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就是爱国人:保守主义视野下的“国家”概念 2024-05-09 01:49:20 01关于中国,有一些基本的常识需要反复强调,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由14亿活生生的中国人所组成,是一个有温度的有机体,而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词条;中国是一个文化传承系统,这个“大中华”文化系统是由汉儒的主系统,和数个相互深刻塑造影响的次系统所组成;中国是一个政治共同体,遵循同一部法律体系和同一套政治秩序。在关于一个国家的常识中,无论是从人本身,还是文化、政治,抑或社会属性来说,国家都是一个集合体,其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就是——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我们都需要清楚明白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所谓“爱国”,所谓“爱中国”,本质上就是“爱中国人”。否则,你的“爱”就只不过是个行为艺术,实在空洞无物。当然,在个人主义看来,这个常识实在无需特别强调。如同米塞斯在《人的行为》中简明扼要的指出:“是刽子手,而非国家,杀死了罪犯……因为在个体成员的行为之外,一个社会共同体是不存在的,是不现实的。一个共同体的生命存在于组成它的诸个体的行为中……没有个体的行为,就没有社会的基础。”我们很难想象,除开你对个体的观察和投射,还有什么可以作为人文知识赖以成立之实在依据。通俗的说,你对一个国家的情感,同样应该实实在在的源自这个国家里每个个体的行为之中,否则爱国就不过是虚幻的梦境,并不真实。02很多人对于个人主义的误解在于,他们总是肤浅的以字面意思来批评个人主义的原子化倾向,以为个人主义一定是国家的天然反对者。其实不为人知的是,英式个人主义最为杰出的捍卫者奥地利人哈耶克,也同样批评个人之于社会的原子化,痛斥其为“伪个人主义”。哈耶克认为,“社会”或“国家”之类的概念作为一个自足的价值实体,事实上是并不存在的。事实上的行为主体皆为个体,“集体”是不可能实施任何具体行为的。中国人张三犯了罪,接受惩罚的只能是他个人,你听说过,“中国”也要因此去坐牢吗?在逻辑上,集体不但只不过是个体的聚合,而且,必须是先有个体而后才可能有集体,而不是相反。因而,即便存在所谓集体的价值,也是以个体的价值为基础的,集体的价值是个体赋予的,是依赖个体而存在的。所谓“国家的价值”,就是“国人的价值”;“中国的价值”,就是“中国人的价值”。当我们说,要尊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时,并不是说要去否定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价值,从来就没有这种逻辑。“从个体出发,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出发”,只是表明,我们这个社会的一切价值要回到生命本身来,回到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点来进行判断。而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价值都需要由此推出。 因为我们很难去判断说,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个人不自由,而这个社会本身是自由的,这是自相矛盾的。当我们判断一个社会是不是美好,其判断依据和证据只能这样推出:即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个体的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从而社会才是美好的。这才是正确的逻辑。03从这个逻辑出发,我比较欣赏的务实态度是:我们为之骄傲并爱戴的国家,是一个能够让人民感觉到幸福感的共同体,有一些被这个共同体普遍珍视和维护的价值,一个有能力维护秩序、打击邪恶的法治体系。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活在真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处于和他人、和社会千丝万缕的关系网中。人的社会性和动物性一样,是人的基本属性。国家不管是想象的共同体,还是政治共同体,其根本任务就在于维护个人赖以社会化生存的秩序,一旦秩序崩溃,就会陷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悲惨状态。无政府的悲惨状态不啻于高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埃德蒙·伯克这样的保守主义者看来:“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是没有一种东西叫做民族的,一群人在一起本身并不构成一个民族”,“当他们毁坏了原始契约,在内失去了规范彼此的法律力量后,在外也不被承认为一个群体”,“不过是一盘散沙,如此而已”。和这样的“原子化个人主义”不同的是,真正的个人主义者都承认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人必须社会化生存,不管你愿意与否,你都会和你所处的社会形成相互塑造的关系。英国人和英国社会相互塑造,英国文化和政治秩序,是英国人“适应性进化”(哈耶克语)的产物。没有任何一个人跟孙悟空一样,是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在保守主义的视野里,所谓国家就是“活人、逝者以及那些尚未出生的人之间的伙伴关系”(伯克语),它是这个共同体古往今来所有人的联合,而不仅仅是现在活着的人所签订的一个临时契约。传统、经验、历史延续,如果你对这些关键词的没有深刻理解,那么你肯定缺乏保守主义者那种对于人类社会的深刻洞见和感悟力。真正连接一个国家亿万成员的,从来就不是合约,而是在漫长历史演化中,不断自发形成的接近于“爱”的东西,对一整套民族文化遗产的认同。简言之,国家是个文化概念,是个历史概念,它是演化出来的,不是被“发明”出来的。所谓中国人,就是古往今来所有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历史事实的总和,我们都不用专门去定义,但每个中国人自然就懂得分辨。04我们不管这个“原始契约”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文化的还是政治的,我们都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共同体的成员之间会有矛盾,会有冲突,要化解冲突、形成秩序,除了文化认同,还需要建立一系列规则来维护秩序。