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之八-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云南大学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云南合组而成的一所与抗日战争相始终的综合性大学。八年间,在战时艰苦的环境中西南联大高举"爱国、民主、科学"的伟大旗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铸就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均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南联大大师云集,名家荟萃,为当时国内教授阵容最强、学术水平最高的高等学府。陈省身、吴大猷、吴有训、华罗庚、叶企孙、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一大批名师巨匠,鼎立治学研究,坚持为国育才。无数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栋梁之才。至今,中国"两院"院士中有西南联大师生173位;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名获得者中,西南联大师生有8 位(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外,还有大批人文社会科学的杰出人才及宋平、王汉斌、费孝通、彭佩云、周培源、朱光亚、钱伟长、孙孚凌等党和国家各级领导。
西南联大旧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昆明一二一校区内,校园大门正对着一二一大街,该大街是为了纪念“一二٠一”运动而命名。云师大校门两侧有白底金字,写着“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刚毅坚卓、学高身正、明德睿智”。
进了学校大门是“联大路”。
联大路西侧建有西南联大纪念亭(三校亭),是庆祝联大建校50周年之际建成的,周围郁郁葱葱,其间又有小径相连,颇有曲径通幽之意。三校亭建筑以正三角为主要设计元素,三亭呈正三角布局。
单个平面也呈正三角状,每座纪念亭为三角攒尖顶,茅盖松柱,配之以飞檐斗拱,外观雅致、古朴庄重、气势非凡。
北大楹联:“滇海笳吹心系中兴业,燕园弦诵胸怀四化图”。
清华楹联 :“西山苍苍清芬挺秀,南国煦煦华夏增辉”。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亭。
纪念亭前有纪念亭柱
“三校亭记”碑。
还建有校训“刚毅坚卓”碑。
书型红色花岗石雕上镌刻着《师林记》,“师林”,取“大师如林”之意,记述着西南联大教授们对联大的卓越贡献。(联大诸师)“或开风气之先,独辟蹊径;或承薪传之后,终集大成。是以群星灿烂,大师如林。”这样神采飞扬的文字,只能看作当代人对于那段历史的遥遥追慕了。
西南联大教授名录。
联大师生铜像。
联大三校北迁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捐出500万国币加以修整,在旁边建起一个小型花园,所以它又有了另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梅园"。
梅园。
东侧可看到云南师大80周年纪念牌。
南边有一个宏大的砚池。据说之前本无,那是日军轰炸的弹坑淤积而成。水池中修了个小岛,有假山,有汉白玉雕塑的青年女子捧本书挺立着。
汉白玉雕塑的青年女子。远处是闻一多雕像,远远看去,依稀是鲁迅的模样。
前边便是“民主草坪”。
草坪中央矗立着闻一多烈士塑像。
一二٠一是继五四、一二٠九之后,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第三个里程碑,站在草坪上,仰望闻一多先生的雕像,想起他那首著名的《悼诗》时,我忽然就感觉这里有一种异样的东西在涌动。“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死者,你们怎么不走出来?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哪一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哪一个爱自由者的脑里没有我们?哪一个爱光明者的眼前看不到我们?”
