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裁缝到影帝,丑男48年“小人物”之路,终于熬成大人物

1972年6月27日,辽宁沈阳不算太热的夏天,王早来与妻子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

作为辽宁话剧团的一名优秀演员,王早来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继承“衣钵”,谁曾想刚见到儿子一面就彻底丧失了希望。

这孩子太丑了,人黑脸长,将来想靠脸吃饭当一名演员,没戏!

父母对于孩子的希望和爱都是一样的,为了儿子可以前程似锦,大鹏展翅,王早来给他取名:王锦鹏。他就是如今的王千源。

10多年过去后,王千源让父亲仅有的那么一点希望都破灭了。

01

王千源不光长得丑,学习还不着调。父亲眼中,这孩子可能以后都养活不了自己。

每当期末复习的时候,班主任总会指着王千源和其他几个调皮的男生说:“这节课复习,你们几个现在可以出去玩了,要是不出去就不要给我出一点声音。”

每当这个时候,王千源总会眯着小眼儿扫视一下几个同伴儿,然后欢快地跑出教室。

那时候,王千源的父母经常参加话剧演出,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他脑子里根本没有学习的概念,全部心思都在玩上。

每到期末考试,都是一道坎。王千源六七门考试成绩加起来还没别人一门的分数多,不出意外都在倒数一二名徘徊。

九年义务教育后,王千源被高中毫无悬念地拒绝了。王早来为儿子操碎了心,这孩子长得丑,学习又不好,将来可怎么办!

后来他托人给儿子安排了一个技校学习裁缝,将来勉强算是有一门手艺,不至于饿死自己。

整天把逃课当正事的王千源终于不用再学习了,心里简直乐开了花。他以为可以毫无拘束地玩耍了,没想到过早接触社会却加速了内心的成长。

02

王千源在技校度过了两年,每天的任务就是拿着剪刀、尺子和布来回的裁剪拼接。有时候一天时间都在用针缝来缝去,直到眼睛花了手指磨破。

那时候他才知道,相比生活上学是那么的幸福。

当时学习裁缝的大多数是女生,他们班40多人只有不到6个男生。老师分组很多组压根都分不到一个男生。

王千源和其他男生休息时候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出门采购,跟裁缝有关的东西全都是靠他们瞪着自行车走街串巷一点一点拼凑出来的。

为了找到更好质量更低价格的东西,他磨碎了嘴皮跑断了腿。

当别人坐在教室里翻书学习的时候,王千源却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每当夜幕降临,他总会一个人自我反思,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父亲和母亲都是一名优秀的话剧演员,自己却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负担”。

为了给父母争口气,也为了对得起爹妈起的名字,王千源开始发奋学习,拿着课本一直看到睡着,醒了后继续再看。

两年后,他鼓起勇气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当时抱着“多撒网,广捞鱼”的心态,一下报了3个专业。不成想,靠着平时跳霹雳舞的本事,竟然稀里糊涂地被表演系录取了。

成功考上大学,让王千源的父母终于看到了希望。一个好名字实在是太重要了!

接受过两年社会生活的王千源用自己的小伎俩,竟然成功地在大学中混得风生水起了。

03

刚入学的时候,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随机安排了一个学生当临时班长。但是这个班长却表现得差强人意,显得有那么一点自私。

王千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那时候全班几十个人都要到住宿楼外去打热水,每天一个来回都挺费时间。

王千源每天都起得很早,一个人打十多瓶热水,当同学起床后,热水壶已经灌满了。如此反复了几个月,把所有人都给感动了。

不光如此,他对于同学的要求从不拒绝,能帮上忙的全力以赴,不能帮忙的也去想办法。

结果第一年班长评选的时候,王千源竟然全票通过了。当时全班同学对他的评价就是:“人缘太好了!”

不成想,当了班长后王千源就再也没有给同学打过水,用他的话说“我都是领导了,怎么也得有点架子啊”。

虽然大家都识破了他的小伎俩,但是王千源的人缘确实的好。

当时,因为配合女同学出演一个情景剧,他扮演的“猴子”出神入化,再加上自己的一张长脸小眼睛,于是“大马猴子”的外号就这样的被传开了。

“大马猴子”一路逆袭,当了班长最后还成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会主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儿童艺术学院,人生却再次陷入低谷。

04

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那会,王千源心高气傲。他觉得自己这么优秀,又是学生干部,将来一定会大展宏图有一番好的前景。

没成想,到了北京儿艺后就被泼了一头冷水。半年下来,演的全是一些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最惨的时候还要去演大树、石头和风。自己学了4年人物塑造,结果一点用不上。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风该怎么演,石头到底有什么思想。当时,心里全是情绪,总感觉怀才不遇,老天对他不公。

