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惟钦: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近端锚定区的问题探讨

目前EVAR已经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但是符合传统EVAR解剖标准的AAA患者仅占所有AAA患者总数的50%左右。然而,近端锚定区问题是影响EVAR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21年10月29日,在杭州举办的第七届浙江血管外科高峰论坛、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期间,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的卢惟钦教授就“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近端锚定区的问题探讨”这一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近端锚定区问题是影响EVAR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统EVAR对近端锚定区的要求较高:

1)近端瘤颈长度≥15 mm;

2)近端瘤颈与腹主动脉主干轴成角≤60°;

3)近端瘤颈直径小于等于30 mm;

4)锚定区形态规则,无严重钙化及附壁血栓。

初步统计,浙江省人民医院在蒋劲松教授的带领下从2109年1月至2021年6月近两年间共计完成126例EVAR:其中符合传统EVAR解剖标准的仅占41%,有30%的患者瘤颈解剖不良,还有一些因其他解剖因素不符合传统EVAR的情况(图1)。由此可见,近端锚定区已经成为制约EVAR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因素。

图1. 浙江省人民医院2019至2021年EVAR数据统计

改善近端锚定区的方法

复杂的近端锚定区应重点考虑瘤颈和支架两方面问题。

1、传统意义上的困难瘤颈包括:

1)瘤颈过短,瘤颈长度≤15 mm为短瘤颈,<10 mm为超短瘤颈;

2)瘤颈过宽,瘤颈直径>28 mm;

3)成角过大,夹角>60°;

4)倒锥形瘤颈;

5)钙化、附壁血栓。

2、在支架选择方面:

1)柔顺性好的支架可以减少Ⅰa型内漏的发生;

2)支架的oversize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过大或者过小的Oversize都可能造成支架近期或者远期的移位,也可能造成Ⅰa型内漏;

3)支架的移位跟锚定区不足、不恰当的oversize以及瘤体直径过大或者瘤体过长有关;

4)目前在EVAR手术中,开窗、平行支架等分支支架的使用,也是造成内漏发生的原因之一。

改善近端锚定区有多种方法,包括传统的杂交手术以及开放手术,但是根据文献回顾,此类手术一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对于高龄或者并发症比较多的患者,还是首选腔内治疗方法。腔内治疗中可以通过增加近端锚定区的强度(选用柔顺性好的支架,或者采用顺应性coda球囊进行后扩张),或延长近端锚定区(增加cuff或者通过开窗/烟囱技术来延长近端锚定区)的方式改善近端锚定区。一旦发生内漏,可以采用弹簧圈和各类化学胶水栓塞内漏口,结合一些其他腔内技术改善近端锚定区。

病例展示
1、增加近端锚定强度——球囊
患者腹主动脉瘤,瘤颈扭曲、瘤体非常长,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标准EVAR解剖要求。选择柔顺性较好的支架,支架植入后无移位,发生Ⅰa型内漏。

使用Coda顺应性球囊进行适当贴附,贴附后Ⅰa型内漏即刻消失。

2、延长近端锚定——CUFF、开窗技术、烟囱技术
患者瘤颈扭曲,术中支架即刻移位出现Ⅰa型内漏。
若肾下锚定区长度足够,通过延长近端锚定区的方法,增加CUFF后Ⅰa型内漏消除。
若肾下锚定区不良,通过开窗/烟囱技术延长近端锚定区。

3、内漏口栓塞、解剖外入路

患者术后一旦出现Ⅰa型内漏,通过肱动脉入路弹簧圈栓塞内漏口,减少、封闭内漏。
该患者术后6个月支架移位,Ⅰa型内漏,通过肱动脉及其他解剖内路径无法进入瘤腔进行栓塞,可在超声引导下体外穿刺入瘤腔,通过解剖外入路置管栓塞。

4、瘤腔预置导管

因此,对于瘤颈扭曲,有钙化或附壁血栓等解剖不良的瘤颈,发生Ⅰa型内漏的风险较高,在EVAR术中留置一个单弯导管,更有利于术中即刻发现、即刻栓塞发生的Ⅰa型内漏或Ⅱ型内漏,减少二次干预。

总 结

腔内治疗已经越来越为广大医生所接受。对于要接受EVAR的患者,术前要结合患者的全身条件,针对瘤颈部、锚定区等血管条件进行准确评估。针对一些不适合EVAR的特殊患者采用开放手术进行人工血管置换可能获得更好的预后。EVAR术中应该在早期积极地干预Ⅰa型内漏,干预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比如说顺应性球囊贴附、增加cuff或者术前设计好采用平行支架或者开窗技术。瘤腔内预制导管对于预防Ⅰa型内漏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对于困难瘤颈或扭曲瘤颈的患者。EVAR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随访,超声能方便无创地随访各型内漏。

本篇文章经专家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