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下老人留守的乡村,该如何振兴?

文:苗运强

图:红艳

村庄里,有些老房子因为常年不住人,已经坍陷,屋内充满灰尘,那些老旧的饭桌、木椅、灶台和碗柜,倒着,歪着,腐烂着,在厚厚一层尘埃中被定格在寂静的时空里,陷入某种深不见底的往事的回忆。

母亲说,前两天,她前几天刚细数了一下村庄的人,年龄60岁以上的花甲老人有42个,60岁以下的,加上3个留守儿童,一共5人。村里的青壮年中,除了一个智障人士,没有一个人在农村了。

听着母亲这样表述,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悲怜和忧伤。我是在这个村庄长大的人,不管离家多久,离家多远,我对那些对家里的点点滴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牵绊。

这几年,村里确实有了一些变化,先是修了水泥路,彻底解决了大家的出行问题,后来又装了路灯,老人们晚上出行,也不受影响了。听说,村里计划下一步还要建健身场所,让村民有个锻炼身体的地方。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乡村振兴,就是把环境整治好,住上了新房子,家里用了现代化的电器,出行轿车代步。其实,非也。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一个没有年轻人参与的村庄,还有未来吗?

据了解,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国已经有不计其数的乡村慢慢在大家的视野中消亡。

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现代、美观、整齐,对传统社区、乡村大拆大毁,不仅造成了城乡建设“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后果,更使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外在的改变,并不能改变乡村没落的结局。

因为乡村振兴,关键的要素是“人”。没有年轻人的村庄,所有的振兴,都是枉然。

欲求乡村振兴,首先要找出乡村凋敝的根源。一个村庄的衰落,基于各种因素,如交通不便、没有学校、缺乏产业等等,归纳起来就是资源贫乏,缺少就业机会,也缺少致富的途径。

因此,村庄的人为了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不得不“人往高处走”。近年来,全国各地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也是伴随着资源的调配而发生的,“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体现。

青壮年外流,振兴的愿望难免停留于希冀。那么,如何让青年人带着活力与动力回到乡村,扎根乡村,让广大农村不再为“乡村振兴,靠谁振兴”发愁?

我觉得“样板”工程,特别重要。

譬如,我的一个远房表弟,在外打工多年,钱是赚了一些,却落下一身的伤病,不得已回到了农村,身体经过一年多的调理之后,渐渐康复,但他却再也没有选择外出。

后来,他在村委的帮助下,寻找适合在家发展的项目,最后,他选择了种红心猕猴桃,并在园中饲养土鸡。

虽然规模不大,才20亩地,但经过三年多的拼搏,今年已经初见成效。他的猕猴桃成了全县年轻人网购的新宠,土鸡蛋也通过网络营销,卖往全国各地,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乡土品牌”。

当年,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最初构建销售体系的时候,是痛苦的,但村里的书记,为了让表弟留下,自己还到处委托关系,找一些当地企业,让表弟的产品成为他们公司发放给员工的年货,另外还组织一些摄影和自行车骑行协会,前来采摘。表弟说,当时遇到难处的时候,确实也想过放弃,但最终在村委的帮助下,他尝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滋味。

也正是因为表弟这个“样板”的打造,村里陆续有几个年轻人返乡,他们目前栽种了冬枣和优质石榴,其中还有一名小伙子,利用自己在城市里学习的电商优势,在家里养殖了观赏鸽。如今,他们抱团取暖,预计再过两三年,就会产生效益。从而,也促进了“新鲜血液的回流”,使先前以“花甲”老人为主题的村庄,变得富有了勃勃生机。

村委的扶持,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让年轻的血液奔向田间地头,用知识的种子去帮助农民实现丰收的愿望,这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眼下,在乡村的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的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只要自己的农产品足够好,再加上销售渠道的通畅,在农村一样可以发家致富。

如今,在农村里,有这样的错误观念,认为人只有到发达地区打工才有出路,留在家乡的人,都是些无能没有出息的人,会成为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此恶性循环,长期以往,优秀的人才,年轻人想回家乡都回不了。

但年轻人一定要突破这种小农意识的困扰,大胆走自己的路。

人,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很多方式,与其在城市碌碌无为,还不如在乡村奋斗一把,在自己生长的家乡就业或创业,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地方,不用外出给别人做嫁衣,陪伴父母身边,见证孩子成长,这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告别空心村,让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关键在人才,更多的努力还在路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