那段时间,他一拍戏就把手机关机,生怕老同学问自己在演什么,因为他觉得丢人。

直到有一次,他跟随学院去参加一个智障儿童的爱心汇演。演出的时候,舞台下的孩子们不停的呼喊着“猫头鹰爷爷、猫头鹰爷爷”。

演出结束后,王千源在卫生间被一群智障的小朋友围住了。孩子们带着真挚的泪水问他:“猫头鹰爷爷什么时候再来啊,我们特别喜欢他。”

那一刻,王千源的内心颤起巨大的波澜。那些充满童真的眼睛让他看到了一个演员的价值。演什么没有区别,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是一块石头一棵大树,区别在于内心的体会和感受。

优秀的演员,总会有人欣赏到你。抱着这样心态,王千源开始了自己的“小人物”之路。

05

1994年,王千源的第一部处女作《赢家》一举拿下第二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大奖,一切似乎都暗示了他的演艺事业。

他在剧中饰演一位残疾人,为了能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他把自己的胳膊一连绑了20多天,麻了就松开回回血。

剧中一个镜头是用单手配合牙齿系鞋带,这个动作王千源硬是练了半个月,最后竟然能够做到与正常人相同的速度。

虽然开局不错,但是他之后的演艺生涯一直不温不火,主要出演的都是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虽然形象各异但都没什么鲜明的特点,直到《钢的琴》出现。

《钢的琴》是一部低成本影片,戏拍到一半就已经没钱请演员了。为了省钱,他跟导演推荐了自己的父亲,结果父亲来了后不光拿不到工资,空闲的时候还得给王千源洗衣服。父子两个乐在其中,感情反而更加融洽了。

王千源为了这部电影可谓煞费苦心,他曾安慰导演说:“钱不够了,我老家还有套房子可以抵押,再不够我身上零件卖掉也能让它拍完。”

《钢的琴》杀青的时候,王千源把自己的片酬都分给了其他人才勉强结清费用。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部根本不受关注的国产电影竟然让他在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的东京电影节拿到了影帝。

这是中国近十年来第一个国际影帝,更为荣耀的是,五个评委竟然全部都投给了他。

王千源带着全家老小,抱着旅游心态去参加电影节,根本没有准备过获奖感言,但是他在台上临场发挥的台词却感动了所有人。

“这个奖项给我很大的鼓励,它就像我女儿特别爱吃的棒棒糖。这个奖项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成年人的棒棒糖,让这个午后有了一丝甜蜜!”

本以为当了影帝就可以“一炮而红”,没想到回到国内王千源依旧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06

多年后,王千源回忆起自己获得影帝时的感受,他坦然的说:优秀的人永远都会存在,获奖只是让人们发现了他。演好一个戏不叫牛,演好一辈子的戏才叫牛。拿一个奖只是一个肯定和运气,有的人运气来的早一点,有的人运气来的晚一点,更重要的是谁能来的更持久。

《钢的琴》之后,王千源并没有获得很高的知名度,依旧出演配角。

2015年,他与刘德华合作的《解救吾先生》获得了31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在这部戏中,王千源刻画一个绑匪王华。片尾王华在看守所吃饺子的画面一度让这个坏人的形象变得无比悲壮。

当那个衔着的饺子从嘴边滑落的时候,王千源呆滞的表情把一个罪犯绝望的内心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这些年来,他塑造了无数个荧幕上的经典形象,从《绣春刀》到《龙虾刑警》再到《湄公河大案》。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这些角色大多是社会中各层面的小人物,个性鲜明性格夸张。好人有“痞性”,坏人有深情。

他一直认为坏人都是在某种特点环境下的错误选择。他们并不是一直都坏,也常会审视自己,在矛盾和斗争中产生了坏。

抱着这种心态,王千源塑造的角色总会给观众一种惆怅之感,感觉坏人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好人也并非全都完美。

07

2020年8月21日,电影《八佰》终于与观众见面了。王千源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这一年他已经48岁了,48年来他一直想给自己的演艺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惊叹号,《八佰》帮助了他。

在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史诗大片中,王千源本色出演一名痞性十足的热血老兵“杨拐”。

这个人物性格孤僻,却是一个圆滑的“兵油子”。面对敌人他残忍,面对民族大义他热血。就是这样一个没文化的老处男,最后用自己的一腔爱国之情英勇赴死。

王千源在参访中自豪的说:“我很荣幸可以出演《八佰》,他点亮了我的人生。”

如今的王千源可谓大红大紫,真应了那个名字“前程似锦,大展宏图”可谓人生赢家。

王千源拍了一辈子的配角,拍了一辈子的小人物。20年前他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物,二十年后他扮演了无数个小人物。而他自己却从小人物中成长为了一个大人物。

若干年后,回看人生。王千源总会感谢年少时遇到的那些弯路。学裁缝那两年让他学会了耐心,在儿艺演石头那些年让他学会了领悟。

弯路很多也是一种收获,它可以激励人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