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发展林下经济 一枝一叶“点绿成金”

榕江县,森林覆盖率74.18%;从江县,森林覆盖率69%。
如何守好“两条底线”,最大限度发挥面积将近70%以上森林覆盖的资源作用,将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近年来,榕江县和从江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立足生态优势,着眼长远发展,引入经济作物,迅速掀起振兴林业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一棒一棒食用菌、一簇一簇草珊瑚、一蓬一蓬黑木耳,点亮了林下生态,鼓了老百姓的腰包。
放眼月亮山腹地,林下经济形势喜人、亮点纷呈。
榕江县 盘活森林资源“点叶成金”
地处月亮山腹地的榕江县水尾乡高望村,在高原阳光的照耀和深山细雨的养育下,珍贵药材草珊瑚长势正盛。
草珊瑚喜欢生长在杉树底下,高望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2.8%,生长着大片的杉树林,非常适合发展草珊瑚产业。2019年高望村种的200亩草珊瑚,如今已长到20多厘米高。
高望村的草珊瑚
“今年高望村种植了1140亩草珊瑚,预计有100多万的利润。覆盖贫困户40户186人。”村支书韦国胜介绍,高望村草珊瑚种苗扩繁基地项目采取“合作社+承包户+贫困户”发展模式,由村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利益联结协议书,村合作社再以反租倒包方式,让承包户进行管理,村合作社分红,承包户占毛利的70%,剩余30%由村合作社进行利益联结分配到贫困户和村集体。
2020年水尾乡规划实施草珊瑚13000亩,创建草珊瑚种源繁育示范基地,把水尾乡打造成为“优质草珊瑚之乡”。
大片的杉树林下正适合发展草珊瑚产业
9月,走进榕江县盘正农业有限公司林下竹荪种植基地,群众正在忙着挑运、填埋食用菌棒。
为推进脱贫攻坚进程,榕江县因地制宜,依托74.04%的森林覆盖率优势,充分利用林下闲置土地套种食用菌,既不耽误林木生长,又发展了产业,走出了一条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多种业态并存的特色化产业脱贫致富路,让荒山闲地都变成脱贫增收的“聚宝盆”,把绿水青山真正的变成金山银山。
“现在我们的食用菌发展主要依托公司来实施,贫困户按照每户量化2万元扶贫资金到户,农户入股合作社或村集体公司,再由合作社或村集体公司入股到国有企业(SPV公司)经营。”榕江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目前,榕江新种植的红托竹荪和黑木耳批量采收鲜品226吨,产值达511万元,其中红托竹荪已采收鲜品71吨、销售鲜品41吨、制成干品3吨,黑木耳已采收鲜耳155吨。
从江县 岭间树下成了“聚宝盆”
树上种铁皮石斛,林下种黑木耳。在从江县贯洞镇腊水村,因自然条件适宜,种植铁皮石斛与林下木耳也成了从江县易地产业扶贫项目点。
从江县贯洞镇腊水村“树上种铁皮石斛、林下种植食用菌”基地
贯洞镇干团村距离从江县城不到20公里,这里山环水绕,环境静谧。在石斛种植基地里,铁皮石斛的根被一圈圈地包裹在树干表皮,相互距离大约20厘米,每一圈上的石斛一棵棵倒着向下生长。据现场的农技专家介绍,这里海拔在200米左右,老树参天,土壤肥沃,温湿度适宜,独特的小气候环境正是种植铁皮石斛的理想之地。
普通的石斛都是在大棚里“娇生惯养”,这里的石斛却是依托山里的大树,被“绑架”上去。“现在野生石斛都不多见了,它们大多生长在参天大树树干上,或悬崖峭壁之阴处,我们这么做恰恰是尽可能地还原了它的生长规律。”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干团村铁皮石斛的特色种植已初见成效,基地管理、采摘、加工等环节解决了周边几个村落600多人的就业问题。
目前,从江县已完成铁皮石斛林地流转2150亩,基地管理、采摘、加工等环节解决了周边几个村落6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在铁皮石斛茂密生长之时,林下黑木耳项目则覆盖腊水、腊阳两个行政村41户117人,加榜乡摆党、平妹等5个行政村209户805人。按照合同,稳定增收后,贫困户每年户均分红983元。
“在一个地方同时发展两个产业,综合利用了林下资源,投资成本低,同时把更大范围的贫困户和产业利益联结起来,确保固定分红稳定增收。”从江县食用菌专班副班长梁思甜说。
据从江县林业局副局长、加榜乡产业专班班长覃爱昶介绍,食用菌项目规划建设大棚1.2万平方米,共覆盖加榜乡党扭村、加页村共5个村贫困户311户1435人。
食用菌项目采取“公司+贫困户”模式,以贫困户量化资金入股贵州大梯田综合农业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并由公司负责组织经营实施。
“食用菌种植有一定技术含量,量化资金入股可有效解决单家独户因种植技术、管理水平不足而导致的产品质量不高、产品销售等问题。”覃爱昶说。
去年11月,加榜乡易地产业扶贫食用菌项目兑现固定分红资金21.77万元,户均700元的分红资金已经拨付给农户。
点绿成金,聚绿成宝,一枝一叶总关情。
榕江县和从江县正通过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助推脱贫致富,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根基。(多彩贵州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