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中医的脉法与针法的思考
转述旁人对于S中医的看法:
某兄我曾经介绍过,奇人,不仅仅擅长看人体影像的变化万千,还喜欢针灸,常说影像只是枝叶,气血才是茎根。
某兄那一派,讲究一个脉象与中药的对应。
例如寸脉弱,用黄芪,关脉弱,用党参,尺脉弱,用人参。两尺候肾,何以用人参呢?人参可大补元气,他们取的是以脾补肾之法。
那么,是不是寸脉弱,他们就必然用黄芪呢?也不尽然。他们也是辨证的。
他给我讲了一个医案,患者是他爷爷。他爷爷常年在农村劳作,现已80有余,就是单眼视力不太好,余无它恙。去医院一查,其中一只眼睛有眼底静脉阻塞。他便去候脉。他爷爷的脉象也是寸脉弱,但是关脉尺脉有力。
他们把这叫郁轾。这个“轾”啊,在中国古代,车前低后高叫“轾”。寸脉很弱,关脉尺脉强,说明患者总的气血是足够的,只是分布不均衡,就如一个跷跷板,前面被压低,后面就高了。
这个时候不需要补,只需要升清,把中焦和下焦的气血升举上去,用什么呢?
他用柴胡和升麻。
柴胡可解左轾,升麻可解右轾。
在用药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上焦的热象,他就用一些黄芩。
就这样调整月余,他接他爷爷前来体检,视力恢复如初。
他们这个流派很有意思,有三个特点:
一、脉药相应,例如沉、尺寒用补骨脂,附子,脉热血淤用丹参,脉粘滑寒用半夏等等;
祛湿白术薏米,阴虚通常用熟地;
二是用药极简,每次也就三、五味药;
三是重点了,他们给药方式很特别,把药打成极细、极微小的粉,叮嘱患者“舌下含服”,一直含到药融化为止。所以他们用药剂量非常小,起效速度又很快。
我们平时书写中医病例,习惯要把一个“证型”套上去,例如肝火犯肺证,肝胃不和证等等,但是,他们写中医病例,直接就绕开了“证”,只是把脉证与方药写上去,例如脉如水流用茯苓等等,有点直抵事物本质的感觉,有点意思。
看到这篇文章时,笔者联想起最近学了针法。这个流派也很有意思,遵循的就是古老的治病原则: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只要几个穴位,就可以让病人整个气机调整过来,症状消除。而且这个流派很有意思,病人有同时几个症状时,只治疗其中一个症状,讲究专而精,因此效果很好,而且其余的症状往往因为最主要的症状解决了,反而也慢慢好了。
其实S中医也有针法,也是非常简单,而且还有心法: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宁失其经,勿失其部;
这个口诀用一个比喻,如我们去搭公交车,要去某个地方,即使不能直达,只是走几个站就能到,所以一样有效。
早年韦老师从针灸大师,然后慢慢创立S中医脉法。韦老的用药就如用针一样,直达病症核心,区区几种药即可,药少力精,用药多了反而相互制约,效果不好。
通过对比思考,笔者认为,人体的总体气机是有一定量的。就好比警察局的警力有限时,通常只能集中先抓其中一个罪犯,然后再解决另外一个。如果同时派两拨人,可能最后都没抓到。
我们有时候如果几个问题一起处理,造成的效果可能就很一般。我们来看韦老早年的一个案例:
◆ 46 周彦 男 25 岁 洛阳石化总厂催化车间职工就诊日期:1988 年 8 月 23 日
◆ 48 刘红艳 女 14 岁 洛阳石化总厂西生活区 1 栋 202 室就诊日期:1988 年 8 月 31 日
病症:发烧(39.2℃)一天,伴咽痛,头项痛,畏寒。
凭脉辨证:脉浮热
治疗效应:金银花3ml酊剂)。服后十七分钟,微汗出,畏寒即止, 头项痛亦愈。测体温已降至 37.8℃。半小时后烧退, 脉亦转平和。
上述案例里:病人有好多个症状:1.高烧 2.咽喉痛 3.头痛 4.畏寒。因为字数有限,笔者推测除了脉浮热,可能还有其它的脉象,比郁脉,尺寒,关淤等等。但是韦老就抓住主要矛盾,放弃次要矛盾,主要解决脉浮热的问题,用金银花一味药解决问题,直达问题核心。
这就好比一个姑娘找对象,有大体的轮廓,也有细节方面。例如年薪要达到多少,是否有房车,这个是主要条件。其次就是细节了,比如房子位置在哪,车是什么牌子的,什么档次的,这属于细枝末节。如果对方年薪八位数,可能连房车都属于次要条件了。我们治病也是如此,抓大放小,慢慢直达核心,病人治病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痛苦。你把他最痛苦的症状解决了,他就很开心。如果你把其中一个症状解决,但是最严重的问题仍然困扰他,那么他觉得你就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