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22一一235条解读

(222)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觔(碎,綿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提要】
此论热盛津伤之证治也。
【释注】
渴欲饮水,因于口干舌燥,口干舌燥,则因于热盛伤津也。故以白虎汤直清在里之邪热,更加人参以益气生津而止燥渴也.

(223)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澤瀉  滑石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
先煮四物,取二升,
去滓,内阿膠,烊化,
温服七合,日三服。
【提要】
此承上文而论渴欲饮水者之证治也。
【释注】
上言渴欲饮水者治以白虎加人参汤,此则言渴欲饮水者治宜猪苓汤,同一渴欲饮水,治疗何以不同?盖上条之渴欲饮水,因于阳明热盛,肺胃津伤;而此条之渴欲饮水,则因于肺肾阴虚,下焦水蓄也。脉浮发热者,心肾之阳热外浮也,渴欲饮水者肺胃之津阴不足也,小便不利者,津液不化,水气下蓄也。猪苓甘淡,皮黑肉白,升而至肺以通水道,下而入肾以利关门,所以行水气而利小便也;茯苓色白入肺,助宣降而下通膀胱以利水,味甘健脾,益中气而上助心肺以润燥;泽泻泻肾中之阴火,利膀胱之蓄水;滑石泻热而降心火,利窍而渗水湿,滑通六腑九窍之津液;阿胶为阿井之济水煎驴皮以成胶,夫心合济水,肺主皮毛,上清肺气而解心胸之郁热,下滋肝肾而补肺胃之阴血。肺胃和则口渴止,阳热降则小便利也。

(224)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出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提要】
此论猪苓汤之应用也。
【释注】
 猪苓汤虽治热渴,但毕竟利水之剂,利水者则易耗津液,故津伤者用之须慎。汗者,胃之液,阳明病汗出多则胃中津液被夺而燥,故渴,故不可再用猪苓汤也。

(225)脉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榖者,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甘草二两(炙)  乾薑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两。
【提要】
此论阳明病對化而為虛寒之证治也。
【释注】

脉浮者,阳气之上越也,此浮必浮而无力;迟者,里气虚寒也,此迟亦必细微无力。虚阳外越故表有热,真阳外亡故里寒,下利清冷,榖完不化,则真阳虚衰,不温不化之明证也。此阳明之气受邪而从中化寒之变,故与四逆汤以急救肾中之真阳,而资中州脾胃之温化也。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提要】
此論脾胃虛寒者。
【释注】
 阳明之中气,太阴寒湿之气也,胃属阳明,与脾相表里,故其从中气而化者,则为胃中虚冷。胃中虚冷,不能内化,故不能食。水者阴也,亦寒之类也,食尚不可,况阴水乎!故饮之则胃气上逆而为哕也。理中四逆辈主之。

(227)脉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则衄。
【提要】
此论阳明热盛于上之证也。
【释注】
阳明之气主胃而出于胸肺至口鼻,热为火之气,其性炎上,热郁阳明,灼于胃而熏于胸肺,故其口干鼻燥也。热能杀谷,故能食,热甚迫血,故衄也。以其热熏于上,未成中焦结实,故可以白虎栀子加生地丹皮治之。
(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温,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栀子豉湯主之。
【提要】
此承上文再论热郁阳明胸膈之证治也。
【释注】
阳明病,若有结实,固当下之。若其外有热手足温者,则无形邪热居于阳明太阴之分野,无结胸诸证,唯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则以栀子豉汤主之也。热虽能杀谷,而郁于胸膈食难下行,故心中懊憹、饥而不能食也;热郁胸膈,蒸迫津液从上而泄,故但头汗出也。

(229)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脇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湯。小柴胡湯方柴胡半觔  黄芩三两  人參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薑三两(切)  大棗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提要】
此以下三节,皆论小柴胡汤之应用,本节则论少阳欲转属阳明之证治也。【释注】      气虽有别,而病则相薄。邪扰阳明之气,欲结胃肠,故发潮热;阳明之气易从中化,故大便溏;邪居于中,膀胱气化未受其害,故小便自可;少阳之气为邪所阻,机枢不利,故胸胁满不去也。少阳之气居阳明太阴之间,此少阳之邪欲转属阳明而未尽转者。仲景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者,胸胁满不去也,故以小柴胡汤以主之。

(230)陽明病,脇下鞕满,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愈。【提要】此論邪涉阳明而治从少阳者。【释注】胁下硬满者,邪仍逗留少阳之气也;不大便而呕者,邪已涉阳明之气也;舌上白苔者,邪尚未变燥热也;此病虽已涉阳明,而少阳之证非止一见,故仍以小柴胡汤治之。小柴胡汤为调阴阳,合机枢,畅气机之剂,故服之可使上焦行宣发肃降之职,津液下则大便通,胃气和则呕自止,玄府开合有度,则身濈然汗出而愈也。

(231)陽明中風,脉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满,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脉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提要】此論病及多气,而治从少阳者。【释注】阳明中风,谓他气之邪已迫及阳明之气也。脉弦,邪在少阳之气也;脉浮,邪在太阳之气也;脉大,邪已入于阳明之气也;短气者,三阳之气皆病,滞而不畅也;腹都满,谓从胸心至少腹皆为懑满也,亦诸气滞而不通之过也;胁下及心痛,胁下者少、厥之地,心者,少阴之主,少阳、厥阴、少阴之气郁也;久按之气不通,诸气郁之甚也;鼻干,热在阳明也;不得汗,太阳表气不通也;嗜卧,少阴之气为邪所困也;一身及目悉黄,邪郁阳明、太阴也;小便难,太阴不转,少阴不化,津液不行也;有潮热,时时哕,邪结阳明,胃气欲败也;耳前后肿,邪结于少阳、厥阴也。病涉三阳,兼及三阴,六氣皆病,非刺法可解,故刺之唯小差而已。审其脉续浮者,邪仍偏居于阳分,汗下均非其治,唯和少阳为最佳选择,故以小柴胡汤解利机枢,机枢一利,诸气皆通,大气一转,其气即散矣。

