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下贵人,地理巅峰之作,墓主自己卜选,清朝顺治帝之孝陵

文/陈益峰

  注意:本文较长,因为顺治的孝陵,为地理的巅峰之作,所以笔者花的笔墨非常多。

  孝陵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的陵寝,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背后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清孝陵是清东陵的核心陵墓,老祖坟,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孝献皇后董鄂氏(董鄂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合葬的陵墓。

  顺治皇帝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他生前特别喜欢佛教,要求他死后必须实行火葬,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只有皇-帝遗体骨灰的皇-帝陵。

  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按照昭穆制度排序下葬。

  笔者曾经三次去清东陵考察研究地理,每一次都有新的触动,每一条山脉,每一个山沟,每一个山头,都走过,细细研究过其龙脉的走势情况,感触很深,每一次回来,地理的功力和见解都有大增。

  对清东陵的地理研究有几个体会:

  1、一个少年君主,一个文人政治家,将地理学推上鼎峰

  顺治的孝陵,为首陵,其地理位置为最好的,为地理界的巅峰之作,不论是墓穴的地理格局,还是后来的家族实际情况,都是首屈一指的,无可挑剔。

  而卜选者,让所有人大跌眼界,大失所望,竟然是墓主自己卜选的。地理师傅,很多人试否定这个事实,但是从《清史稿》和乾隆等的言论来看,确实是顺治自己弄的位置。要知道顺治去世的时候,才24岁,此地竟然是他14岁时候亲自卜选的。

  其实古代的知识分子,文化水准很高,很多都是懂地理的。乡村的很多名坟、现在的家族发坟,都是出自本地的秀才、举人之手。这些人,是本地的文化中坚力量,是本地的精神领袖,他们的见识和文化功底,远远不是几个江湖忽悠,可以比拟的。笔者的爷爷、曾祖为解放前的私塾先生,文人地主出身,自己的坟墓都是自己卜选的,后来历史证明,比较成功。文人搞地理,爱学习,不盲从,能够讲究实证,有辨别能力,有质疑精神。江湖忽悠,一般都爱学习,但是不具备辨别能力,盲从,迷信,从来不敢怀疑和审视自己的学说,哪怕明知道可能是骗人的,也不敢回头。
  清朝的皇子,从小文化水平极高,受过严格的传统文化训练,经历过很多地理类的活动,所以其地理见识远高于常人,这是正常的。
  职业的地理先生,常常境界极低,编造一些干支、刻度等等说法,自娱自乐,自神其术,忽悠他人,忽悠徒弟,假称秘诀。知识分子,对这些东西很难痴迷,因为现实中找不到规律。离开实践,离开现实,这些秘诀一毛钱都不值的。
  将地理推到最高高度的,竟然不是一个职业的地理先生,而是一个业余的地理先生,顺治皇帝福临。说明满人对华夏文化的研究深度非常深,也说明民间地理先生的素质确实太差。以至于,后来很多地理先生,为了掩盖自己的丑闻,编造故事,说此地,明朝初年就看上了。按照明朝的太宗实录记载,那时候的地理先生,没有到遵化马兰峪去。

  2、皇陵选址与老百姓选址,技术差异不大

  以前研究过汉唐、辽金、明代的皇陵选址,多数都是选用粗乳,笨到极致,不注重局势,不注重气脉,不注重近处形势,只重视大局,只重视大龙,搞得笔者误以为皇陵选址,与常规不太一样。而清代皇陵,其地理手法已经彻底成熟,非常接近地理技术的核心,所以没有之前朝代那些错误的套路。

  从结局来看,清代的皇陵选址非常成功,孝陵下葬后,爱新觉罗家族延续皇位近三百年,如今依然有大量的高级别的文人,知识分子。况且清代的后来君主,基本上没有一个昏君,多数都有长寿的趋势。清朝的国力空前强大,直接控制的国土面积,达到1350万平方公里。这是历朝历代,不可想象的。现在国土面积,很多都是清朝事情,才得到有效控制的。

  (1)、秦朝的面积为:约354.69万平方公里;

