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几年前国培时,有幸聆听了王荣生教授的讲座,备受鼓舞,买了几本他写的书。《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是其中一本。全书共有“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王荣生是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厚厚的、沉甸甸的,粗略一翻,感觉理论知识甚是艰涩难懂(他写的书一般都这样)。书中教学案例多,范围广,囊括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当时,我没看几页,就把它搁置一边了。这个假期,我又拿起这本书,用读课文,品课例,看视频,思点评,写批注相结合方式进行阅读。这样来回往复多次。渐渐的,我发现书中的内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深,竟还读出了一些感悟,收获了一些思想。

本书核心观点就是要从教学内容角度王荣生教授提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要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关联程度。

教学时,要因学生选择或创生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为此,王荣生教授从教学内容角度,王荣生开发了评价是一堂语文课的9级累进标准:

观课角度有所不同,观课注意的点也有很多。《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记录了不同教师身份、不同年级的有代表性课例。每堂课点评的点都会差异,涉及听课背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特色、举例说明、学理支撑、课堂的生态、课堂的流程、教学的落点、文本在解读、课程实施.......

一堂课要关注的点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具体要看观课主题,授课教学的身份等情况,择其重要、又亟需解决的点进行合理选择。当然,无论什么样的课,关注教学内容是前提,且教学内容要有课程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写在统编教材使用之前,所以我在读这本书时,不断地思考,书中哪些观点值得我去借鉴,哪些内容并不适用现在的教学。这本书里有许多名师,如支玉桓、魏书生、郑桂华、窦桂梅等的课例。放在当下,我们该学习什么,要有明确的思考和学理支撑,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面否定。他们的教学思想、教育智慧等依然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对于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资源,我们可以借鉴,但要有针对性地学习,不能盲从。同理,对于非统编教材的课例,也要有同样的观课态度,辩证学习,才不至于走弯路。

说到这里,我不由感慨王荣生教授的先知先觉。若干年前,还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旋律的时刻,他就敏锐地找到了我国语文教学目前亟需改革的方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行统编教材的编写走向。如今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能在教材上较清晰地呈现。我们只需要去选择、整合和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效落地就可。

事实上,在目前的统编教材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会出现诸多问题的。只教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能较好地整合或细化教学内容于每一堂课中;课堂上教的内容和想教的教学内容不一致;选择教学内容时没有体现课程视野的意识......

我昨天观摩了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我们这个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我感觉教师没能把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很好地关联。其中一个板块,上课教师本想教的是让学生通过找变幻,展开想象,感受平凡事物的奇妙,但课堂上除了反复追问哪里奇妙,让学生分段找变幻外,一直在强化要如何想象。估计学生在本节课这一板块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展开想象,知道了因为展开了想象,所以事物才会很奇妙。而事实上,平凡的事物是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并运用想象描绘出来,显得奇妙。显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并没有获得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不一定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成人的我都没听明白奇妙在哪里,小学生多半也不会清楚。

在新教材的背景下,无论是观课评课,还是教学,我们同样要关注王荣生教授提出的三个“关联”:

第一,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的关联。

第二,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关联。

第三,所想所教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

在这三个关联中反思 ,审视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作为语文老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还可作为学校语文进行老师校本教研的主题。

undefine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