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米行见闻

作者:王菊生

转自《常熟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我青年时期(1915-1951年)在常熟南门接官亭聚源米行学生意,前后6年。对那一时期米行的经营方式、招徕客户、营业手段、学徒生活等等有所见闻和体会,现在笔述出来,或许能透过这一“斑”,看到当年私营粮食业的概貌。

一、经营方式。米行专业向农民收购稻麦、大米、菜子、杂粮等;向籴客出售三麦(小麦、大麦、元麦)、大米(白米、糙米)、菜子、杂粮等。除了门市交易,另有合股所开的砻坊轧稻、碾米。这种经营方式可以“浑(肥)水不流外浜”,降低生产成本。当时,黄正大、汪长义、沈松茂、钱义隆等不少米行都有砻坊。聚源米行前门还有米摊头,零售大米,带卖食盐。黄正大米行里还有轧棉花机,供农民加工棉条纺纱。

二、粜籴客人。粜客有来自本县稻区、稻棉夹种区的农民,有来自吴县湘城、肖泾、陆墓等地的农民;籴客有来自无锡东湖塘、浦东三林塘的客商,有本城鑫昌、集成公、新裕、大丰等厂行,还有来自本城各小米店、糕团店。

三、招徕方法。每年夏秋两熟,凡来米行粜米卖麦的农民,分别留吃中饭或夜饭,三菜一汤:咸肉萝卜汤、黄豆芽、咸鱼、青菜或豆腐。抽烟客人供抽水烟。晚上来的农民,是大户或熟客的,米行租给棉披,借给稻柴,无偿留宿,第二天收货。对外地客商,米行请吃饭、洗澡、听书,有时还请上馆子喝酒。对装载农民来米行卖粮的航船,米行按货物数量贴给“回舱”(即回扣),鼓励航船多多上门来卖粮。

四、经营手段。对农民:一是使用市码,封锁市场价格消息,不让农民了解市场行情。所谓市码就是数字的代号,如1称言,2称兆,3称撑,4称器,5称回,6称伦,7称仙,8称斗,9称欠,10称扎,粜籴双方交易时使用市码,即使听到了也不知所云,卖粮时只好听任老板喝价(即定价),被压价了还蒙在鼓里。二是发现农民出售的米麦含有泥沙或带潮湿,就将实际数量打折扣。一般要超过含泥含潮情况。三是借口粮食品质不高,给予不合理的别价(即售价打折扣)。折斤折价都使农民吃亏。四是每当“稻尽麦不熟”的青黄不接时期。贫穷的农民只好向米行借钱借粮度日,高利有达“粒半头”的(一担稻还担半)。五是农民出售大米,米行用斛子(5斗1斛)计数时,将米重重倒入。使5斗变成4斗8、9升。对来米行采购的籴客,有时也要往小麦里掺泥沙,在斛米时轻盛快倒做手脚。增加售粮数量,增加盈利,对学徒,规定学业头3年,生活(工作)勤劲做,吃饭呒工钿,学业后3年,每月给些“月规”仅供理发、洗澡等零用。

五、商品宣传。在大米、菜子等商品中取少许做样子,包成长方形小纸包(样包)或分别放在有格子的红漆长木盒里(样格)送到小庙场米业茶会上向买方宣传推销,也有把样子放在小藤匾里的(样匾)。

六、礼貌称呼。学徒称业师为先生,称师母为婶娘,称股东老板和外场先生(职员)为某叔,对外地客商统称先生。尊称年老的常客为某相、中年常客为某官、对中年女客人称娘娘。对搬运工人、斛米工人则称脚班、斛脚,或直呼其名,谈不上礼貌称呼了。

七、学徒生活。黎明拆铺,清晨开门,刹板(门板),扫地,揩台抹凳,荡烟管,泡开水,代住宿客人还租被。客来前送样包上茶会,抽空拣小菜。客船、航船到行前,就开磅称粮,掮粮进囤,向客人敬烟倒茶。饭前去银行、钱庄领款,交给帐房付款用。中饭时打饭、端菜,招待客人吃饭。对来行采购的客商还要代为添饭、绞手巾、敬茶水。下午落市后去籴行、小米店、糕团店收帐。卷纸吹,擦灯單,有时送客人洗澡、听书。晚饭后,上刹板关大门。如有来客就招待夜饭,代租被头,搬出稻柴,安排住宿。学徒没有宿舍,天天朝起夜摊,入睡前要搁铺摊被,太热天,洗澡以后还要重新揩身擦汗。年终如有客人欠帐,还要下乡催收。有时还要替业师、师叔等送粮送钱到他们家。

八、职工小账。米行里差不多天天有大米样包,从茶会上收回后集中积累,隔一个时期,按价卖给本行,所得钱款按职务、年份分给老板、账房、外场(职员)和学徒,作为小账,补贴生活。

九、节假日期。米行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一年到头,只有农历新年的几天,才可关门停业,自由活动。全年夏秋两熟生意忙碌,其余时间稍微空闲。职员比较自由,学徒始终不可擅离岗位。

往事如云烟,仅作史料而已。

相关链接:

常熟文史转载摘录1.0

常熟古迹系列图文索引2.0

县南街系列图文索引2.0

往事如烟系列文章索引2.0

寻访笔记系列图文索引2.0

常熟古镇系列图文索引2.0

南门坛上系列图文索引 2.0

拍记常熟系列图文索引2.0

闲情雅趣系列图文索引2.0

笔墨人生系列文章索引2.0

常熟记忆代发文章索引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