《民主草坪记》。民主草坪是当年联大师生讨论学术和宣传民主的地方。然而,这却就是联大师生当年进行民主活动的地方了,它也是著名的一二٠一运动的开启之地。
入口树立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匾额大门,其中南字少一横,南本为打击类乐器,少一横寓意乐器已损坏敲击不响,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危亡。
右边是一二٠一纪念广场,按天方地圆方式修建,矗立着代表日期的“12.1”醒目大字。
“12.1”均由浮雕组成。
“٠”呈立方体,雕刻一个大钟,意味着:“警钟长鸣”。
“2”字反面的浮雕有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和南开的标志。
背后是反映一二٠一运动的雕塑墙。
广场前安放着原清华校长蒋梦麟的塑像。
北大校长梅贻琦
南开校长张伯苓
右边有一个亭屋建筑,上边挂着一个“绝徼移栽桢干质”牌匾,这里原是教师宿舍。绝,远;徼,边界,边陲。绝徼指遥远的边疆云南。桢,坚硬的木头;干,树干。桢干,古时筑墙所用的木板和立柱,喻具有真才实学,能胜重任的人才,比栋梁更优。“绝徼移栽桢干质”的意思是把那些正在成长的国家的栋梁之材,移栽到边远的地方去,免受日寇的摧残,保护起来,积蓄民族未来的希望。这是冯友兰作《西南联大校歌》中的一句。
左右各有一个亭廊,中间有以“一二·一”运动的经过和西南联大办学历程为主题而创作的十四幅石浮雕。
右边通道和右边亭廊。
前面民主墙。上面写着:“文艺”、“生活”、“人民”等。没仔细究其内容。
墙前两侧各有3块名人题字碑。
蒋梦麟:“学校的唯一生命在学术事业,学生当以学习为最重大的任务”。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张伯苓:“育才先育人”。
杨振宁:“中兴业,需人杰”。
闻一多:“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黄钰生:“春风熙熙时雨滋兮,桃李向荣实累累兮”。
西侧是西南联大原教室。
据记载,梁思成最初设计的图纸,是四层五层楼的正儿八经的大学校舍。可当时的经费完全做不到。梅贻琦让他一改再改,最后就成了后来那个少数铁皮屋顶和多数茅草屋顶的教室宿舍的样子。而且只有图书馆和教师办公室的屋顶用瓦片,其它的建筑都用铁皮顶。
这是西南联大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是当年哲学心理系的办公室、实验室和教室。房顶和四面墙壁都透风。冬天,有时将火腿椅搬出来,在太阳底下上课。
教室内部。
为了节省桌子,设计的火腿椅。当年,我们上大学也用过。
墙上的“联大”三角校徽。
黑板左侧是西南联大校歌,左侧是联大师院院歌。
西南联大校歌: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祯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涌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冦复神京,还燕碣。
图书馆。完美的线条和比例,带有古韵的简洁的屋檐,和梁思成古建筑手绘图的风格一脉相承。
即便是茅草屋,依然让人心动,驻足。简洁却绝不简陋;古朴,大气而不现一丝寒酸相。设计师的审美品味来自于其内在的修养,学识,眼界,以及即使战争,贫穷也不能使其妥协的对完美的追求。梁思成设计的校舍建筑为今天千篇一律的校园显示了曾经的品味,喧嚣中的沉静。
古井。
左右一根石雕火炬柱,顶端是红色火焰。
立方形底座四周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٠一运动始末记》。
一二٠一运动纪念馆。
邓颖超题字。
前言。
背面是闻一多撰:“一二٠一”运动始末记。
第一部分 运动的历史背景
昆明民主运动的发展。
油画:李公朴(左)、闻一多(右)。
胡锦涛讲话。
第二部分 一二٠一惨案
四烈士浩气长存。
第三部分 深远的影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90岁马识途题写。
第一部分 战火烽火 教育长征
文化中坚 大学泱泱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天津南开大学。
第二部分 结茅立舍 弦歌不辍。
艰难办学
颠沛流离 教育长征。
二层
第三部分 文化抗战 学人报国
第四部分 追求真理 民主堡垒。
第五部分 共赴国难 情谊永存
第六部分 复原北返 薪火承续
师院留昆,血脉延续。
负一层
第七部分 联大人杰 志业昭彰
两弹一星。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
院士名录。中科院156人,工程院13人。
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平、王汉斌、费孝通、彭佩云、周培源、朱光亚、钱伟长、孙孚凌、华罗庚。
西南联大口述
学生名单。
英烈名单
“一二٠一”运动四烈士墓。
墓后立有一方石屏,上面刻着自由女神与青年的浮雕,表现无数青年跟随自由女神,奔向自由,呼唤光明。浮雕下方刻着冯至等写的悼诗。
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
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
哪一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哪一个爱自由者的脑里没有我们?哪一个爱光明者的眼前看不见我们?