(232)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黄湯;若不尿,腹满加噦者不治。

【提要】
此承上文而论脉但浮者之治法及生气竭绝之诊也。

【释注】

上言诸气皆病,脉续浮者治以小柴胡汤,此则言脉但浮,无余证者,可治以麻黄汤。无余证者,无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及厥阴诸气之证,此病势全趋于太阳也,故可治以麻黄汤。若不尿,则甚于小便难,乃津液已竭之象;腹满加哕,则甚于时时哕,乃胃气已绝之象,经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诸气皆病而津竭胃败,将何以生,故曰不治。然亦不可束手受败,坐以待毙,人参四逆汤或可救之一二也。

(233)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内竭,雖鞕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煎導方

食蜜七合
右一味,于銅器内,微火煎,

当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着,欲可丸。

並手捻作梃,令頭锐,

大如指,長二寸许,當熱時急作,

冷則硬,以内榖道中,

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土瓜根方
已佚。

膽胆汁方
又大豬膽汁一枚,瀉汁,
和少許法醋,以灌榖道内,

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提要】
此论津虚便燥之治法也。

【释注】

阳明病本自汗出,津液已属不足,若再发汗,重夺津液,则津液益虚,加之病人小便自利,则体内津液亏而又亏,津亏则肠燥,肠燥则粪鞕难解。如此便难,非因热结,故不可强用攻下,必津液回生,肠道湿润,自欲便时,其便自通。若津未回而欲得大便者,仲师示人以润导法外治,以助其通。如蜜煎导、土瓜根、大猪胆汁,皆其法也。

食蜜者,蜂蜜也,其性滑润,其味甘甜,依法做梃,内入榖道,渐化渐润,惧润肠通便之功。猪胆汁者,其味苦,其性寒,俱水性而禀肝气,能去热润燥,疏泄气机,和以醋之酸寒,则润利之力益大,灌于肠道,其通便之效亦神速也。

(234)陽明病,脉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藥三两

生薑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

須臾啜粥一升,以助药力取汗。

【提要】
此下二节,论阳明外感之治法也。

【释注】

阳明之气为卫为维,卫者,卫其机体不受邪害也,维者,维其身命以使永固也。六气之运,有常纪而无常病,故外感者,非唯太阳一气之病,他气亦可感邪而病也,桂麻汤亦非太阳独有之药,他气亦可得而用之。外邪犯于阳明,其脉则迟,迟者,邪困阳明之气也;汗出多者,阳明之气循于肌腠,邪既困之,气失卫维之职,肌腠开豁而津液外泄也;微恶寒者,邪犯阳明。阳气不能温煦肌表也。故宜桂枝汤和调荣卫,补益胃气,而解外犯之邪也。

(235)陽明病,脉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黄湯。
【提要】
  
此论麻黄汤之治阳明病也。

【释注】

邪犯阳明之气,卫维之气起而御邪于外,故脉浮;邪搏阳明,肌腠紧聚以拒邪,故无汗;阳明之气出于胸中,以驱邪外出,故喘;发其汗则邪即散,病可愈,故以麻黄汤鼓阳明之气,开邪去之路也。

(0)

相关推荐

  •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戳然汗出而解.本段话有四点意义: 第一,小柴胡汤证在上焦.胡希恕先生在解释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时指出,"得 ...

  • 白发伤寒论|第七十一讲(173)

    第七十一讲 讲述:白发渔樵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3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就是这个人本来吐利的,然后给他发一下汗,解掉了.脉平 ...

  • 《伤寒论》第1一一30条解读

    (1)太陽之為病,脉浮,頭項强痛而惡寒. 此論太陽病者也. 太阳之为病者,太阳之气受邪而发病也.太阳者,三阳也,太阳之气有本气有标气,其本为真精寒水之气,其标禀少阴命火之气,是阴阳两禀,水火俱兼.故其 ...

  • 《伤寒论》第31一一45条解读

    (31)太陽病,項背强几几,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薑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 ...

  • 《伤寒论》第46一一60条解读

    (46)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此论伤寒表郁治法及表郁衄解之故也. 太阳病 ...

  • 伤寒论原文第17~21条解读

    第十七条原文解读.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病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邢卫光 "太阳病"者,表阳病,表 ...

  • 《伤寒论》第116条解读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伤寒论>是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对学中医者来讲,乃是必修之课. 历代为之研究与做注解者有数百家之多, 大家都墨守着"六经辨证"这一常规, 鲜有敢越雷 ...

  • 《伤寒论》第110条解读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伤寒论>是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对学中医者来讲,乃是必修之课. 历代为之研究与做注解者有数百家之多, 大家都墨守着"六经辨证"这一常规, 鲜有敢越雷 ...

  • 《伤寒论》第134条解读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伤寒论>是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对学中医者来讲,乃是必修之课. 历代为之研究与做注解者有数百家之多, 大家都墨守着"六经辨证"这一常规, 鲜有敢越雷 ...

  • 《伤寒论》第133条解读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伤寒论>是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对学中医者来讲,乃是必修之课. 历代为之研究与做注解者有数百家之多, 大家都墨守着"六经辨证"这一常规, 鲜有敢越雷 ...

  • 《伤寒论》第132条解读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伤寒论>是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对学中医者来讲,乃是必修之课. 历代为之研究与做注解者有数百家之多, 大家都墨守着"六经辨证"这一常规, 鲜有敢越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