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论语》讲习录之摘录《泰伯》第八

《泰伯》

此一篇,相当于《为政》的引申注解,上有圣人做榜样,下有学子为借鉴。

泰伯是谁?周文王祖父是大王,生子泰伯、虞仲、季历,季历生子文王。泰伯为了让王位给季历,逃走到了吴地。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得而称焉。无得而称,没有得到(合适的)来称赞。“至德”,孔子很是崇敬泰伯。周朝享国八百载,史书说其“祖德”深厚,这不是迷信。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圣在上,是为榜样。

4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劳,劳苦;葸,慎;乱,出乱子;绞,过分。“恭、慎、勇、直”,固然是美德,但没有礼的内涵加持,就会偏颇。“故旧”,有两种说法:旧交;传统。(君子)不弃故旧,百姓就不会偷巧。此一则为过渡,接下来大部分都是孔子门人弟子的记载了。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告诫弟子“慎德到死”。“(揭开衣被)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无愧平生!有个和尚的故事:大概就是八十年前吧,有个和尚修行一辈子,要圆寂时,他弟子在旁守候。和尚很安详,闭着眼睛说:“我断了尘缘,要去西方极乐了。”安静了半个钟头后,和尚突然睁开眼睛大声说:“不好,我刚才想起了病死的母亲!”弟子安慰和尚说:“师傅,现在忘掉吧!”和尚叹口气:“来不及了,下辈子再修吧。”说完就去了。讲这个做什么?告诉你们:莫到最后一念差池,此生白费,来世重修!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曾子做个比拟,告诉弟子自己将要死了,说的话很重要(很善):容貌就是神态,颜色指神情,辞气就是谈吐。就这三点最重要,至于“笾豆之事”,自然有管这事儿的人。孔子死后嫡传曾子,曾子再传子思(孔子的孙子),子思传孟子,孟子人称“亚圣”。曾子显然是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再看: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jiao,四声)。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差不多是“人不知而不愠”及“不耻下问”的翻版。

曾子阐释的君子:

45,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百里之命”,(像)百里那样的大国责任。一个人,朋友可托孤,天下可寄命,临大节不变,难!确实是真君子!这里边一定有信、有义、有才、有德。知识分子啊,就应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死而后已”,延伸出多少历史上可敬佩赞扬的人物。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为什么插一句“子曰”?因为这是孔门的教育内容:才情熏陶,礼用约束,乐之升华。说了教育,就该说学而用了。

46,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有一种断句,差不多一样道理: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百姓能做到,就按道理让他们去做;做不到,就要想办法让他们明白,让他们知道怎样做。千万不能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就成了愚弄百姓了。正因为断句错了,社会才乱起来(笑话):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疾贫,恨穷。民生穷则民风剽悍。“人而不仁”,乱上加乱。若如此,就算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德,假如他“骄且吝”,其他方面不值得看了。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为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学习三年多,没想着去做官拿俸禄,太难得了。另一种断句: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个断句意思就变了:三年还学不到位,想去做官拿俸禄可不容易。两种断句,你选哪一种?第二种,为学的目的很明显。选第一种,就要考虑了:为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耻也”,没明白说谁耻?“邦有道,贫且贱”,人就该羞耻吗?所以我认为(仅供参考):“邦有道,贫且贱焉”,邦耻!“邦无道,富且贵焉”,君子耻!真当隐士要有客观态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师挚之始:师挚,鲁国乐师,名挚。始,乐曲的开始,一般由太师演奏。挚是太师,所以说师挚之始。乱:乐曲的结尾。据《史记》载,这是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发生的,这是他听鲁国乐师挚演奏完音乐后的评价。这估计是孔子听音乐受到了感动,更加坚定了他推行礼乐决心。

孔子感叹当时的人啊: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狂狷而不(正)直,(外表)老实而(内心)不忠厚,(浅薄如)空而不信,我也不知道这是咋回事!看看上古三代,对比一下吧: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这里的故事是:舜禅位给禹;禹也先后推举皋陶、伯益为继承人,可惜皋陶死的比禹早,而伯益在禹死后被启取代了。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下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尧之伟大,开禅位给有德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一个好汉三个帮,汉高祖有“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光武有“云台二十八将”,太宗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本篇最后又特别说了“禅位”的最后一位古帝大禹:子曰:禹,吾无间然矣。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fǔ)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xù)。禹,吾无间然矣。菲,不丰厚。“吾无间然矣”,指大禹活着时的所作所为。

《泰伯》

此一篇,相当于《为政》的引申注解,上有圣人做榜样,下有学子为借鉴。

泰伯是谁?周文王祖父是大王,生子泰伯、虞仲、季历,季历生子文王。泰伯为了让王位给季历,逃走到了吴地。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得而称焉。无得而称,没有得到(合适的)来称赞。“至德”,孔子很是崇敬泰伯。周朝享国八百载,史书说其“祖德”深厚,这不是迷信。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圣在上,是为榜样。

4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劳,劳苦;葸,慎;乱,出乱子;绞,过分。“恭、慎、勇、直”,固然是美德,但没有礼的内涵加持,就会偏颇。“故旧”,有两种说法:旧交;传统。(君子)不弃故旧,百姓就不会偷巧。此一则为过渡,接下来大部分都是孔子门人弟子的记载了。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告诫弟子“慎德到死”。“(揭开衣被)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无愧平生!有个和尚的故事:大概就是八十年前吧,有个和尚修行一辈子,要圆寂时,他弟子在旁守候。和尚很安详,闭着眼睛说:“我断了尘缘,要去西方极乐了。”安静了半个钟头后,和尚突然睁开眼睛大声说:“不好,我刚才想起了病死的母亲!”弟子安慰和尚说:“师傅,现在忘掉吧!”和尚叹口气:“来不及了,下辈子再修吧。”说完就去了。讲这个做什么?告诉你们:莫到最后一念差池,此生白费,来世重修!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曾子做个比拟,告诉弟子自己将要死了,说的话很重要(很善):容貌就是神态,颜色指神情,辞气就是谈吐。就这三点最重要,至于“笾豆之事”,自然有管这事儿的人。孔子死后嫡传曾子,曾子再传子思(孔子的孙子),子思传孟子,孟子人称“亚圣”。曾子显然是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再看: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jiao,四声)。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差不多是“人不知而不愠”及“不耻下问”的翻版。