  (2)、西汉的面积为:约666.37万平方公里;

  (3)、东汉的面积为:约654.62万平方公里;

  (4)、西晋的面积为:约615.5万平方公里;

  (5)、唐朝的面积为:约889.59万平方公里,很多还不是直接控制。

  (6)、辽朝的面积为:约475万平方公里;

  (7)、宋朝(北宋)的面积为:约286.56万平方公里;

  (8)、金朝的面积为:约405万平方公里;

  (9)、元朝的面积为:约1450.74万平方公里;

  (10)、明朝的面积为:约600万平方公里;

  (11)、清朝的面积为:约1350万平方公里。

  3、地理的核心问题

  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从清朝的皇陵手法来看:

  首重格局,其次气脉,再其次是龙脉,其次砂峰,再其次是水法,其对理气和立向理论一点不讲究,全是顺气脉,顺格局,自然立向,个别是就朝山立向,就不上的,坚决不强迫。

  那些神神叨叨的民间祖传秘诀,他们一句也不听,也不相信。留着这些穷苦的风水师,自己家用。皇家不信,钦天监也不信,富贵家族,也没有这些东西,只有民间一些忽悠,在瞎搞。

  此地清东陵,同行考察的有徒弟王洪超、苏理等人。

  

《清朝文献通考》中又记载东陵风水形势:山脉自太行来,重岗迭阜,凤翥龙蟠,嵯峨数百仞。前有金星峰,后有分水岭,诸山耸峙环抱。左有鲇鱼关、马兰峪,右有宽佃峪、黄花山。千岩万壑,朝宗回拱。左右两水分流浃绕,俱汇于龙虎峪,崇龙巩固,为国家亿万年钟祥福地。太行山在晋、冀两省交界处,为南北走向,直接北探到河北北部,与东西走向的燕山交汇,结穴于昌瑞山。

龙势威武而勇猛,高大壮实,巍然而立,刚而不折,柔而不屈。重重开帐,一脉中抽而出,缠送踊跃,前呼后拥 。祖山开大帐,分脉右行为缠护,大龙环绕数十里,为卷帘殿试格局

古书记载的卷帘殿试格局图样

堂局南侧,以龙门口为水口,结咽束气,东侧的万福山,和西侧的象山,左右夹峙捍门,关锁严密。

左右有大河护送,左侧为马兰河,右侧为大西河,分别发源于兴隆县若呼山和花林子,夹送龙脉前行,尽头结穴。顺治智慧豁达,亲自给自己卜选宝地下葬,后来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都是出长寿君主,勤政的英明之主。即使在后来世界大势变化,西方工业革命,欧美列强入侵、太-平-天-国内乱等等重重打击,清朝君主,依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人力,力克万难,保持国土基本完整,政-权基本稳定,在历史上非常罕见,有大功于华夏民族。

龙脉到头大断过峡,再起高峰,为昌瑞山,左右开肩展翅,气脉中抽结穴孝陵。此地可能确实龙气兴旺,笔者未尝经历过,笔者前去此地三次,两次都有重大的事故出现,损失不小,但是都是有大惊而无险,估计是因为笔者过于虔诚的研究地理,没有其他一丝歪主意,所以土地也在暗暗的保佑。所以在“特大地“面前,还得慎重,笔者从来没有遇到这个现象。

龙从后入首,顶对来脉撞背结穴,气势雄大。

昌瑞左右横开大帐,账下出脉无数,结皇陵和妃陵十余个,气脉非常兴旺,延续了清代二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的巅峰之作,不是不是地理师傅,而是出自一个政治家,顺治皇帝。清东陵的陵址是顺治皇帝(1644-1661年在位)亲自相中选定的。顺治八年(1652年)十二月,14岁的少年天子爱新觉罗?福临至京东一带巡幸。他来到昌瑞山下,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雾霭霭;风吹海树,碧影森森,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帝心念闪动,遂宣谕曰:此山王气葱 郁,可为朕寿宫,言罢,取佩鞢掷出,将鞢落处定为 吉穴。这是正史《清史稿》卷八十六有明确记载的。

