
日前,青岛健泰堂门诊部连着接诊了2名被蜱虫蛰伤的患者,均因自行处理致使口器断在体内,差点酿成大祸。
前期崂山区的李女士到田间摘野菜,晚上洗澡时发现腹部出现一颗“黑痣”,用手一碰发现还会动,就用力拽了下来,也没当回事。3天后,李女士被咬部位皮肤瘙痒发红,出现发热。李女士说自己之前也看到过关于蜱虫致病的相关报道,于是怀疑自己抠下的虫子就是不是蜱虫,不免心中就有担心起来,于是赶紧赶到健泰堂门诊部找到王德旭主任。经王主任检查发现,确认就是蜱虫蛰伤,检查发现蜱虫的口器依然留在她身体内,随后将口器取出,并给李女士开了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经过一周的观察治疗,病情已经痊愈,李女士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王主任介绍说,天气逐渐转热,又到了蜱虫活跃期,到田间、山野等花草树木多的地方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蜱(拼音:pí ,音同“皮”),又名蜱虫、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仅约火柴棒头大小。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前些年报道导致死亡病例的元凶是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严重者导致死亡。蜱虫遍及地球各处,且频频“作案”,被列为“全球十大恐怖动物”之一。
蜱在叮刺吸血时释放麻醉剂,所以多无痛感,一般是在洗澡时才发现,类似一颗“黑痣”,有些隐蔽部位的蜱虫甚至长期存在。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一旦被蜱虫叮咬后,因其口器有倒刺,强力拉拽极易断掉在皮肤内,并因强烈刺激导致其排毒量增加,危害更大。蜱虫的口器非常小,约有1mm左右,在皮肤内犹如大海捞针,目前的常规方法是连同周围的皮肤一同切下,创面较大需要缝合,且隐蔽部位手术困难(如:脚缝、阴部等),如不能取出,后果更严重。
王德旭主任2006年发现青岛市首例蜱虫蛰伤患者,对其伤人的各个环节制定了多种治疗方案,针对蜱虫口器易断难取的特点独创了蜱虫口器取出法。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尽量少到树底下、草丛中去玩耍,应扎紧身上的领口、袖口、裤脚,宠物身上可能也有蜱虫,尽量少亲密接触 。
“一旦市民被蜱虫叮咬,不要自行将蜱虫抠下,更不要拿烟头去烫蜱虫。”王德旭说,蜱虫的口器中含有病毒,一旦蜱虫感觉到危险进行挣扎时,会释放出更多的毒液,另外口器上有很多倒刺,很难被完全取下。可以出行之前备好王主任独创的蜱虫封包膏,如果没有合适的药物可以倒点花生油、香油在蜱虫叮咬的部位,让蜱虫窒息而死,然后立即赶往专科门诊进一步治疗。
本文为健泰堂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青岛李沧健泰堂门诊部是以原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王德旭、中医科主任王泽山为首席专家,以中西医结合为主要诊治方法,以皮肤病、过敏性疾病为特色,以治疗各种疑难病为追求。
对各种皮肤病:湿疹皮炎、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银屑病、白癜风、重度痤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虫媒性皮肤病(如蜱虫、恙虫、蜂、蝎、蜈蚣蛰伤)等、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咽炎、哮喘、肠易激综合征等)、颈肩腰腿痛、心脑血管病、风湿病、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