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03条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chong)发汗,病已差(chai),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此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xing)。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huan)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出。(见《论》.第203条)。
作者:蒋远东
阳明病本自汗出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这是阳明本身的一个病,这个病本身转属而来的;二是说:阳明病本来就是一个自汗出的病。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医更重发热是医生把这个病看错了,把阳明自汗出看成太阳中风自汗出了,误以为是汗出不彻,所以才重发汗了的。第183条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阳明病本来是不恶寒,反恶热的,由此可见,阳明病在得之一日的时候也恶寒;就在这个时候,医生把这个得之一日的阳明病看成太阳病了。《太阳上篇》第2条讲: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张仲景在这里讲: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的目的是让我们对比。现在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太阳中风有发热,阳明初得时也发热;太阳中风有自汗出,阳明病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太阳中风恶风,阳明病初得时恶寒;太阳中风的脉缓是浮缓,阳明病的脉大。从字面意思上都不容易辨,更何况现实生活中更不容易辨;这就是造成误判的原因。
病已差的差是一个通假字,同古汉语中的瘥(chai),有点没有好利索的意思在里面。如果这个病完全好利索了,书中用的是痊或愈或痊愈。这里的病已差是说医生把这个初得的阳明病看成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发汗后,这个初得的阳明病的汗是止住了,但还是没有好利索,即有点微烦;尚微烦不了了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桂枝汤是止汗的、但桂枝汤又是发汗的。象太阳中风桂枝汤证讲的是用桂枝汤止汗;象42条的: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第57条的: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讲的是用桂枝汤发汗。本条的尚微烦不了了者不是汗出不彻引起的微烦而是把阳明病认成太阳病发错汗了、把阳明胃腑中的津液伤了引起的微烦。这里的尚微烦不了了者是说这个病看起来好的差不多了但还是有点烦,不知道怎么处理,一直这么拖起的。不了是没有处理好;了者是处理了。不了了者是没有处理到了,即处理不了。
此大便必硬故也是说这个没有止住的微烦是大便硬引起的。究其大便硬的原因是胃中干燥,亡津液,即此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
人体内的水分就是津液,这个津液是从胃上来的。饮食入胃通过咀嚼后,脾把其中的营养以水的形式,即以津液的形式输送到了人体各自所需的地方。这里的误发汗是人为的把体内的水分带到体外了,即亡津液了。亡津液不仅限于发热汗出,象小便数,大便硬,呕吐,下利,吐口水,流眼泪等的都是亡津液。这里的亡津液是人为的干预了脾胃的疏泄而导致津液不能疏布于大、小肠引起的大便干燥。因为,脾胃缺少水分导致大小肠缺少水分,肠胃得不到润滑,所以,大便干燥。由此可见,微烦是阳明有热的结果。
解一次小便是行动一次,解两次小便是行动两次。当问其小便日几行(xing)是问病人一天解几次小便,行动几次;如果病人本来一天解三至四次小便,现在解两次,说明小便的次数减少了。小便次数减少的原因是停药后,人体免疫系统在自行修复,阴阳到达平衡了,津液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了,即回到胃中去了,肠胃得以润滑,所以,小便的次数减少了。由此可见,大便不久将出。这里的日再行的再是二的意思。
本条的意思是说,阳明误汗后引起的微烦和大便干燥是人体津液流失造成的;当小便次数减少的时候,不需要服药烦燥与大便硬自然就会消失。《太阳下篇》第58条讲: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