你们不要呼唤我们回来,我们从来没有离开你们,咱们合在一起呼唤吧。
正义,快快地回来!自由,快快地回来!光明,快快地回来!
闻一多先生衣冠冢。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出身书香门第,1912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开始10年的清华生活;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芝加哥美术学院等多所大学,主攻美术,同时对文学饶有兴趣,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30年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回到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七七事变后,随清华大学南迁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当局在昆明制造“一二·一”惨案,四名学生死亡,其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并撰文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前进。”;民主人士李公仆被暗杀后,其通电全国,声讨国民党特务的卑劣行径;1946年7月15日,在参加完李公仆追悼会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西南联大常委会根据闻一多夫人高孝贞的要求,在“一二·一”四烈士墓前,建立了闻一多衣冠冢,向人们表明闻一多师生的英灵永远在一起。
墓碑中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故教授闻一多先生衣冠冢”,右上书生辰故里,左下书死因卒年。
墓地前的石阶中间是一块青石浮雕,刻着一柄锋利的剑。青石浮雕上是一个五角星的铁艺围栏。
碑上镌刻着27位为民族的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献身的英烈。
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建于1946年8月,是为纪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并更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而立。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亲自为纪念标柱题字,正面书“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梅贻琦,民国卅五年八月”字样,背面书“教学相长”四个篆字。纪念标柱材质为石材,分顶部火焰、柱体、基座三部分(基座分两台)。顶部火焰高0.8米;柱体为圆柱体,高2.9米,直径0.35米;上层基座截面为圆形,直径0.5米,高0.1米;下层基座截面为正六边形,边长1.5米,高0.8米。
背面书“教学相长”四个篆字。
为新中国诞生献出生命烈士纪念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纪念碑碑身呈圆拱状,高约5米,宽2.7米,正面为冯友兰撰写碑文,由中文系主任罗庸楷书写成、中文系教授闻一多书丹篆额,共19行,1178字。
这通由时任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主任罗庸书丹的碑刻,是联大历史的真实写照和恰当提炼,堪称精品。在仅有1178个字的文章中,叙述了联大的浴火历史,也总结了其坚毅卓绝的澡雪精神,“同不妨异,异不害同”、“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等等,已经成为一时经典之归纳。
石碑背面是由西南联大校志委员会编纂、并请中文系教授唐兰篆额、数学系教授刘晋年书丹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上刻834名从军学生名单。人们以“八百壮士”来称呼。“题名”碑所载的学生从军时间,始于1941年8月,终于抗战胜利,共四年。从军比较集中的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41年8月-1942年7月,1943年11月-1945年1月,1945年1月-1945年8月。
李公朴先生衣冠冢。
墓碑很宽,上面的线条是圆弧形的,碑的正面嵌着一张先生的照片,墓碑敦厚直立,碑文是“李公朴先生之墓”,很醒目的红色。墓身是双层的,下层是长方形,稍大;上层也类似长方形,但是离墓碑较远的那头呈一个尖角。环绕着墓地的除了松柏,还有青青芳草。
校园与家属院之间还有一段米轨。
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称私立东陆大学,由时任云南省督军、省政府主席的唐继尧任名誉校长。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云南大学本部位于昆明五华区,现另有呈贡校区、洋浦校区、丽江校区等,其中校本部占地535.84亩,呈贡校区4016亩,公共校舍建筑面积81.4万余平方米。2017年列入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又明确为教育部与云南省重点支持的14所部省合建的高校之一。
我们从西南联大旧址出来,已是中午时分,先到圆西路云南大学东门附近,这里是著名的情人坡,那一整条路上都是各种小吃还有傣味,看着哪家排队就去哪家吃准没错!
