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消失的大鼓书

消失的大鼓书

文:面朝大海

今天浏览抖音,一个大鼓书的视频让我倍感亲切,几十年没听过大鼓书了,听了这段大鼓书视频,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

严格地说,农村六零后以前出生的人都知道,大鼓书在七、十八年代的农村非常火,不亚于现在人们看抖音。

      我说的这个大鼓书,是流行于安徽北部的阜阳、淮北以及豫东和山东南部这些地方,一般叫大鼓书,我老家阜阳也叫唱小戏的。唱大鼓书的所用的道具有牛皮鼓、鼓架子、敲鼓的小棍、夹板(用上好的木材做的)、月牙板(铜做的,两块像月牙的板)。唱大鼓书的边唱边道白,靠唱腔和表演征服听众。

它与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等大鼓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我说这个大鼓地方方言浓一些,在本地区流行,外面的听众估计听不懂或者听不习惯。

唱大鼓书的都要拜师学艺,有门派的,学艺一般三年,能学二十场书就能出师了。记得我老家阜阳出名的大鼓书艺人叫陈豁牙,红得很,他徒弟也都有名气。

      但是,那时候唱大鼓书的属于下八门的行当,比如说书的、唱戏的、剃头的等等,这些行业人们都看不起,大部分人是不让自己的孩子学唱大鼓书,唱大鼓书的多半是光棍,或者是有残疾的人,他们为了挣口饭吃,不得不学这个行当。很少有农民家庭让孩子学唱大鼓书,偶尔有一个能传多远,父母脸上也没光,孩子找媳妇都难。

说来很怪,人们既喜欢听大鼓书,又看不起这个行当,都是封建思想作怪。

记得我十多岁的时候,特别喜欢听大鼓书。经常跟着大人到处去外村听大鼓书,那时候只要天黑了,听到邻村有敲鼓的声音,爱听大鼓书的开始呼朋唤友了,一路十几个人顺着鼓声找去,准能找到唱大鼓书的地点,然后就地坐下听吧,又没有人管,随便听。

       一般夏天和冬天唱大鼓书的多,夏天天热,人们都在外面纳凉,反正闲着无聊,也没有娱乐项目,只能有村干部请个唱大鼓书的,来给村民唱书听,报酬一般一场书2块钱左右,钱有村里兑钱,那时候没有现金,都是给红薯片,收齐卖了钱给唱大鼓书的。有几个好听大鼓书的村子,遇到唱得好的,能连唱一个多月不让人家走,非得把人家的书唱翻箱不算完。

那时候唱大鼓书的,一个人能学几十场书就不错了,一场书就是唱一晚上,最多的也唱不了两个月。因为大鼓书是有文本的,要把一场一场的大鼓书背下来,背熟了才能唱,哪有看着书本唱大鼓书的,因此,唱大鼓书的人记性都好,不然,一晚上一场书两三个小时,一句一句的唱词和道白是不好记的。

那个时候,判断一个唱大鼓书的水平如何,就看他的出场费,一场书在2块钱左右的,属于一般水平,低于2块钱的水平较低,在5块钱左右的,属于高水平,达到10块钱的则是明星级别的。

       唱大鼓书的一般都是晚上唱,白天睡觉,因为白天农民要下地干活,除非阴天下雨白天有唱大鼓书的。白天只有集市上才有唱大鼓书的,也只有水平高的才敢在集市上唱书收钱。一般选一个空地,支开鼓架子,开始先唱段书帽招揽人,人家听你唱的不赖,才会拢上来听你唱。看来人差不多了开始唱,像什么《三侠五义》、《说唐》、《三侠剑》等等,等唱到关键点,压下鼓和夹板,拿起戴的帽子翻过来,开始挨个收钱。不过,那时候钱不是好收的,多半没人掏钱,一听说要收钱,人哄地一下都走了,唱书忙喊:“不要走,不收钱啦!”然后接着唱起来。收个钱也得斗智斗勇,真难啊!除非你唱得真好,人们听中了,才肯掏钱听。

当时集市上唱大鼓书的有个规矩,有一个支起鼓架开始唱,后来的唱大鼓书的,坐一边等着帮助收钱,唱结束后,这个唱大鼓书的会管饭,但没有酒菜,顶多管一碗面条子罢了。

      如果一个唱大鼓书的在集市上一上午能收5块钱,就属于高手了,会有人请你去他们村里晚上唱戏。更高水平的不会去集市上唱戏,因为他有知名度,戏早被人预定了,能排几个月的队也请不到。

记得我们那个地方,有一个高水平唱大鼓书的,是个光棍,在一个村唱一个多月的戏,结果把村里一个大姑娘拐跑了,传几十里远。

遗憾的是,我1983年当兵去了,再也没有听到过大鼓书。记得在新兵下连后搞联欢晚会,班长非让我出个节目,我一不会唱歌二没有表演天赋,急得我没法子,就随口唱段大鼓书。我是这样唱的:“说书不说书,上场先作诗,说的是墙上画狗不咬人,砂锅子和面不如盆。大姑娘出门是媳妇,老公牛一锤是老尖。这也算四句为诗,八句为纲,您听我敲动战鼓慢慢道来……闻听书都往东南大道用眼观,大道上跑过来一匹马能行,您往马身上送耳目,马上边单单驮位小英雄……” 因为我用方言唱的,外地的战友听不懂,只有我老乡战友听懂了,他们听了笑起来,夸我唱得不赖。

      大鼓书盛行于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中期,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慢慢冷清了,以至到现在基本销声匿迹了。

那么,为何唱大鼓书的现在消失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改革开放大环境影响。改革开放后,国内百花齐放,各种娱乐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加上电影、电视剧里普及,农民可选择的文化娱乐多了,而单调的大鼓书慢慢受到人们的冷落。

        二是农民欣赏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影、电视剧、戏曲等文化大餐,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思想上受到积极影响,不在局限于听大鼓书的旧文化里面了。

       三是打工浪潮的席卷。进入九十年代后,农村出去打工的慢慢多起来,农民忙于生产忙于挣钱,没有多少闲时间来听大鼓书了,没有了市场,唱大鼓书的自然被淘汰。

       四是挣钱门路多,唱大鼓书的改行了。改革开放以来,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唱大鼓书的也看到自身行业的危机感,开始选择退出这个行当。

总之,时代在发展,许多旧时代的行当逐渐被历史所淘汰,这是人类进步发展的规律。因此,唱大鼓书的被人们所抛弃被历史淘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过,可喜的是,现在已经把大鼓书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不至于真的绝迹。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