清东陵的大格局鸟瞰示意图

清东陵的平面格局图

站在东陵神道南侧的大红门外,鸟瞰神道,神道尽头就是孝陵,孝陵在昌瑞山中抽脉结穴,脉以中抽为贵,得山川之正气

鸟瞰孝陵大格局,东陵龙脉,自雾灵山至琉璃屏,分为三枝,中枝结聚土星,名曰昌瑞山,面朝一大金星。

清东陵的大局鸟瞰模型

正面看昌瑞山下的孝陵。《昌瑞山万年统志》描述东陵风水:恭维昌瑞山,原名丰台岭。一峰搢笏,万岭廻环。北开幛于雾灵,南列屏于燕壁。含华毓秀,来数千里长白之源;凤舞龙蟠,结亿万年灵区之兆。且其间百川旋绕,势尽朝宗,四境森严,众皆拱卫,实为天生福地,以巩我皇清万载金汤之基者也。先是世祖章皇帝驻跸于兹,敕诸臣相度成规。暨圣祖仁皇帝缵继鸿图,于康熙二年二月丁未遣官祭告,封丰台岭为凤台山,十一日始建孝陵,复封凤台山为昌瑞山。设立满、汉官兵,周围建筑陵垣三十里,界内禁止樵采,后复续建,诸陵制度更极森严防护,益形周备矣。

大红门,正面鸟瞰陵区。

祖山起自燕山山脉的主峰雾灵山,逶迤而来,结穴于昌瑞山,含华毓秀,雾灵山与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长白山,同根同源之源。清朝的满足起自长白山,所以对长白山有回归的期望。

鸟瞰孝陵的明堂,近处有影壁山,远处正对大金星山。古人可能觉得金星山名字好听,实际上朝山为贪狼木星

内局非常紧凑,气脉兴旺,外局宽广。明堂容万马,富贵传天下。

后靠昌瑞山,一峰 挂笏,状如华盖,后龙雾灵山自太行逶迤而来;真龙发迹,蜿蜒数十里乃至数百里,预示着大清国运的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孝陵的建筑格局布置图

正面鸟瞰孝陵的建筑格局布置图,为八宅风水格局,这是皇家常用的格局,贪狼木星高耸,为第一吉星,主五子登科,仁慈,旺人丁,利男性,出贵而催官。

近看碑亭中的石碑,中间是满文,谥号庙号为: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近看碑楼

隆恩殿牌匾,满文、汉文、藏文俱全

正面看隆恩殿

侧看隆恩殿

近看陵寝门

正面看孝陵的后龙,展诰起祖,长天梯出脉结穴,宛若梦境

古书记载的上天梯的格局

正面鸟瞰,展诰起祖,连起木星,水木行龙,到头开口结穴

正面看看昌瑞山下的孝陵,连起木星,一层比一层高耸

直龙撞背结穴, 到头束咽起顶,开钳结穴,钳中有微乳,穴在乳-头,乳-头圆正,两边界水明白

鸟瞰穴后气脉,微微拱起,非常兴旺

皇陵左右界水沟,用条石砌筑,防止坍塌

侧看穴后气脉,微微拱起,圆净平坦、肥嫩和缓

鸟瞰昌瑞山下的孝陵

坟冢上方,鸟瞰孝陵,穴前左右两水合襟之后,溪水直出。壬龙入首,穴立地盘壬山丙向兼亥巳(坐343度,向163度),水走午口兼丙(173度)。这些数据,与三合、三元、天星等等技术,一毛钱关系没有,按这些理论,问题非常严重。

大红门外,鸟瞰陵区大局

在主神道上,正面看昌瑞山,凹脑土星

陈益峰师傅在昌瑞山下,研究孝陵的龙脉规律

世祖福临,智慧聪明,具有极高的地理鉴别能力。他游猎到此,心中非常喜欢此地,对群臣说: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随即选定一块平坦向阳之地,虔诚祷告上苍之后,摘下马鞍子上的一只环,小心地扔下山坡,并说:囅落处,定为穴。众大臣循踪寻找,找到后就在那里打桩为记。后来钦天监的地理家,见到此地,惊曰:虽命我 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很多地理家,不服气,觉得外行不懂地理,这是严重的错误,自古以来的大量的墓地,就是知识分子、秀才、举人、进士所点,清朝的多数皇陵都是由进士主持卜选的。

