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这名国军战俘向主席提了3个建议,提前7年获得特赦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616期。解放战争当中,国民党军的战败将领除了阵亡、起义投诚或逃往台湾之外,大部分人成为俘虏进了功德林。功德林是坐落在北京的战犯管理所,有数百名国军将官曾经在此关押改造。战争结束后,关押战俘自然不是主要目的,新中国政府是希望他们静下心来改过自新,将来能够适应新社会,在离开管理所之后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

根据战俘们的实际改造情况,政府对一些表现突出、思想积极的人进行了特赦,第一次集体特赦发生在1959年,像大名鼎鼎的原国军大佬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人,都是在这次特赦后返回社会的。虽然首次特赦的时间是1959年,但其实早在1952年,就有一名国民党战俘被提前从功德林中放了出去,此人是谁呢?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好的待遇?

这位在1952年10月就离开功德林管理所的原国军将领,叫吴绍周。此人曾经是国军第12兵团所属85军军长,同时还是该兵团的中将副司令官,他当时的顶头上司就是功德林里最顽固不化的战俘黄维中将。而吴绍周在管理所内的表现,跟老上司黄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唯一一个在抗美援朝初期就坚定看好并支持志愿军的国民党战俘。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很多在功德林关押的国军战俘都认为这是一个“机会”,等着看美军打败我军的“好戏”,并且期待海峡对岸的老蒋能够有所动作,这些人显得格外兴奋。在众多被关押改造的国军将领当中,只有吴绍周从一开始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就很积极,相信并且支持中国军队在朝鲜打败联合国军。吴绍周不仅思想正面,并且还有实际的行动,做了一些很有益的事情,得到主席的认可。

原来吴绍周得知中国出兵援朝的消息之后,心理上大受震撼,对于中国军队和政府的志气十分佩服,有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打算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尽可能地去帮助志愿军在战场上战胜敌人。吴绍周想到的办法,是把自己对美军战术的了解和美械武器的特点详细记录下来,并且提供建议给志愿军部队参考。吴绍周曾是中央系出身的国民党军将领,内战期间他指挥的85军得到了大量美械支持,也有美方人员进行教导,所以吴绍周精通美械使用方法,对其利弊也有自己的判断。

在吴绍周撰写的6万多字的研究文章当中,重点向我军提了三个非常实用的建议:第一是尽可能发挥夜战特长。吴绍周和解放军交战多年,深知我军擅长近战、夜战,美军在空中的火力占有极大优势,但夜间却无法充分发挥,志愿军应当扬长避短多打夜战;第二则是避免和美军陷入正面对攻,应当以灵活的切割运动打法为主、多打游击战,抵消敌人装甲部队和火力的优势,这同样是我军擅长的;第三条建议,则是堑壕战、土工作业,能弥补志愿军火力差的弱点。

熟悉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有所察觉,吴绍周提出的这三条建议,在后来的实战中都有应用和显著的案例,效果是非常好的。当然不能说这些打法都是按照吴绍周的想法去执行的,但至少是和我军高级指挥员的战略战术不谋而合,可见吴绍周还是有真才实学的,而且在写材料时的的确确用了心,并不是在投机取巧。

管理所的同志对吴绍周写的这份6万字的材料十分重视,认为很可能有参考价值,于是设法递到了中央。主席亲自看了吴绍周写的东西,对他的意见颇为赞赏,并且亲自批示:这名战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有立功的表现,我看可以提前把他放出来了。后来经过组织的安排,吴绍周在1952年10月回到长沙与妻儿团聚,此时抗美援朝战争还没结束。

吴绍周的特赦时间,比功德林内表现最好的杜聿明等人还要早7年,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国军战俘里面最特殊的一位。吴绍周以自由的身份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四年,还曾在湖南省政府工作,为战史研究和两岸统一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最终于1966年因病去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