吃完中餐后,从东门进入云南大学。之所以这样安排,是想参观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云南大学是中国最早从事人类学研究的高校。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创始人吴文藻、杨成志先生即先后到云大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国著名人类学专家方国瑜、凌纯声先生等人也在云大创办过西南文化研究室等。但是,荣获国家一级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云大人类学,一直以来最大的缺憾就是缺少一座集纳云南人类学研究及成果的博物馆。2001年,香港著名实业家伍达观先生和夫人伍马瑶女士捐资70万美元,作为国家“211”工程子项目和校“十五”规划项目的云大人类学博物馆终于在2006年4月正式开馆,圆了云南大学的梦。因为是伍达观先生捐资,最初建馆是伍达观先生夫人伍马瑶的名字命名的。三个楼层的展览、收西藏,2000余件馆藏文物,以及大量并且仍在增加的影音资料,令云大人类学博物馆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首屈一指。我也是慕名而来。
楼层布置图。
我们是仅有的两名游客,我们向工作人员说明了来意,工作人员特地找来钥匙,打开展厅让我们参观。
上楼继续参观。
我不懂人类学和民族学。但是,从展览内容中,我深深感受到这些学者的艰难。这种似乎看不出效益的冷门学科,尤其需要学者,长期静心研究,才能见效。
文渊楼(旧院读松)。
云大东学楼旁的雪松林,是云大的东景。以前的东学楼成四合相团的式样,所以又称四合院。
内部。
东学楼周国是大片的雪松林,旧院读松成为云大一景现在东学楼改建成文渊楼,楼前雕塑再现了“旧院读松”的景象。
云大图书馆(老校区)。面积17374.69平方米,藏书量150万册,阅览座位1850个,还有学术报告厅、多媒体阅览室等设施。
为纪念邵逸夫先生的慷慨捐资,图书馆亦称逸夫楼。
设计独特。
庆来堂
著名数学家熊庆来1937.9-1949.3任云南大学校长,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熊庆来在1937年仼云大校长,利用抗战初期各方人才大量涌入昆明的机会,广延人才,使云大由原有39名教授增加到187名专任教授和40名兼任教授,还延聘了一些外国教授,使云大成为与西南联大同享盛名的又一处著名专家学者荟萃之地,教学质量因此跃入全国名牌大学之列。熊庆来任校长12年里是云大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科学馆。由美国加州熊氏集团总裁熊德龙捐资1000万,云南省政府和云大筹资1800万,共计2800万元,于1995年建成,又名“德龙楼”,六层楼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科学馆前面的石墩。
石墩表面是“云南大学”、“1923”、会泽院和龙门道的图形。
沿银杏大道向东。
物理与天文学院,也称理科三楼。这幢大楼和周边草木连成一体,是苏联来华援助时代修建的。工字型,俄式建筑,尖顶,大圆柱,层高很高,工字的中间是物理楼,外观非常雄伟。东为生物,西为化学。
物理馆与生物馆、化学馆之间以两座这样的天桥相连,统称为理科实验楼,由当年云大土木系教授亲自主持设计,随后便在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片中梁老师一“吊”成名。
云大云南银杏大道曾入选全国十大高校美景之一,是云南欣赏秋叶非常棒的地方之一,被称为昆明八大赏银杏好去处。
海棠圃(海棠映日)海棠圃为云大的春景,每到二三月份的时候,海棠花盛开,这里一片绯红,春意傲然。
古桐道。
云大的植物丰富多样,四季景色各不相同,古桐道就是云大的夏景。道边的古老梧桐,要好几个人才抱的过来。
一到夏日,梧桐叶如同遮大蔽日一股,将清凉刚给树下读书的学子们。
没想到昆明的梧桐到冬天还这么美!
松鼠躲着吃奥利奥。
吃花生。
知道猫会爬树,但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
跳跃特技!
