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史 | 外国货币史漫谈:日本德川幕府实行的货币改革——元禄改铸

编者按

《IMI财经观察》每周末带您聆听名家解读中外金融的发展兴替和制度演变,在史海钩沉之中领略大金融的魅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石俊志在《金融博览》杂志专栏上先后发表《外国货币史漫谈》系列文章,讲述关于罗马帝国货币的故事。罗马帝国在西方历史上具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了解罗马帝国货币的发展,能让我们对货币世界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为系列第十篇,原载于《金融博览》2021年第9期。

以下为本期连载的内容

经历了长达600年的“无铸币时代”(708~958年,日本官方陆续铸行了12种金属货币,史称“皇朝12钱”,在此之后,958~1573年,日本官方没有铸行金属货币,史称“无铸币时代”),日本终于迎来了金银货币化的曙光,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分散各异的金银币制。到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1603~1868年),日本的金银币制逐步走向了规范统一。在此过程中,德川幕府实行过一次重大的货币改革,史称“元禄改铸”。

一、德川幕府

1603 年,中国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正忙于统一女真的战争。日本的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成为日本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初步使日本摆脱了长期内乱,结束了战国时代,完成了国家统一。但是,德川幕府的直辖领地只占日本国土的四分之一,其余大部分国土被分割为 200 多个半独立的“藩国”。从此,日本进入由幕府和藩国共同实行军事专治统治的时期。
由于德川幕府位于江户,所以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又称江户时代。德川幕府的统治一直延续到 1868 年的武装倒幕战争,明治政府取代了德川幕府,并实行中央集权统治,江户被改称为“东京”。
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有一位东山天皇(1687 ~ 1709 年在位),使用过两个年号 :元禄(1688 ~ 1703 年)和宝永(1704 ~ 1710 年)。
元禄年间,日本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制度终于趋于完善,商品经济明显上升,城市人口逐步增加,小袖和服迅速普及到全国城乡,两餐制转为三餐制,席地睡眠转为铺用榻榻米,商品交换繁荣,货币经济兴起。
当时日本的哲学家荻生徂徕在他的著作《政谈》中说 :以前农村的钱特别少,一切东西都不用钱而用米麦来买。这是我在乡下亲身经历过的。就近来的情况看,从元禄时代开始,钱在乡下也开始普及并被用来买东西了。
金属货币的普及使得金、银、铜金属明显不敷使用,德川幕府实行货币改铸,通过减少货币中的金属含量,来扩大货币流通总量,并从中获取更多的铸币利益。

二、 庆长币制

德川幕府建立前后的货币制度,是庆长(1596 ~ 1615 年)币制。庆长三年(1598 年),丰田秀吉病逝,德川家康很快就控制了国家权力。此时,日本各地早已采用“判”作为金币单位。通常的金币单位是“大判十两”和“小判一两”。银币不是数量货币,而是称量货币,主要形态为丁银和豆板银。德川家康对金银币制的规范统一,是从对金币小判的规范统一开始的。
庆长五年(1600 年),德川家康将过去墨写币文的小判改为刻印币文,法定重量 4.8 匁(日本的重量单位,1匁等于 3.75 克)。过去在金币上墨写的币文容易模糊消失,此时改为在金币上刻印币文,可使币文长期保持清晰。
庆长六年(1601 年),德川家康规定了金银货币的成色,以及大判、小判、分判、丁银、豆板银等货币种类。此时,德川家康主政下铸行的大判,重量 44匁,成色有两种:50分和 52分。成色 50 分是指每 1 匁中有 44 单位纯金和 6 单位杂质,即 44÷50=0.88 匁纯金,以及 6÷50=0.12 匁杂质。在这种成色下,大判的纯金量为 38.72 匁。成色 52 分是指每 1 匁中有 44 单位纯金和 8 单位杂质,即 44÷52=0.846 匁纯金,以及 8÷52=0.154 匁杂质。在这种成色下,大判的纯金量为 37.22匁。
庆长十年(1605 年),德川幕府铸行 1 分判,即等于 1/4 小判的小额金币,法定重量 1.2 匁。

