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心得:“计白当黑”
本文跟以前的关于篆刻的系列文章一样,还只是我的心得。其实,今天说的这个内容,当不属于入门系列,因为关于篆刻的章法问题,可能需要较多的篆刻实践才可能接触到。但就我个人来说,接触得越早,当然对篆刻爱好者的帮助可能越大,索性还当成入门的心得。因为这里的内容可能相对较前面的文字理论多些,故事性就差了,大家勉强看看。
“计白当黑”应当是书法用语,“白”当然指一幅书法的空白地方,大体上写字的通常是白纸,因此说白;“黑”当然指在白纸上写的字,通常情况下,中国的毛笔书法也大都以黑墨为主,因此称“黑”。
从一个字的角度出发,计白当黑指的是一个字的结构中,有笔画的部分和笔画之间的间隙都要考虑到,才能写出来骨肉停匀的好字。从一篇书法作品出发,指整篇作品的布局中也要疏密虚实互相支撑,才能破平板、划一,书法作品才会有起伏、对比,体现出既矛盾、又和谐的书法韵味,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清代邓石如(点这里看他)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句话说出了计白当黑的总体原则。
当然,计白当黑在篆刻中所指的内容不一样,其中的白,当然不是指白色,而是指空白,朱文印,空白就是白背景,白文印,空白就是红背景。计白当黑这个布局和章法概念是要我们在创作篆刻作品时,不仅要考虑印文部分,还要考虑背景部分,既要有明确的留白意识,又要对留白有清晰的理解,一方篆刻作品,空白处与密实处均是一方作品的组成部分,都不可忽视。强调计白当黑,是强调创作者不要忘记了空白也是需要经营的,需要用心安排布置的。
比如上面的这幅白石老人的画,画的右上角一只螃蟹,下面四只螃蟹,思考一下,拿掉哪只合适,是不是拿掉哪一只都会使画面布局失衡?
在篆刻作品中的计白当黑与中国书法和绘画中规律有相同之处,但又因为表现形式不同,因此计白当黑在篆刻中体现的更加需要精心处理,但精心处理并不是万事求全的匠气,而是道法自然的艺术气息。
举几个例子吧,这个东西,没有例子怕说也说不清楚,越说越糊涂。比如下图:
这是赵之谦的“北平陶燮咸印信”,“平”字与“印”字下方的空白是作者故意经营留出来的,一在右下,一在左上,本就有呼应之意,再加“咸”字上方有一点小红联系二处,真正是与密实处的紧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整个作品看起来,既工整严密,又不呆板,密实处不使透风,空白处可使跑马,显然,这样的作品要比一味的平整下来,要活泼得多,但“印”的未尾处理成尖滑,似乎整幅作品风格有硬性的变化,还不尽善尽美。
再看一幅作品,这是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是一方名印,之所以是名印,当有原因:
“江”与“千”“尺”三字本来都笔画少,而“岸”字篆书当比印面所刻复杂一些,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调整呢?老邓的想法当是这样的,印的右半,“江”字白多,而“千”“尺”两字足可配重,使全印基本稳定,而之所以又把“岸”字加进来做简化处理,使整个印,江对断,流有声对岸千尺,完全疏密相对,整印钤盖之后,稳重,画面感强烈,线条流畅,活泼灵动。又加密处有右边作依靠,疏处破左边使不致轻飘,实在是计白当黑的绝妙作品。
再如这方齐白石的“白石”印,我们来思考一下,“白”的篆书当没有斜斜的一撇,为什么要加上呢,如果没有这一撇,白字下部就会过重,而上部仅一竖是拉不动的,加了这条斜线,像一帆立在船头。尽管如此,白字的左边仍有悬空之危,恰恰左边扔了一块“石”头,挡住了,稳定了。左边有石可靠,右边借边求依,白字很是妥当,而“石”字如没有强立弓形线条支撑与上部粗线条的挂边,怕也危险。一方小小印章,白石老人不知用了多少匠心呢。
(关于篆刻的闲言碎语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