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与东软合作的深化,代表百度产业智能化走向指数增长?

今年以来,百度在推进产业智能化方面一刻也不停。

11月1日,东软集团的“东软解决方案论坛2019”上,百度CTO王海峰,百度副总裁、智能云事业群组总经理尹世明悉数亮相,带来了百度与东软在智能城市领域的最新合作,谈论的内容包括AI、云计算、智能城市、产业智能化等,显示百度与这家中国传统软件巨头的合作之深。

借东软集团这样拥有大量客户的传统ToB软件公司快速拓展产业智能化的市场,是百度从2018年开始的主要推进战术,而其与“东软系”的合作过去被不断加强。

在这之前,百度3月超2000万元战略投资东软医疗,5月与东软集团宣布战略合作主要盯住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9月超14亿元战略投资东软控股(该主体是上述东软集团和东软医疗两个平行主体的控股股东),到了11月,当东软集团论坛上大量智能应用落地被展示出来,百度借东软的“倍速发展”算盘算是彻底打响了,甚至还演变成了某种生态叠加式的“指数发展”模式,加速产业智能化的到来。

“生态叠加”让产业智能化的指数增长成为必然

“百度在推进互联网+、智能+的时候,需要深入到各行各业,但百度对这些行业一是不了解,二是没有客户资源的积累,东软这样的IT软件企业,在各行各业尤其是自己的优势行业已经经营多年,天然拥有客户资源”,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在谈及东软和百度的合作时说,东软与百度正在构建软件赋能的新生态,双方将联手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云智未来城市,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真正实现以科技赋能,让城市未来发展与治理更加智慧。

相对于一个个行业、一个个企业去了解、去拓展市场,对百度而言,现实地说,与东软合作的直接价值是快速拉来客户、在产业智能化大竞争到来时跑自己的马圈别人圈好的地。

这个过程,从行业角度看,是产业智能化由做加(自己拓展市场)到做乘法(即合作一家ToB企业带来其已有的客户群)的跳跃。

现在,这样的行业玩法更进了一步。

1、“生态叠加”实现“指数增长”第三级跳跃

百度与东软集团合作后,双方不仅做一个个的产品,更值得的注意的是构建了一个智慧城市的平台——不只向城市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而更多带有“数字城市运营商”的色彩,这其中双方都把关于城市的数据资源(百度C端、东软B端)整理并重新构建新的应用。

可以看出,东软虽然手握大量现成的客户资源,但其软件业务在朝着生态的方向走,变成赋能的工具、创造生态的平台,按刘积仁的说法,是“跨界融合”、“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应用”。

在这种背景下,仅仅说百度的产业智能化通过东软做了市场拓展“乘法”显得局限了,百度在智能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的生态布局,与东软的生态发生了碰撞和叠加,其中产生的价值不只有客户共享,更在于以共同赋能的姿态,在客户拓展的同时,智能化本身也催生大量新的产业创新应用,生态叠加生态,乘法叠加乘法,指数级增长应运而生。

这一点在医疗健康领域也能看出来,百度智能云与东软集团联合升级云化HIS(医院信息系统),不仅仅将东软集团的医疗客户导入给百度,引入百度AI的HIS还试图推进医院客户的整体智能化提升,推动医疗大数据在医药和保险行业的深度应用。未来的业务与应用产生更大的想象空间,是百度和东软合作除了“客户资源导入”外更重要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指数级增长。

2、“三级跳”与其说是主动选择,不如说是客观上必然的过程

在技术未足够成熟前,做加法,一个个客户去攻破,积累经验是百度这样的巨头平台必然的过程,如果选择从加法到乘法的跳跃,产业智能化就必须面临一个现实:合作伙伴凭什么敢嫁接客户,如果智能技术本身并不足够优秀,“乘法”只能是伪命题。

而从乘法到指数增长的跳跃,这样的要求其实就变得更高,技术生态足够成熟,才能与ToB企业一起创造出赋能更多创新应用型平台,否则也只能是两方搭伙过日子,谈不上生态叠加与融合。

所以,产业智能化进入指数增长时代是一种客观结果,就百度与东软合作而言,这也一定是百度智能化技术与生态一定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所以,百度副总裁、智能云事业群组总经理尹世明在东软的论坛上,强调智能城市“全面进入ABC+X智能时代”,技术“全面突破并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城市中各个场景”——ABC+X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位一体+物联网、边缘计算、5G等技术手段的融合,是百度在此次合作中负责的智能技术要素主体。

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传统ToB软件巨头的合作,也必然少不了双方的磨合,类似医院这类传统机构对智能化的接受和推进速度,也影响指数增长模式的形成。

从这个意义上看,一旦百度和东软做出指数增长的标杆,让产业的接受度提升,也等于代替行业进行了某些“市场教育”,其他巨头日后开展类似模式时将因此受益。

指数增长模式必须越过“拐点”,百度产业智能化走到哪了?