图一 享保小判金

图二 元禄大判金

早在室町时代(1336 ~ 1573 年),法律规定大判十两的重量为 48 匁,小判一两的重量为 4.8 匁,10 枚小判一两的价值等于 1 枚大判十两,两者之间有着 1 ∶ 10 的关系。到了庆长年间,小判一两的重量仍然是 4.8 匁,大判十两的重量却降至 44 匁,成色也降至 0.88 或 0.846。对于这其间的差异,学界有两种解释 :一是此时大判十两与小判一两的成色出现差异,所以两者比价出现变化。二是大判十两的“两”已经不是小判一两的“两”。此时日本的“两”,早已不是重量单位,而是货币单位。小判一两的“两”,是指 1 枚小判 ;大判十两的“两”,则是指 1 枚银币。10 枚银币兑换 1 枚大判十两。
于是,大判与小判之间的比率就脱离了 1 ∶ 10 的关系。两者在兑换时采用市场价格。日语中还出现了“情夫的七两二分”等说法,据说是为情人牵线的辛苦费,原则上是大判 1 枚或者小判 7.2 枚。
金币大判和小判是数量货币,德川幕府规定了它们的法定重量和法定成色。此时的银币却不是数量货币,而是称量货币。德川幕府没有规定银币的法定重量,而是规定了银币的法定成色。此时,银币为丁银和豆板银,丁银呈半圆柱形,重量大约 43 匁,豆板银如大拇指或者豆粒般大小,是不规则圆形的小额银币。庆长年间银币的成色是纯银 80%、杂质 20%。
关于金银比价,庆长十四年(1609年),德川幕府颁布法令规定 :金币 1两(1 两金币含纯金 4 匁)兑换银币50 匁(银币 50 匁含纯银 40 匁),或者铜钱 4 贯。
金币是数量货币,“两”是金币的货币单位,所以要规定其含金量,即纯金重量 4 匁 ;银币是称量货币,使用重量单位“匁”,折合现代公制 3.75克,每枚银币含纯银 40 匁 ;铜钱是数量货币,4贯是 4000文,每文重量 1匁,4 贯重量 4000 匁。由此可见,当时的金银兑换价格是 1∶ 10,银铜兑换价格则是 1∶ 100。

三、元禄改铸

1695 年(元禄八年)9 月,德川幕府实行货币改革,史称元禄改铸。元禄改铸是针对当时的庆长币制实行的货币改革。在庆长币制的基础上,德川幕府将大判的成色从 52 分降低到76 分。
成色 76 分是指每 1 匁中有 44 单位纯金和 32 单位杂质,即 44÷76=0.579匁 纯 金, 以 及 32÷76=0.421 匁 杂质。在这种成色下,大判的纯金量为25.48 匁。
与庆长币制相比较,元禄币制大幅降低了货币中的金银含量。庆长币制中,金币的成色为 52 分,含金率为84.6% ;元禄改铸后,金币的成色降至 76 分,含金率为 57.9%。庆长币制中,银币的含银率为 80.0% ;元禄改铸后,银币的含银率为 64.0%。
金币降低了纯金含量,增加了纯银含量,金币的颜色就发生了变化。为了增强百姓使用新金币的信心,元禄改铸后的金币在铸造流程中增加了一道工序——上色,使用硝石、薰陆、绿矾、胆矾、食盐充分研磨,再加入梅腊,用来涂在新币上,用炭火烤后再用食盐(氯化钠)充分磨合,食盐中的氯与银化合而成为氯化银,将氯化银敲掉,新金币表面就只剩下金的成分,低含金量的新金币就与高含金量的旧金币一样闪闪发光。
但是,无论怎样对新币品位实行保密,无论怎样对新币表面加以粉饰,百姓还是能够分辨出新旧金银币的良劣,并把质量高的旧币收藏起来,把质量低的新币花费出去,实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规律。

幕府实行货币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金银金属短缺、不敷使用的问题。并且,幕府财政困难,需要通过改铸货币获取更多的铸币收入。但是,事与愿违,元禄改铸之后,金银金属更加短缺。原因是百姓把质量高的旧币收藏起来,使幕府无法回收旧币,造成改铸新币的原料不足。旧币退出流通,新币又生产不出来,市场上的金银币流通总量更加短缺。元禄改铸的结果,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日本金银金属的短缺。

编辑 刘嘉璐

来源 《金融博览》

责编 蒋旭、李锦璇

监制 朱霜霜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