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抱石皴的生命力!
傅抱石 观瀑图 1964年作
傅抱石《井冈山》73×99cm 1965年作
大约在元明之际就有了皴法的名称,如披麻皴、云头皴等。到了明末清初,皴法的名称越来越多,实在没有很多的道理,我们可以暂不管它。
傅抱石《西那亚城中俯瞰》(1957)
实际说来,皴法不过是用线条为基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为地质的构成不同,所以表现在山岳的外形上自然也不同。长期以来,画家们从不断的创实践中逐渐地掌握到种种不同的表现的规律,这原是合理而可贵的极为优秀的传统技法之一,可是还有不少的人对皴法的重视是很不够的。
傅抱石《石涛(过凌敲台)诗意》89.5×37.8cm 1942年作
我早年学习山水画,也临摹古人的作品,但对各家山石皴法,曾结合自然界山峦的特征进行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宋人的山水画,特别是南宋诸家的山水画,我在青年时代临摹过,元人的山水画,我也临摹过。我很佩服王蒙的山水画,曾着重临摹他的画。临摹较多的是清代石涛、石溪的山水画,因为我觉得他们的作品较有生气。
除临摹外,我也到自然中去。开始由于条件限制,我只能在家乡江西各处去观察、写生。抗日战争时期,我得到了许多到真山真水中去体察的机会,我去过湖南、广西、四川,特别是四川的山山水水给我极大的帮助。那气势雄伟又多雾滋润的山峦,植被繁茂,又可见山骨嶙峋的复杂结构,真是山水画最好的样本。八年歌乐山金刚坡的山村生活,给了我“搜妙创真”的条件。我觉得山水画不仅要表现山的外形,更重要的是从有限的山峦形象变化中去表现无限的意境。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结合起来,山水画才有生命。我用的皴法是从临摹古人的画开始,再到生活中去写生,长期实践,逐步形成。至于这种皴法叫什么名字那不重要,关键是看画的效果。
傅抱石《巴山夜雨》105.5×60cm 1943年作
从我的切身体会看,皴法不是孤立的,它是完整的山水画技法中的一个部分,它必须与山水技法的“勾”、“皴”、“染”结合起来研究。因为一座山的表现并不是单纯靠的处理就能完成的。在山水画创作中,皴法的处理要与整幅画所要表现的意境相结合,要赋予皴法以生命。从造型艺术的角度考虑,我们在创作实践中运用皴法,还要能充分表现山水内容的自然情趣和笔墨情趣,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两点,皴法就失去了生命,那还谈什么艺术呢!
来源:中国画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