云南第一天文点。
云南大学天文点是一个长方形的石标,有两层台基和背后的两块大理石碑组成,台基上层是一个小括号形状,正中有一个圆形的矮石柱,这个石柱正是天文点位,在这个直径60cm的石柱下面有着一个圆洞,当时陈一得复测时的数据正刻在洞底,台基后面是两块大理石碑,记录着天文点的由来。现在,天文点已经被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文物。
文津楼的位置原先为东陆大学科学馆,02年拆除重建。现在主要用作教室、实验室和云大总务处办公室,配备有众多学术报告厅,东陆讲坛、人文讲坛等许多学术讲座定期在这里举行,文津楼还是MBA教育某地。
钟楼
建于1995年,共七层,高26米,连塔顶钢架共高30米。这是为新建的理科实验楼配套建造的水塔,兼作钟楼。
“钟楼接晖”成为云大的美景之一。
泽清堂、映秋院
抗战开始之后,云大成为大后方,战区及省外来云大求学的学生络绎不绝,当时学生宿含紧张。为解燃眉之急,学校发志募捐活动,1938年,省主席龙云的夫人顾映秋捐建女生宿舍一院。1940年3月云南军政要员卢汉的夫人龙泽清捐建女生食堂一栋。并由梁思成、林徽因设计。为表彰他们热心教育事业,将顾映秋捐建的女生宿舍命名为映秋院,龙泽清捐建的女生食堂命名为泽清堂。1992和1993年映秋院和泽清堂分别铲除重建,成为今天的样子,古味大减。
映秋院现在是文学院。
泽清堂现在作为会议室。
怀周楼。
怀周楼是1959在原先的衡鉴堂遗址上建成的,与会泽院、至公学在一条中轴线上。1955年4月10日,周总理亲临云南大学视察,当他了解到因为原先设在会泽搂的图书馆已绎跟不上迅猛增加的师生人数和藏书量,就对学校负责人说:“你们向省委汇报,要求建盖座像样的图书馆,云南大学是云南边疆惟一的所综合性人学,应该有一个好的图书馆,能够代表新中国发展的气派,体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边疆文化。云南少数民族这样多,可以研究的东两很多,要为边疆研究工作提供条件。经费不够报到中央,我们可以解决。”后来,学校得到教育部拨给修绌图样馆的款,于1959年动工建图书馆。为纪念总理对云大的关怀,将该楼命名为“怀周楼”。
现在怀周院用作信息学院教室和艺术 。 与设计学院的部分画室
至公堂(至公闻吼)
贡院的中心建筑是至公堂和衡鉴堂。至公堂是决定考生命运的地方,衡鉴堂为评卷之地。云大的至公堂为明清贡院的一部分,据说已经是国内同类建筑物中的仅存之一了。云大建校后,改衡鉴堂为图书馆,至公堂则作为大礼堂而保留下来。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成为我国重要学术文化活动中心。李公朴、吴晗、杨杰等著名人士也在此做过演说。
1946年7月15日,至公堂一派肃穆,闻一多教授在此主持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四天前,李公朴先生遭特务暗杀,临终时以留下了“我为民主而死”的遗言。闻一多先牛愤怒道“争取民主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李先生一样,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声音久久的在至公堂回荡。当天晚上,在昆明西仓坡上,闻一多先生也遭到了特务的暗杀。
现在经过原貌复原的至公堂,是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演播大厅。时常有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和学术演讲在这里进行,至公闻吼之景又重现云大校园了。至公堂主体风格仿宮殿式,南北两面开门,南为正,北为后。门楣上的“至公堂”三字,原系明永乐进士严孟衡的手笔。两侧立柱上为乾降帝旧句。门东的《重建贡院碑记》,是研究云南科举制度的重要资料。
烈士纪念碑。
云大是一所有悠久革命历火的大学,学校历业上有62位烈士。为了弘扬单命前辈无私奉献的精神,1993年学校在至公堂前建“云南大学革命烈土纪念碑”,以纪念云大的革命烈士。
