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读论语 13 | 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诚者信也,诚和信是一个意思,文中的信和义也可以做等同理解。外在之礼是内在敬的表现,用外在的礼展现或维护内心之敬,能够保证一个人远离“耻辱”。“恭近於礼,远耻辱也”是人情世故,也是人生智慧的总结。孔子的学问是人性的提炼,因为孔子的学问是从生活中实证实修而来,不是从书本中来。

中医人能够帮助病人,同样离不开人情的功夫,这里还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缘”来归纳。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患者的疾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我们针对第六条“不信者不医”做分析,这里的“不医”不是医生不想医,而是需要病人对医生产生足够的信任,否则医生的治疗建议就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就算医生的建议很好,非常对症,但要是病人不相信、不配合,那治疗不会起到相应的效果,因为别人喝水解决不了自己口渴的问题。有些病人要康复不能完全依赖药物,还要配合饮食、运动、生活等方面的配合,但如果病人不认可、不配合,那如何能有疗效?当然医生要获得病人的信任,也有医生自身的问题。如果医生的医德足够深厚、医术足够高超,有足够的口碑,再加上人情的功夫,自然容易获得病人的信任。但遇到一些特别有个性的医生或者特别有个性的病人,那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复杂了。

王孟英是清朝中后期一位大医,当时有个病人名叫张养之,自小没有父母,患病多年,7年来看了113位医生都没有治好身体的问题。后来他自己看书,居然把身体治好了,但留下了一个坏鼻子等一系列的后遗症。而且张养之一直有一些问题:面色发青,非常怕冷,夏天也要穿厚厚的衣服,嘴里常常吐白沫。王孟英同情张养之的遭遇,张养之相信王孟英,甚至还把自己多年阳痿的问题也告诉王孟英。又过一段时间,张养之又病了,恶寒怕冷,头痛,他请王孟英看病。王孟英在诊断的过程中得知,张养之嘴里常常吐白沫但不口渴,胸腹不胀闷但不停地咳嗽,大便干结小便少,而且嘴里的味道极大。经过诊断,王孟英认为张养之的问题是“积热深锢,气机不达,非大苦寒泻之不可”。在大热天,张养之还冷得要穿棉衣,居然要用苦寒药?张养之觉得不可思议,但经过王孟英的反复解说,他算是相信了,在服药之前说“把自己一家人的性命交给了王孟英”之类的话(其实还是半信半疑)。不过服了三剂药之后,张养之的病情纹丝未动。结果张养之的家人亲戚就开始议论了,甚至有位姓王的亲戚说:“养之之命,必送于孟英之手”,这个时候张家是“举家惶惑”。张养之也没了主意,于是听从亲戚的安排,又请了陈某和俞某两位医生。王孟英得知之后,马上上门找到张养之,说:“如果你不是我知己,你找谁看病、服谁的药,与我无关;如果你家很有钱,请多少医生我也不阻拦;但你家贫穷,我不能不管;如果这两位医生开出的药对症,我也不理。既然你服了我开的三剂药身体都没有什么变化,说明我开方的思路是对的,否则你的病情早就恶化了。我今天加大药量,让你身体的热毒下行,只要你身体的气机正常流动,问题自然解决了”。张养之无话可说,王孟英在药里加大芒硝、大黄、犀角的分量。两天后,张养之泻下黑色的大便,身体怕冷的感觉明显消失,并且可以喝粥,10天后,大便正常。再经过一番调理,张养之的身体基本康复,阳痿的问题也解决,第二年爱人还生了一个宝宝。

后来,王孟英的朋友编辑医书的时候,张养之记录自己的医案,他说:“孟英之手眼,或可得而学也;孟英之心地,不可得而及也!我之病,奇病也,孟英虽具明眼,而无此热情,势必筑室道旁,乱尝药饵,不能有今日矣。况不但有今日,而十余年深藏久伏之疴,一旦扫除,自觉精神胜昔,可为日后之根基。再生之德,不亦大哉!

病人相信医生需要理由,医生能够治好病人也需要讲究机缘。佛说“不渡无缘人”,病人假如都不愿意回头,那作为局外人的医生能有什么办法呢?

儒家经典和中医都离不开做人,既然是做人,必然要讲人情世故,古圣贤和大医都会明白这一点。回到当下,作为医生,遇到需要帮助的病人,理应全力帮助,因为这是缘分;作为患者,自然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负责,但能否遇见值得以性命相托的医生,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中医总是劝病人谨慎喝奶?

    关于牛奶的争议一直很大,猫叔今天来好好聊一聊. 为什么争议会很大呢? 因为中医医生经常建议病人谨慎喝奶. 而西医医生从营养学的角度,牛奶富含蛋白质.脂肪.各种身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尤其是补钙.大力的提 ...

  • 学习中医的五类人,你是哪种?

    中医是否可以自学,当然可以自学,以前不少大咖都是自学,我认为最为代表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前中央中医健组组长岳美中,都是自学中医,所以不存在中医是否可以自学问题的. 中医入门低,人人可以学习的.比如某些 ...

  • 中医人读论语-引子 | 专栏开篇词

    引 子 --<中医人读论语>专栏开篇词 我们先讲<五灯会元>书中的一则故事. 黄山谷居士往依晦堂,乞指径捷处. 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 ...

  • 中医人读论语 1 | 不修不明

    不修不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古圣贤说,"道"与文字没有关系,但我们在传承"道&quo ...

  • 中医人读论语 2 | 孝是好药

    孝是好药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我们先讲一个故事,香港歌手王杰在一个电视采访的 ...

  • 中医人读论语 3 | 重剑无锋

    重剑无锋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大凡研究<论语>的人,多数认为儒家是入世的学问,或者把儒家理解为实用理性,把道家看做是出世的.任自然的学问.对于儒家和道家,如果 ...

  • 中医人读论语 4 | 健康密码

    健康密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最得意弟子之一."三省吾身" ...

  • 中医人读论语 5 | 使民以时

    使民以时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段话曾经被人误解,尤其是"使民以时"这句,一些研究者认为,孔子的学问是站在官方的立场说话,或 ...

  • 中医人读论语 6 | 余力学医

    余力学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一文的第一部分就是来源于此,所以有人把<弟子规>看成是&l ...

  • 中医人读论语 7 | 何为学问

    何为学问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是孔子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的风格和曾子不一样,也区别颜渊.子路以 ...

  • 中医人读论语 8 | 德能生威

    德能生威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历史对于"轻浮"之人之作风,基本上都是贬义的评价,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