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关于豚尾辫的那些事 鲁迅装假辫却阻止学生剪辫

为了脑袋后的一根辫子,中国人不知道流过多少鲜血。

背后推着一根豚尾辫的习俗,本是出自满人。在清朝初年,剃发令下发的时候,汉人曾为了这奴隶的标志进行过激烈的反抗,而且留下了许多的鲜血。但在反抗没有成功后,渐渐的变为了一种习惯,相沿成习。脑后的这根豚尾在民间有一部分人,渐渐的视为当然了。这一切都是清政府奴化教育的结果。

不过,汉人对被奴役的仇恨,始终未被泯灭,脑后的这根豚尾辫正好提醒人们时刻不要忘记屈辱。

清末,随着革命党的兴起,他们首先就是剪掉这奴隶的豚尾标志。身在海外的革命党人,大多都剪去了他们自己的辫子。当年,章太炎第一次见到孙逸仙的时候,最为关注的事情就是孙逸仙会不会剪掉辫子。

当然,革命这件事情,我们不应该用辫子来衡量。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剪去辫子却正代表了一个革命党人对革命的决心。

在国内,清政府对没有辫子的盘查特别的严格。所以当年鲁迅先生从东京回到上海的时候,也不能不首先在头上装一根假辫子。冯玉祥也装过假辫子。那时候他还在王怀庆手下,王怀庆有令,凡是没有辫子的,就是革命党,都要统统逮捕。因此,冯玉祥也就不能不装上一条假辫子。

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总免不了精神失常,疑神疑鬼。清朝统治者也就对那些胆敢剪掉辫子的人严惩不贷了。一次鲁迅先生的学校突然掀起了剪辫风潮,有许多学生都要剪掉脑袋后面垂着的这根“猪尾巴”,鲁迅先生连忙制止。其原因就是怕学生一时性起剪掉了这豚尾辫,就被清政府的视为“叛匪”,从此遭了毒手。

尤其是辛亥革命发生以后,各省纷纷竖起了独立大旗以后,清政府对这些剪发的“叛匪”抓住是要杀头的。直到革命胜利以后,剪掉辫子的人,才得以昂首挺胸的抛头露面,慢慢的在街上自由行走,没有什么再需要担心因没有辫子惹来的麻烦了。

不过事情也有例外,在四川,剪辫的风潮似乎来得要晚一些。一直到1914年左右,许多人还在被强迫剪掉辫。曾经有人因为赶集被剪去了辫子,全家老小竟然为这事痛哭了一天,理由便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今被剪掉了辫子,变成了短发,恐怕有损父母遗体,因而痛哭。这样的情形,不仅在四川,在别的省份也有发生。

在冯玉祥带兵的营里,就曾有一些被剪掉了辫子的新兵,在剪的时候,便情不自禁的低声啼哭,事后连饭都吃不下去。有的尽管表面上苦笑,但内心却一直在流泪。也有的把剪掉的辫子郑重其事的包好,寄回家去珍藏,有的还要哭上个三四天,总觉得剪掉了辫子不习惯。

当时革命的浪潮尽管在各地到处发生,但许多地方仅仅不过是将黄龙旗换成了周围十八个圆圈的汉字旗而已,以为这样便就算是革命了。

更有不少人头戴方巾,身穿蓝衫,腰系丝带,脚穿厚底朝靴,在街上招摇过市,俨然宋明时代的人物。他们认为,既然满清被推翻,那么现在就到了应该恢复汉人衣冠的时候了。

所以说辛亥革命毕竟还是不够彻底,因此才会有后来袁世凯、张勋等那一出出的闹剧。

回复关键字“台湾”看更多关于台湾的历史资讯

回复关键字“屠杀”了解人类史上那些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