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最后义士,《三国演义》未登场英雄,临死前几千敌军向他磕头

这历史上罕有一幕,发生在公元187年,正是汉末三国时期,三年前黄巾之乱,两年后董卓入京。故事主角是大汉朝汉阳太守傅燮,其人在小说《三国演义》与历代《光荣三国志》游戏中皆不曾登场,是以和同时代的大多数人物相比,在现代知名度甚低。

【时,北地胡骑数千随贼攻郡,皆夙怀燮恩,共于城外叩头,求送燮归乡里。】——《后汉书 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傅燮,字南容,身长八尺,相貌庄重威严,是西汉名人傅介子之后。他的英雄祖先曾经斩杀楼兰王,为大汉王朝扬威异域,而傅燮也继承了先祖的英风侠烈和智勇双全。

汉阳太守傅燮

傅燮少年时游学国都洛阳,后被北地太守范津举孝廉,因为范津居丧,自弃仕途为恩主守丧三年。后来傅燮出任护军司马,跟随名将皇甫嵩讨伐黄巾。

行军至颍川郡时,傅燮见战事变乱,苍生涂炭,遂上奏弹劾奸党,指出“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即黄巾之乱因为汉朝内部政治腐败而起,力请汉灵帝革新政制,驱除奸党。灵帝虽不采纳,却也欣赏他的胆识,亦不加罪。而宦官首领赵忠见到傅燮奏书,甚为厌恶。

中常侍赵忠

因此当汉军于东郡苍亭之战大胜黄巾军,斩首七千,擒黄巾渠帅卜巳、张伯、梁仲宁等。而傅燮献策破敌,位居首功,战后却不得封侯。

此后,凉州名士韩遂等人勾结羌虏,起兵作乱,举州皆反。这场大规模凉州羌人叛乱,本是百年来汉羌战争的延续,乱军主力正是祖祖辈辈对抗东汉政府的羌胡们。

叛军首领韩遂

后来先有韩遂、边章、王国等汉人投身其中,也正因为他们能够代表羌人的利益,立场和作为与羌人一般无二,因此才会得其广泛支持,逐渐排挤掉羌酋北宫伯玉之流,成为其首领与代言人。

是以可以说韩遂等人的行为性质,类同于汉奸,与明代倭乱的王直、徐海辈一般无二。而此等异族叛乱,绝不能以底层起义视之,也并无进步性和正义性可言。

因剿灭黄巾军而被誉为大汉首席名将的皇甫嵩,率军进讨凉州叛军不利,叛军长驱而入,杀到关中地区,举朝皆惊。于是司徒崔烈等高官竟于公卿百官朝会上,提出放弃凉州,索性不要这个靡费帝国百年的无底洞了。

汉灵帝犹疑间,傅燮挺身而出,厉言:「斩司徒,天下乃安!」让弃凉派首领崔烈心胆俱裂,一时失言。

而后傅燮慷慨陈词,痛陈凉州对帝国的战略意义,汉武大帝开疆列置四郡,实为天下要冲,国家籓卫。庙堂三公欲弃万里疆土,岂不知让胡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必为天下大患。一言既出力挽朝局,终令昔年汉武帝霍骠骑的心血不致东流。

凉州傅燮是以简在帝心,名动天下。三公九卿位每有出缺,傅燮必是朝野属意之人。

【昔冒顿至逆也,樊哙为上将,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愤激思奋,未失人臣之节,顾计当从与不耳,季布犹曰“哙可斩也。”今凉州天下要冲,国家籓卫。高祖初兴,使郦商别定陇右;世宗拓境,列置四郡,议者以为断匈奴右臂。今牧御失和,使一州叛逆,海内为之骚动,陛下卧不安寝。烈为宰相,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若使左衽之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因以为乱,此天下之至虑,社稷之深忧也。若烈不知之,是极蔽也;知而故言,是不忠也。】——傅燮

