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跃庆丨读书藏书,就是烧饭晒衣般的日常

作者丨陶跃庆

中央电视台资深制作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经济之声评论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参与过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北京奥运会等国内外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特别是在汶川地震期间,亲赴重灾区一线进行采访报道。2008年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题个人编辑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栏目《王冠红人馆》、《那些年》的主创人员。1988年,将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在路上》翻译成中文,并于1990年在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表过多篇小说作品。

1807年,黄澄量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老家浙江余姚梁弄镇。

少小离家,鬓毛已衰。在京城为官多年,再回到家乡梁弄,望着周围的清明澄澈的四明山水,虽有一点不适,但也很快找到了家乡的味道。

父老兄弟得知他告老还乡,纷纷前来探望。他们篮子里装上笋干梅菜、又特意带上酒酿花雕,一进门,满屋便是扑鼻的香味,一下子让黄澄量忘却了京城的繁华与奢靡,忘却了客套与虚饰。

他赶紧亲自安排家人备齐酒饭,招待乡亲邻里。

要说来,黄澄量此番还乡,也算是荣归故里。黄家可是这里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一直是余姚地区数一数二的巨势之家。

汉代期间,便有黄香(56-106,东汉大臣,官至魏郡太守)、黄琼(86-164,东汉大臣,累官尚书仆射、太尉、司空)等一代名臣。到了宋代,黄裳(1044-1130,北宋大臣,元丰五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黄中(1096-1180,南宋大臣,绍兴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更是名动天下。

五代后唐时,黄家始祖黄宗远官至越州别驾,于是开始在梁弄安家。黄家传至第六代孙黄汝楫(1096-1170,字巨济)时,家中已拥有万贯家财。黄汝楫本人也是官任朝仪郎,知浦江县,赠开府仪同三司。然而此时的黄家,并不是吝啬守财,而是仗义疏财,经常扶助地方,接济百姓。

只见众人围坐一起,张家之长,李家之短,婚丧嫁娶,收成几何。多年未归,自然有无数话题。就连前来道贺的县令知府,也忘了面前的大人官至皇家,一味地只管劝酒行令,与一众百姓仰杯举箸,七嘴八舌、说说笑笑,谈论着家常之事。

酒菜正酣,坐中一位乡绅见大家只顾饮食,稍觉不妥,便放下碗筷问道,黄大人,此番回乡,有何打算?

县令一听,顿知自己有些失礼,赶紧收杯放盏,询问有何吩咐?

黄澄量对乡亲说笑其实并无在意,但闻此言,也放下筷箸,呵呵笑应。

京城为官多年,颇觉人事繁杂,今得圣上恩准回乡,并无具体打算。只是我这一生别无他好,只是喜欢读书藏书,所以回来之后也想询问县令大人,能否在自家老宅建书楼一座。一来可以继续读书,二来也可以收集天下名著,为家乡学子提供些许便利。

此言一出,大家惊觉,黄澄量不愧是一代大家。生平成就已然蜚声内外,依然想着书籍文化、想着传承先贤、想着为家乡谋福利。

黄澄量见大家兴致颇高,便拿出自己往年做的一首小诗《书睡》,诵读曰:“生年未卅岁,夜睡曾不足。若非书中寝,一日终蹐跼。”

大家听了,纷纷赞叹。不仅是好诗,而且也让大家老少受教。

这里山高路远,与外界沟通不便,藏书楼建在此地,如何收集珍品良册?

黄澄量微微一笑,老夫在京城为官多年,一直以来,对一些善本佳作颇多网罗。此次已随身带来,一旦书楼建成,便可贮存安放。而且,这里远离闹市,正好可以避免以后战乱与动荡。

事实上,也正由于这里位于四明山区,交通不畅,太平战火才没有燃烧到此,也保留了书楼的完整。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乡亲中有人轻声嘀咕道,为官多年,好不容易有了一些银两家财,化作书籍,不留给后人,是否会有抱怨?

虽然声音很轻,又夹杂在一片喧嚣中,黄澄量还是听到了。他微微颔首道:

“积财与子孙,不如楹书与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赢金遗后诚不若楹书教子为愈也。故建楼储之,以贻子孙。”

“况且,”黄澄量继续说道,“以经训淑其德性,以史事扩其见闻,而又旁通诸子,泛鉴百家以增其识力,岂非留给子孙最好的财富?”

众人听罢,无不击节称颂。

这样的大户人家,在告老还乡之后,还能回到故里,已经是光宗耀祖。如果再能以一己之力建造书楼,造福故乡百姓,更是功德无量。

余姚是浙江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是在这里被发现和开掘。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划桨行舟和崇鸟敬日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遗存,让后来的人们叹为观止。

自汉代以来,余姚名家辈出,群艳争辉。据说仅历代进士就有近700名之多。至于众多的文人学士,其著作更为丰富。三国时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学家;东晋时的虞喜,最早发现了“岁差”;隋唐时虞世南,被唐太宗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

在众多的名家中,首推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和黄宗羲,被誉为“四先贤”,王阳明和黄宗羲更是被列入中国十大思想家。余姚也因此被称为“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

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黄澄量建造书楼之举,更具有一种传承和创造的深意。

虽然年事已高,但黄澄量为建书楼依然兴致高昂。他实地考察,画图取材,对于书楼建设中的各个环节都事必亲躬。

梁弄镇位于葱茏绵亘的四明山。四明山又名句余山,主峰四明山也称金钟山,位于嵊州境内,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这里溪流蜿蜒,灵秀幽清。