曾子阐释的君子:

45,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百里之命”,(像)百里那样的大国责任。一个人,朋友可托孤,天下可寄命,临大节不变,难!确实是真君子!这里边一定有信、有义、有才、有德。知识分子啊,就应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死而后已”,延伸出多少历史上可敬佩赞扬的人物。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为什么插一句“子曰”?因为这是孔门的教育内容:才情熏陶,礼用约束,乐之升华。说了教育,就该说学而用了。

46,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有一种断句,差不多一样道理: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百姓能做到,就按道理让他们去做;做不到,就要想办法让他们明白,让他们知道怎样做。千万不能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就成了愚弄百姓了。正因为断句错了,社会才乱起来(笑话):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疾贫,恨穷。民生穷则民风剽悍。“人而不仁”,乱上加乱。若如此,就算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德,假如他“骄且吝”,其他方面不值得看了。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为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学习三年多,没想着去做官拿俸禄,太难得了。另一种断句: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个断句意思就变了:三年还学不到位,想去做官拿俸禄可不容易。两种断句,你选哪一种?第二种,为学的目的很明显。选第一种,就要考虑了:为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耻也”,没明白说谁耻?“邦有道,贫且贱”,人就该羞耻吗?所以我认为(仅供参考):“邦有道,贫且贱焉”,邦耻!“邦无道,富且贵焉”,君子耻!真当隐士要有客观态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师挚之始:师挚,鲁国乐师,名挚。始,乐曲的开始,一般由太师演奏。挚是太师,所以说师挚之始。乱:乐曲的结尾。据《史记》载,这是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发生的,这是他听鲁国乐师挚演奏完音乐后的评价。这估计是孔子听音乐受到了感动,更加坚定了他推行礼乐决心。

孔子感叹当时的人啊: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狂狷而不(正)直,(外表)老实而(内心)不忠厚,(浅薄如)空而不信,我也不知道这是咋回事!看看上古三代,对比一下吧: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这里的故事是:舜禅位给禹;禹也先后推举皋陶、伯益为继承人,可惜皋陶死的比禹早,而伯益在禹死后被启取代了。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下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尧之伟大,开禅位给有德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一个好汉三个帮,汉高祖有“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光武有“云台二十八将”,太宗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本篇最后又特别说了“禅位”的最后一位古帝大禹:子曰:禹,吾无间然矣。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fǔ)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xù)。禹,吾无间然矣。菲,不丰厚。“吾无间然矣”,指大禹活着时的所作所为。

(0)

相关推荐

  • 《论语》卷8泰伯篇第八诗解1君亲民仁弘毅任重

    <论语>卷8泰伯篇第八诗解1君亲民仁弘毅任重 题文诗: 子曰泰伯,可谓至德.三让天下,民称道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无礼葸,勇无礼乱, 直无礼绞.君子笃亲,则民兴仁,故旧不遗, 民不偷 ...

  • 素说《论语》:泰伯篇(二)

    素说《论语》:泰伯篇(二)

  • 《论语*泰伯第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原文]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的道德水平可以说是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先后三次让天下,百姓却找不到还有什么 ...

  • 1《论语》讲习录之摘录

    本人主张以经解经,所以此文为一家言.这是我讲给我女儿的,仅供他人参考.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角落,聚居的意思.)邑(今 ...

  • 2《论语》讲习录之摘录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看注释,我们很容易理解这则语录的意思:有子,孔子的学生 ...

  • 3《论语》讲习录之摘录

    第一篇<学而>是内修,到第二篇<为政>就是学问的外用了."为政",只是人做事中的一种而已,它不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孔子所提的"为政"教化 ...

  • 4《论语》讲习录之摘录《八佾》第三

    八佾第三 15,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千万别翻译成"婶儿可忍,叔不可忍".此"忍",是忍心.狠心的意思.<八佾>篇第一则, ...

  • 6《论语》讲习录之摘录《公冶长》第五

    公冶长第五 本篇形式对话居多,内容则是评价居多.有老师捧学生的,也有学生捧老师的,还有评价他人的.总的来说是讲"仁"道以为用.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 ...

  • 7《论语》讲习录之摘录《雍也》第六

    雍也第六 <公冶长>是讨论.评价的上部,那<雍也>就是下部.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在孔子弟子中,他认为道德.学问都好的是颜回:好勇.军事第一的是子路:政.经.外第一的是子贡: ...

  • 8《论语》讲习录之摘录《述而》第七

    <述而> <论语>之成书,每一篇都编的连贯而美,自成章法.今天我们试着顺其章法读一读.假设,这是孔子作的一篇讲演报告,模拟孔老师的话,用"加下划线"的字记录 ...

  • 10《论语》讲习录之摘录《子罕》第九

    <子罕> 本篇还是孔子教育的引申,重点就在第一则.<乡党>是记录孔子当时的生活,有些还值得借鉴,所以选取几则为参照. 47,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从<论语>及孔子著 ...

  • 施云翔山水画课堂讲习录 | 《漫谈书画同源》摘录

    施云翔课堂讲座--摘录(见封面图) 施云翔个人简介 施云翔,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导师,北京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大风堂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创作基地特聘导师,中国徐悲鸿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