民间的地理先生, 很多素质过于低下,见解非常浅薄,常常抱着一些自己认为非常神奇的分金理气秘诀,神神叨叨的,号称可以崔观催贵,自己世代穷苦。这些自娱自乐的技术,历来都不是地理学的主流,只是一些江湖忽悠,欺骗他人钱财的东西而已,现实中根本上找不到规律。

侧看墓穴,穴前龙虎交锁,所以神道不能直出,只能转弯

清东陵,皇陵点穴,重龙,重脉,重气,重局势,轻水,基本不用理气,全是自然顺气脉,顺局势立向

皇陵的选址,关键还是气脉兴旺,龙势雄伟,堂局严整,护卫严密。基本没有理气的一点点特征。清代乾隆五年钦天监地理名师编著的《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书中明确说地理形峦有规律,理气没有规律。参与编书的有清钦天监刻漏科:博士金溪高大宾、博士东鲁齐克昌(后历任主簿、左监副、副监)、大兴李廷耀(后为钦天监右监副)、博士山阴钟之模、五官挈壶正南昌刘毓、刘毓圻(后为钦天监右监副)、洪文润、南昌熊佑,礼部主客司员外郎石城管志宁等撰,全是当时的地理界的精英。其水准,远远不是民间那些地理忽悠所比。

侧看大龙尽头开局结穴,皇陵与老百姓的墓地,最大的差别,就是堂局要相对开阔,皇陵建筑比较大

鸟瞰明堂,罗城周密,堂局宽广,朝山特起

侧看皇陵,气脉比老百姓的陵墓,相对宽平,但是依然不够做房子,只能跨越界水沟,盖大院,这是民间古老的办法

鸟瞰墓穴,堂局圆整,非常紧凑

西侧黄花山、钻天峰,昂日骞云,势皆东向,俨然右弼,左右外侧大龙,对陵寝形成环抱之势

东侧鹰飞倒仰山、雁飞岭,峰峦秀丽,势尽西朝,俨然左辅

侧看墓穴,束咽起顶,木星开口结穴,中垂微乳,细嫩兴旺

鸟昌瑞山主峰,孝陵、神道、影壁山和正前方的金星山,在一个轴线上

侧看穴前余气前行数理,陡然再起小土星为案山,朝山特起

罗城环绕,侍卫林立,城门关拦周密

侧看孝陵,依靠在山脚的平岗上。葬书说:垅葬其麓,卜垅如足,高山龙脉,最好的宝地,常常在山脚位置,明清皇陵严格采用这个原则。

昌瑞山左右横开大帐,气脉中抽,结孝陵

侧看皇陵,孝陵大位置,最初由顺治皇帝亲自卜选,后来由钦天监刻漏科杜如预、五品挈壶正杨宏量等人正式确认。后来因为洪范五行案,杜如预、杨宏量本当依拟处死,但康熙皇帝念二人在永陵、福陵、昭陵、孝陵风水皆伊等看定,曾经效力,免死。

侧看孝陵

侧看孝陵,穴星端正秀丽,木星开口结穴,左右层层回头护穴

脚下堂局平整,护卫严密,周围众山回头顾穴

近看孝陵

明清皇陵,特别喜欢采用大龙尽结的方式点穴。大龙尽结,秉气最足,笔者石柱土司家族,长年也是采用大龙结穴点穴下葬,世袭石柱宣慰使,达七百年

古话说:帐下如现贵人,品斯上矣。帐中抽脉,到头木星挺拔, 为入帐贵人

到头大断束咽,峡脉细嫩,左侧有贵人夹护,右侧有御屏高耸

大帐左右各起星峰,天仓地库,左右夹送

侧看皇陵,顶头圆正,弦棱分明,钳中藏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