据《剡录·山水志》载:“四明山境四周八百余里……东为惊浪之山,西拒奔牛之垄,南则驱羊之势,北起走蛇之峭。”这样的自然美景,历代名人都不会错过,诗仙李白在畅游四明山后,兴之所至题诗大赞:“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光辉照雪崖”。

余姚梁弄古镇,位于四明山深处的一个盆地中,四周峰峦叠嶂,宛若画屏,环境极其幽寂静谧,唐代诗人贺知章在此写下的“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出神入化地描述了梁弄的安逸、温馨。

经过大半年的建设,书楼终于拔地而起,屹立在浙东文化之乡。

210多年后,我来到了浙江余姚,寻访黄澄量的五桂楼。

那几天,肆虐江浙数日的台风“玲玲”北上黄海,浙江重新恢复了夏末的炎热。

五桂楼并不难找,在地图上定位之后,一路穿行四明景区,很快在梁弄镇的路边找到了大大的石碑。

只是五桂楼并不在石碑旁,而是隐身于一片民宅之间,左问右找,才按照一位老奶奶的提示,顺着一条红色的石板路走进了五桂楼。

进得五桂楼小院的时候,正好是中午时分。晴空之下,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五桂楼充满了生气。

如今,虽然五桂楼中已无藏书,两层的藏书楼看上去却依然结实牢固。

由于楼门紧锁,我无缘进入,只能在外面向里窥视,里面只有几个书架凌乱地直立在屋子里,站在窗边,似乎依稀能够闻到阵阵书香。

院子中间,应该是邻居晾晒的被子。院子外面,邻居家传来各种声音,有人在看电视里转播的男篮比赛,有人在大声讨论着什么,还有一对老夫妻正在烧饭,炒菜的声音隐约可现……

我站在院子中央,望着院子里晾晒的被子,听着生活中各种声响,凝视着藏书楼院子里铺设整齐的石子,忽然涌起一阵感动。

那个时代,读书藏书,应该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丰功伟业,而是如同烧饭晾被一样,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自然而然,平凡简单。

读书藏书,是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的生命。

一本本书籍,静静地摆在我们手边,深深地融在我们心里,荡漾成一股绵延不绝的清流,汇聚成我们的历史、滋润着我们的文化……

(0)

相关推荐

  • 《王征南先生传》作者黄百家——张如安

    <王征南先生传>作者黄百家 张如安 黄百家(1643-1709),原名百学,字主一,号不失,又号耒史,别号黄竹农家,余姚黄竹浦(今属余姚市梨洲街道)人.著名学者黄宗羲第三子.明亡后,黄宗羲 ...

  • 魏跃鲜丨朔州行吟十三首

    桃花源间文学社 出品: →约稿:霞满天  编辑:林淞月 审核:墨名棋妙 上期回顾(↓) 魏跃鲜丨翻完一纸又更年,虚度轮回两万天  魏跃鲜·朔州行吟十三首 七绝· 感题右玉精神 久久为功七十年,人民利益 ...

  • 王国维丨读书“四法”

    王国维是近代难得一见的勤奋刻苦的读书人,他曾经说过:"余毕生惟与书册为伴,故最爱而难舍去者,亦惟此耳!"王国维一生爱书.搜书.嗜书.读书,通过独特的读书方法奠定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学术 ...

  • 萨特丨读书的情趣与艺术

    我是从书堆里开始我的生活的,就像我将在书堆里结束我的生活一样.在我外祖父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书,他禁止别人碰这些书,只一年一次,在十月份开学之前才能给这些书掸去灰尘.还在我不识字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些竖着的 ...

  • 观影丨读书可以帮大龄男女脱单

    新电影 NEW-FILM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讲了一个很古老的故事,没写过书信的盆友可能会有理解障碍:澳门赌场女荷官焦姣(汤唯),和在美国 ...

  • 王跃强 丨王——王不称王

    王跃强     2021-03-12 摘要: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龙润茶杯"百名诗人·写百家姓"征稿作品.作者系<中国诗人>杂志社社长,著有诗集<词语的 ...

  • 夜分享丨读书也是一场遇见,看林语堂道出读书箴言

    到底什么是最好的读物?什么是阅读书籍之关键?什么才是读书的真艺术呢?来,我们一起在林语堂的这篇<读书的艺术>中,寻找答案.找到方法. 林语堂 读书艺术箴言 "  ■ 没有养成读书 ...

  • ​杨传庆丨杂而有章:清季民国时期的张炎词学批评

    杂而有章: 清季民国时期的张炎词学批评* 杨传庆 杨传庆,1981年生,安徽六安人.文学博士,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词学研究. 内容提要:清季民国时期,对张炎词学的批评呈现出杂而有章的特点.朱 ...

  • 单反摄影作品赏析丨读书的意义

    读书让我们学会借着别人的手去感知世界,读书,不再让我们觉得世界只有喜怒哀乐,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可以癫狂,可以绝望,可以投下一颗石子有涟漪微荡,手掌是别人的手掌,触碰到的情感却是自己的,通过别人的手掌 ...

  • 【诗情画意】陈跃军丨剪不断的牵挂和思念(组诗)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陈跃军,1979年出生于山西芮城,1997年进藏,曾在<山西文学><黄河><诗刊>等报刊发表作品,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剪不断的牵挂 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