赵忠遂改变态度,让他弟弟城门校尉赵延登门拜访傅燮,曲意拉拢,表示傅燮只需以后不与众常侍敌对,万户侯轻而易举。傅燮严词以拒,傅介子之后岂是勾连中官、妄求私赏之辈!于是一众权贵齐心协力,将傅燮排挤出朝,让他去叛乱肆虐的凉州,就任汉阳郡太守。

傅燮名气太大,尚未到任就有叛羌闻风而降。曾慧眼识才、举他孝廉的恩主范津正要卸任汉阳郡将,两位知己秉烛夜话,长谈数日,范津将郡中境况尽数告知,傅燮与之惜别。

其后,傅燮在治下广开屯田,深恤百姓,当地叛羌怀其恩化,并来降附,傅燮列置四十余营将他们安置,汉阳郡的情况初步安定下来。

岂料凉州刺史耿鄙新近上任,又是个无能庸官,大小事务唯独信用治中程球。程球其人居边塞多年,但知为己谋图私利,凉州士民皆怨。

狄道人王国率金城郡氐、羌部族起兵,声势浩大;羌虏头目韩遂也肃清同伙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等,拥兵至十万进围陇西郡,陇西太守李相如竟叛投羌军。耿鄙大惊,集合凉州六郡兵马讨伐王国、韩遂。

傅燮听闻,遂拜会耿鄙,毫不客气指出,因为耿鄙施政不得人心,其所部只是一帮临时纠合、上下离心的乌合之众,对决叛军新锐之师凶多吉少。若要成功平叛,便该当暂息战事,操练兵马,改善吏治,教化子民,而叛军令出多门,见汉军退避一时,定然会心生骄怠,然后再设法分化离间叛军,令他们内讧恶斗,到那时王师再挥师进讨,方可一举成功。

【使君统政日浅,人未知数。孔子曰:“不教人战,是谓弃之。”今率不习之人,越大陇之阻,将十举十危,而贼闻大军将至,必万人一心。边兵多勇,其锋难当,而新合之众,上下未和,万一内变,虽悔无及。不若息军养德,明赏必罚。贼得宽挺,必谓我怯,群恶争势,其离可必。然后率已教之人,讨已离之贼,其功可坐而待也。今不为万全之福,而就必危之祸,窃为使君不取。】——傅燮

傅燮的讨贼方略,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觉得耳熟。不错,十余年后,大汉丞相曹操讨伐韩遂、马超率领的凉州叛军,便是沿袭了傅燮当年故智,才在先战不利将敌众分化瓦解,大获全胜。这也可算是英雄所见略同了。可惜耿鄙的能力心胸,和曹孟德相比差距何止云泥?他对傅燮这个名望风评远重于他的下属本就心存忌惮,又急于立功,因此断然拒绝了傅燮息军养德,离合群恶之策,率六郡兵马贪功冒进,妄图一举歼灭叛军。

耿鄙如此托大,也是因为除了程球外,他又新进倚重一人。此人名唤马腾,身长八尺,其父马硕曾为天水郡兰干县尉,与羌女生下此子。马腾的远祖大大有名,竟是东汉开国初年那位南定交趾的伏波将军马援。王国叛乱时,原是樵夫马腾应募从军,立功为军从事。因此耿鄙晋升他做自己的随军司马,委以军务重任,希望他能再现英雄先祖的威名。

叛将马腾

岂知大军兵进至狄道县时,马腾竟率部反水,和叛军首领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并共推王国为叛军总首领,原来他之前就已经是叛军内应了。汉军因此大败,耿鄙、程球都死于乱军中,许多兵将索性也就此从贼,凉州局势大坏,十余万羌虏叛军趁势进围汉阳。

因为城中精锐兵将早已被耿鄙抽调,此时汉阳城中兵少粮尽,指日即破;太守傅燮固守孤城,矢志不屈。此时叛虏中数千胡人骑兵感念傅燮昔日善待之恩,一齐下马叩首,涕泣恳请,求傅燮勿作玉石俱焚之举。并誓约愿意就此退出叛军,护送他安然返乡。对他们这样近似于临阵投敌的行为,十余万叛羌大军竟然鸦雀无声,不做任何制止,只因其王国、韩遂等人,亦不愿犯天下众怒,背负谋害贤士之名。