选择做加法,拿到一个客户,就能实打实落地一些产业智能应用,选择做乘法,增加了产业智能应用落地的速度,但说到底,这两种模式都是“线性增长”——智能应用的增长是成倍数的、可预测的直线形式。

而指数增长则不然,由于复杂的叠加乘数效应,增长不是可清晰预测的成倍数增长,而往往呈现出先慢后快、最后暴力提升的曲线形式。

用图标表示二者的区别如下(图片来源:微软AI研究),绿线表示指数增长,黄线表示线性增长:

一目了然的示意图,其中也牵扯出指数增长独有的“拐点”问题。

1、指数增长是“飞轮效应”的一种落地,飞轮启动时只有隐忍

显然,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所谓指数增长有明显的“飞轮效应”迹象:初期增长缓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当系统自己运转、越转越快后,就会形成无法遏止的“蹿升现象”,要停下来反而更难,如同机械结构中的飞轮一样。

这也说明,指数增长不一定就比线性增长快,至少在发展的早期,把生态和生态融合使之碰撞、发酵最后产生成果,会比直接拿下一个个客户显得更慢一些,所以,也可见百度从去年开始选择与东软这类本身具备生态平台特质的企业合作,就不是要“吃快餐”图快增长,而是与过去许多年推进AI一样,先蛰伏后凸显。

这从百度与东软在医疗方面的合作也可以看出来。比如百度智能云与东软联合发布的“医护助理”智能机器人,目前已经在多个地区的医院落地使用。百度智慧医疗与东软结合双方技术和医疗资源优势,携手打造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包含CDSS(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合理用药系统、病案质控系统、慢病管理平台等产品系列。目前该解决方案已经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等机构进行落地,从智慧临床、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个方面,全面赋能医院。

这些产业智能应用,建立在AI、云计算、大数据的深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对医疗行业的认知、技术的融合、与东软系各企业的磨合都需要时间。

2、“指数飞轮”的拐点,来自内生增长驱动

指数增长超越线性增长的交叉点,即是“指数飞轮”增长的拐点,在这一点后,指数增长的效应发挥出来,超越传统线性的倍速增长。

而反过来看,线性增长之所以被称作线性,也在于其每一个新的应用落地,都唯一来自企业的资源投入和推动,在可见、可衡量、限定的倍数下,你投入多少,就获得多少。

指数增长超越线性增长,意味着这种增长从拐点之后开始不再唯一依赖企业投入,转而可以实现“内生增长”,如同飞轮的惯性动能一样,“内生增长”的能量越来越强,最终出现线性增长远不能及的增长速度。

仍然以百度和东软集团为例,双方合作的智能城市解决方案目前已在苏州(智慧公安)、银川(智慧停车)、宁波(智慧城管)等多个城市试点,触角已经伸到探测乱堆杂物、违章停车,渣土车污染环境、重大活动安全保障等细化场景。

而这些可以说都与王海峰在东软解决方案论坛上展示的百度东软联合推出的“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关联,这个框架简单说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位一体为智能基础,结合物联网、边缘计算、5G等要素,依托云架构和AI提供城市智能规划、智能建设、智能治理、智能服务的能力,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在生态叠加下产出的“框架”,可以应运而生大量创新产业应用,不需要百度和东软集团一个个应用去做、去找市场和客户,这就是“内生增长”的动力。

开放合作下,产业智能化“指数增长”的不应该只有百度

以上种种都是从百度,或者说从推行产业智能化战略的互联网巨头角度来说,而事实上,“指数增长”的获益者不只有它们。

首先,对东软这样的合作方而言,两种生态叠加融合本身也来带来业务增长的质变。在智慧城市方面,东软与百度合作,过去只有一个个的解决方案,现在得以以数字化运营商的姿态构建成智慧城市平台,带来无限的应用和实践案例增长;在医疗方面,医疗IT领域的市场份额连续8年排名第一东软集团当下正在为2500多家医院提供IT服务,当ABC+X技术体系融入后,所爆发的智能化能量也不是自己投入、一个个做AI应用能够比拟。

然后,对于最终应用智能化技术的企业和单位而言,不论是城市管理效率提升,还是医疗行业改变目前不堪重负现状,拥抱AI、拥抱智能化,接受百度+东软生态叠加后的平台式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在新趋势下变革自身、谋求业务突围实现新增长曲线的选择。

最后,对除了AI之外更多技术而言,百度与东软这种巨头合作将极大推动AI、5G、物联网、区块链等概念的融合。

总之,产业智能化指数增长是全行业的,这个过程中,科技巨头与传统ToB服务巨头通过生态叠加成为推动浪潮前行的恰当组合,可以预料的是,百度+东软之后,更多这样的搭配将冒出。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高级评委;

3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 《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5 钛媒体、36kr、虎嗅、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  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重点关注领域

1人工智能 |区块链 |汽车产业链| 内容创业 |新零售

2 电商 |新媒体营销 |企业级服务| 家居业 |社区O2O

3智能手机 |网红| 体育IP |互联网金融 |无人机

4共享经济 | 直播、短视频 |传统企业转型

最新著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