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冷淡后,交往舒服多了
1
有网购之后,我越来越不喜欢逛街了。
想起有次去店里买外套,刚踏进店里,便有导购热情地迎上来,一边推荐产品,一边极力攀谈套近乎。
我婉拒着说自己逛逛就好,他还是寸步不离地跟着,压力之下,我只得匆匆从店里出来,没了买东西的兴致。
有个词叫“过犹不及”,可以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是萍水相逢,你却像老朋友似的凑近聊天;本来毫无交集,你却想把我带进你的圈子里。
超过了那个度,越热情,便越觉得不自在。
就像演员金靖曾在节目里说,很喜欢大S。
恰逢有次和大S一起录节目,金靖便给她发了一段小作文,表示了对大S的喜欢,想跟她成为好朋友。
结果大S只是淡淡地回了句:“谢谢你哦金靖”。
金靖虽然觉得遗憾,但也明白了:
过分热情,对别人来说是种困扰,也会折磨自己。
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人际关系,本质就是交换关系。
只有精神和物质交换达到互惠平衡,人际关系才能和谐。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怪别人高冷,怪别人没有珍惜,你的热情和真心。
对你来说,或许100%奉献了自己的好意,但真心不被珍惜的另一种状况就是:别人可能真的不需要。
过度热情的,得不到回报会痛苦;别无所求的,被迫接受好意也会痛苦。
选择性冷淡些,我们会更能区分谁是自己人。
2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曾写到:无论对谁太过热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我对这句话特别有感触。
想当初有朋友想开餐厅,我跑前跑后地帮忙、给建议。
倒不是说图什么好处,只是觉得多年的交情在。
后来他的餐厅逐渐步入正轨,我不再过多干涉,却在不经意间听闻,说我是怕他生意兴隆、抢了我的顾客,所以才不再帮助。
当初有多真诚,后来就有多心寒。
原来一厢情愿的付出,并不是每次都能换来好感。
比起我来说,我爸就是一个相对冷淡的人。
再好的关系,他也把持着做事的尺度;普通关系点到为止,特别拎得清。
他有时见我跟某个朋友走得太近,也会提醒我:
如果你掏心掏肺地为一个人付出,你潜意识里会把对方视作“负债人”。
不是欠钱,而是欠情,欠了你付出的感情。
这对一段关系来讲,是非常沉重的事情。
做个温暖的人,固然很好,但如果热情过了头,就像用热水浇花,最后花死了,感情也被消耗完了。
3
地球距离太阳大概1.5亿公里。
如果再近1%,地球就会变成火焰山,生灵涂炭;而再远3%,地球便会成为冰窖,亦不能生存。
这1.5亿公里的恰当距离,才让地球物产丰饶、温度适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守着一个最合适的距离。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会对谁都掏心掏肺,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义务收留你的真心。
听不到回应的山谷,就越过它,继续找另一座山;得不到回应的关系,就适可而止,别纠结。
不为难别人的原因,是不想辜负自己,更不想把自己的付出,变得廉价。
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
凡事忌满,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比起过度热情,让相处变成彼此的负担。
我更喜欢亲密有间的关系,不打扰也是一种温柔。
*作者:末那大叔,励志畅销书作家,抖音时尚父子,新书《我们最好的时光》当当新书榜第一,私人微信:monadiany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