两军对阵中,能在敌众我寡的生死绝境中,让众多敌人感动到磕头流泪的地步,只怕古今战争史上亦属罕见。傅燮名望之重,可见一斑。哪怕与他年龄相仿、后来被子孙追谥为皇帝的曹操、孙坚等人,此时亦难以与之相比。

傅燮之子傅干,年仅十三岁,进言道:「天子昏乱,奸佞当道,遂使父亲大人不能容于朝堂。现在四下皆叛,城内兵马不足自守,不如依从这些感念父亲恩德的羌胡之言,还归乡里,等天下有道时,再出来辅政圣君。」

傅燮慨然而叹:「圣达节,次守节,以纣王之暴,伯夷尚且不食周粟而死,孔圣称颂其贤。方今朝廷昏暴远不及殷纣,我又怎敢后于绝伯夷?世道纷乱,不能养浩然之志,食天子之禄,又怎能脱避其难?我唯有死于国事,还能躲到哪里去呢?你从小便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杨会,吾托孤之程婴也,你今后且依靠他。」言之由衷,哽咽不能复言;左右随从闻之,无不泣下。

次日,另一个已经投降叛军的酒泉太守黄衍奉王国之命,临城喊话:「南容兄!今日成败已定。天下已非大汉所有,正群雄逐鹿之时。你名重天下,我等愿意奉你为主,上可成霸王之业,下可成伊、吕之勋。岂不美哉?」

傅燮按剑痛斥黄衍:「尔为州郡大员,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为其说客!汝既贪生怕死,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匹夫狗贼速退!」

见傅燮宁死不屈,叛军终于下令攻城,十多万大军顷刻间将汉阳城吞没,傅燮与城俱亡,天下名士闻此凶讯,齐为傅燮而悲。

汉灵帝特旨追封傅燮为“壮节侯”,“壮节”二字既是封号,亦可作谥号解,也算是还了当年傅燮军功被吞没、不得封侯的公道。 后来傅干长大成人,行事亦有父风,官至扶风太守。

两年后的陈仓之战,皇甫嵩大破叛军,斩首万级,韩遂、马腾趁机废掉王国;192年,韩遂、马腾被李傕控制的朝廷招安,拜将封侯;十余年后,为争权夺势,马腾韩遂成为仇敌,相互攻杀,韩遂甚至杀掉了马腾之妻;208年,马腾入邺城为卫尉;211年,马腾之子马超联合韩遂起兵,被曹操大败;公元212年,在傅燮殉国十五年后,马腾被诛灭三族;又过了三年,被夏侯渊驱赶到羌氐部落的韩遂,也众叛亲离,被部下杀死,传首于曹操。

这场持续近二十年的凉州乱事终于平息。——天道好还,不外如是。

凉州平叛之战,政府军云集了皇甫嵩、董卓、孙坚等汉末最顶级名将,以及他们日后名震天下的众多部属,岂知苦战四年,却功败垂成,导致中枢武力大损,朝廷权威荡然无存,也是天下就此分崩离析的重大原因之一。

马腾既是开国名将马援后裔,又是国朝外戚(马援之女为明帝皇后、章帝养母),却临阵投敌,致使大军战败、凉州陷于羌胡,可说是之后天下纷乱、苍生涂炭的罪魁祸首之一,万死难责其咎。

小说《三国演义》竟将此人美化成所谓大汉忠良,反而忽略了真正与羌虏不屈抗争、壮烈殉国的汉家英雄傅南容,忠奸颠倒、善恶不分,亦是一大缺憾。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庾信《哀江南赋》

【岂意笼飞鸟,还为锦帐郎。网今开傅燮,书旧识黄香。姹女真虚语,饥儿欲一行。浅深须揭厉,休更学张纲。】——杜牧《除官归京睦州雨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