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日报》推介恩高学子读书笔记
□ 熊卫玲:重读《巴黎圣母院》,《恩施日报》,2019年8月30日。
重读 《巴黎圣母院》
作者:恩施高中熊卫玲
初读《巴黎圣母院》,还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并不能理解其中深意。
重读《巴黎圣母院》,你会发现,它之所以是全人类的瑰宝,是因为其中承载的信仰和文化,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思考,联结了我们每个人。建筑虽已受难,但在雨果的著作《巴黎圣母院》中,我们还可以汲取到震撼心灵的力量。
在《巴黎圣母院》的序言中,雨果说他曾经去探索巴黎圣母院的时候,在钟塔幽暗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手刻的单词——命运。这两个字所蕴含的悲惨和宿命,深深打动了雨果,他开始思索到底是怎样一个灵魂把这个痛苦的印记留在了墙上。
在巴黎的市井街道上,在圣母院回荡着的钟声里,注视着斑驳墙壁上的“命运”二字,雨果构思出一段惊心动魄又波澜壮阔的故事。
即使没有读过这部小说,想必大家也对钟楼怪人加西莫多有所耳闻。他自幼被遗弃,相貌奇丑,日夜在圣母院里与钟声相伴。他的心灵困在一个佝偻的躯壳里,灵魂也坠入无边的黑夜。然而这样一个被众人唾弃鄙夷的人,却有着世上最伟大的爱。他的爱,干净透明,像是塞纳河畔三月的春风,丑陋的皮囊下是世间最真挚崇高的善意。有善自然就有恶,在这个故事中,也有一个罪恶的灵魂——加西莫多的义父,副主教克洛德。这个学识渊博、恪守教规的神父,因为爱上了一个女人而渐失理智,灵魂扭曲。在小说里,我们看见了一个人是怎样被贪欲蛊惑,被欲望吞噬,最终坠入无尽深渊。
那个同时被天使和恶魔爱着的女人,是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善良美丽的她,愿意救一个陌生的性命并且与他结为夫妻,也愿意帮助一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可是她却爱上了一个不懂得爱的人——卫队长菲比斯。菲比斯是一个游戏人间的花花公子,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只会逢场作戏和践踏感情。爱斯梅拉达却深陷在这份盲目的爱情里,直至丢了自己的性命。
在各色不同的人物之间,美与丑、善与恶、忠诚与背叛、智慧与愚昧轮番上演。
敲钟人加西莫多甘愿付出他的爱,牺牲一切来保护他的爱人,“只要你幸福快乐,不再愁容满面,我甘愿承受孤独和伤痛——我不需要一丁点的回报,只要站在你身后,默默注视你就好,你甚至不用看我一眼,也不用知道我的心意”。副主教克洛德因爱生恨,他的爱是得到、占用,否则就滋生出无边的恨,“ 当我的爱在仰望你的时候,我的恨就在侵蚀我自己”。当这种爱超越了恨,就是毁灭的时候。原来一颗心有多少爱,就会有多少恶。吉卜赛女郎的爱是盲目偏执的,是一头扎进爱里,就再不问世事,“因为爱你,我可以抛弃一切,去追逐你,没有自尊,也没有自我”。《巴黎圣母院》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又远远超出了一个爱情悲剧。
它反映了巴黎十五世纪的人间百态,但有的世事,放在如今的时代,也有与之契合的影子。当加西莫多被捆在行刑台上,群众围着他哄笑,甚至无端地讥讽、鄙夷他时,这种讽刺的场景,在网络社会里也可寻见踪迹。那些不明真相的“键盘侠”,只凭自己的好恶与立场,对无辜的当事人恶语相加,以逞一时之快。
它还是一本十五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从哥特式教堂到城市下水系统,从上层社会到底层劳动人民,从宫廷与教会的严密控制到民主自由思想的崛起……在雨果笔下,我们能窥见一个活色生香的巴黎。
《巴黎圣母院》也是雨果的思想集锦,反映在令人回味无穷的哲学句子上,比如克洛德在照顾弟弟时明白了“人是需要感情的,没有温情,没有爱的生命,就像一个干燥的车轮”。关于绝望,他写道“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深一滴水了”。关于堕落,他说“一个人只要干了一件坏事就想干尽一切坏事,罪恶的另一头有令人昏迷的欢乐”。
字里行间,你不仅能看见充满悲情的爱情故事,还能体会到雨果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雨果因巴黎圣母院墙上的“命运”二字,创作了这部举世闻名的文学杰作。
如今,写字之人已去世,墙上的字迹也已消逝,连教堂也在大火中受到重创。幸好这些灿烂的艺术瑰宝在作家笔下,以反映时代和人性的悲壮故事,达到另一种形式的永生!
我们在反思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之时,也别忘记那历经时光磨洗的经典文学。如果和它再次对话,会从中汲取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