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打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44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打场”
碌碡是打场的重要农具,是由青石凿成的磙子,一头大一头小,表面有条形的楞,两端有轴窝,安上碌碡郭子,就可以用于打场了。碌碡郭子是控制碌碡的部件,木制的通常为“冂”型,铁制的为“弓”型。碌碡的型号有大有小,两头直径的差距决定打场时转圈的大小,小的碌碡两头的差距要大一些,可以转小圈在小的范围打场。有一种巨大的碌碡,被称作“马碡”,又长又粗,估计有二三百斤重,两头差距也很小,须由强壮的骡马拉着转大圈打场。打场的牲口以骡马或驴为最好,因为脚力快、效率高。牲口通常要戴上嚼子,牛要戴上笼头,防止他吃麦子,带上粪兜防止拉撒。转小圈时,要戴上眼罩(捂眼子),是为了让其误以为一真往前走。转大圈,则不用。
但那时生产队的牲口以牛居多,牛仍然是打场的主力。为了解决牛脚力幔的问题,智慧的农民还发明一种农具:碾杆。取一根四五米长杆,通常是竹竿或杉杆,一端固定碌碡郭子,向里一米多处,拴上牛套,另一端则由人把持。驱赶牛前行,劳力反方向推动碾杆另一端,其实是运用了杠杆原理,人和牛都省力且走了较短的距离,而碌碡却走了最大的距离,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分了麦子,第二天人们就到机磨上排队磨面,中午就能吃上暄腾腾、香喷喷、甜丝丝、黑乎乎的全面馍馍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