贡院考棚
云大的校址,原是明清两代云南的贡院,即全省进行科举考试的总考场。贡院考棚是云南贡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清康熙年间,曾增至4800多间,光绪年间更是一度超过5000间。据统计,清代云南文科举人多达6144人,上京参加会试的有627人,他们都出自此处,其中包括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
建校时考棚被改为学生宿舍,新中国成立后,作教职工宿舍使用。直到1987年,政府将东号舍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恢复考棚的名称。
东号舍另一面是东陆书院。
楹联:“求友须交真国士,通经还作济时人”。考棚前几间号舍有古代科举考试仿真蜡像除列,可以参观。其余部分现作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琴房,另部分为教师办公室。
贡院时期,龙门道上原有两尊石雕獬豸,04年学校仿制其样重塑两尊,放在原址。而将原先的那尊放置在考棚之前。
贡院原先的号舍就几百间,但现在只保存下这一排屋子了。这个考棚,与至公堂一起,是云南明清贡院仅存的两栋建筑遗迹。
李广田、熊庆来故居
熊庆来、李广田故居紧邻会泽院,是抗战时期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熊庆来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近代数学和物理学教育的奠基人,1937年至1949年任云大校长。他礼聘学者名流,用学术带动科研,使云大发展成为初具规模和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大学。李广田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1957年至1968年任云大校长。著名文学作品《阿诗玛》就是李广田先生编写的。熊庆来、李广田两位校长都先后在这幢两层小楼里居住和工作过。
“熊庆来·李广田”故居旁还有一块“天下为公”石。
风节亭
过去云南贡院,建有八角亭,为教育考生,将此亭命名为风节亭,既是要考生中举后做官要讲美德,有风节之意。后来原先的风节亭坍塌了。明末著名的大学士王锡衮(gun),在这里遭到杀害,人们又重建了“风节亭”,表示对他的纪念。
会泽院 (崇楼眺翠)
会泽院的位置原先是贡院时期的明远楼,古代来此参加科举的学子,必过此楼。这里“南临翠海,居高览下,势若据虎”为昆明城北面的一块风水宝地。现在的会泽搂是云大1922年12月正式成立后决定兴建的,竣工于1924年。因当时的东陆大学是唐继尧主滇时创办的,即以他的家乡“会泽”二字命名。会泽院是云大的核心建筑,仿造欧洲最古老的法国巴黎大学主楼的格局和风格,系昆明较早的大型西式建筑之一。他依坡而建,坐北向南,东西走向,楼高2层,加上地下1层,一共3层。
以南门为正门,有校训:“会泽百家,至公天下”。
南门。
东西北面各有侧门,四通八达。
龙门道有石阶95级,称九五台阶。入校门往上看,石阶逐层迭起,上端巨柱矗立,楼台巍峨,使人有仰之弥高的感觉。《易·乾》里有“九五,龙飞在天”之说,因当时的东陆大学是唐继尧主滇时创办的,台阶修九十五级有暗寓唐继尧是云南王的意思。
现在的九五台阶则成为了云大学子们 “蛟腾”、“凤起”之道。
龙门道上的獬豸。贡院时期,龙门道上原有两尊石雕獬豸,但在建会泽院时被拆除了,80年代,校工会副主席马荣柱在会泽院坡卜的树林中发现了座残存的獬豸,04年学校仿制其样重塑两尊,放在原址。而将原先的那尊放置在考棚之前。
蛟腾、凤起牌坊
左右各有牌坊一座,左边的为“凤起”
右边的为“腾蛟”。
背后则可“为国求贤”,一面代表公家需求,一面则是个人的出人头地,颇有些意思。
两牌坊之间,茶花盛开。
正门。
再见了,美丽的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