我们当今面临的困难在于,近代那些维系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在近代和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变得有些力不从心。在保守主义者看来,当一个国家的秩序处于真空地带,其对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我之前在谈法国大革命(《法国:全世界白左的祖国,终于快把白人驱逐出去了》)时,就提到过,一个颠覆整个社会秩序的变革是极为危险的。当旧的秩序被打破,而新的秩序并未确立时,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崩溃,历史上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世界各大文明的日益深刻接触,世界秩序也处于激烈碰撞和重新形塑的过程之中,这种演进过程就类似于各个国家内部的各种观念撕裂和重新归位,太正常不过。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去消灭这些撕裂和碰撞,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种“新常态”,并把这种撕裂纳入正常演进的轨道,而不至于脱轨。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让秩序变得普适、增加其可扩展性。比如,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的经济体,通过改革开放和加入全球一体化的行动,就是把我们的经济秩序嵌入世界经济秩序的一种努力。其背后的内在逻辑是:不管世界各国的政治观念如何不同,我们都可以在人性的最低限度上,维护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基本需求。而尊重这些需求正是普适性的世界秩序赖以持续的根本基础。当代保守主义学者斯克鲁顿说:“保守主义发端于一种成熟的人所共有的情愫,即,好东西毁之易,成之难。那些作为公众资产来到我们手中的好东西尤其如此:和平、自由、法律、礼仪、公共精神、财产安全和家庭生活,所有这些,我们都要依靠他人的合作才能达成,只靠我们自己做不到。”从共同体成员之间自由协作的历史演进中吸取智慧,是保守主义一以贯之的立场。爱国,就是爱国人,爱这些跟你自由协作的伙伴。保守主义视野下的“爱国”,并不激动人心,平实而无趣,但却无比真实。(全文完) 赞 (0) 相关推荐 陈赟:世俗化与现时代的精神生活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世界的解魅":一方面是宗教的.形而上学的神圣因素从公共生活中退出,进入到个体的内在领域,以价值观的方式自我延续:另一方面,基于社会视角的组织形式对以宗教为基 ... 陈新夏|“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及其当代启示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区分"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的标准,是"共同体"是否代表其成员的利益以及代表的程度,"真正的共 ... “自由主义”笔记十六条 自由主义的兴起 1.自由主义与启蒙运动:近代西方,自由主义胜利的时期也正是近代国家胜利的时期,自由主义与近代国家通常双双被视为判断现代性的标准.为何?自由主义面对的是贵族.君主统治,若要拆除古老的权威 ... 学人荐书 | 吴晓林《理解中国社区治理》(赠书福利) <理解中国社区治理: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关联> 吴晓林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吴晓林,1982年生,山东莱阳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政府发展联 ... 名著文摘 |《资本主义的伦理学》告诉你市场经济应该怎么玩 "名著文摘"是根据已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名著所作的文摘,通过这些未加点评的文摘概要地介绍原著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精髓.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原著深入阅读,也可根据文摘后附有的页码作转引或作进一 ... 国庆节特刊:爱国也当爱国人 作者/播音:李艳凤 十月金秋,蓝天碧海大地辽阔.到处丰收硕果,满满的收获! 此时举国上下一片欢呼喜乐, 共同庆贺国庆佳节到来的时刻.相信每一个中华儿女, 都愿深深地祝福祖国: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和平 ... 媒介技术视野下数据科学与媒介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徐婧 马晓悦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摘要 随着数据科学持续深入地嵌入到日常社会生活,对数据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交叉融合的讨论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 ... 殷商时期的古老民族,消失了数千年,因考古而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易·既济>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 --<诗·大雅·荡> 1983年,考古学家在陕西清涧附近发现了一座古城,即李家崖遗址.据碳14鉴定,遗址的上 ... 微信公开课丨OCT视野下的ACS罪犯斑块分类 前面几期课件,可以点击下方蓝色字体: OCT成像入门及图象解读 OCT图像的基本测量 OCT在生物可降解支架中的应用 观迹定书:考古学视野下夏商文字的传承与发展 观迹定书:考古学视野下夏商文字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12 04:31 作者:袁广阔,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河南焦作府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综 ... 顾明栋老师专栏 || 中国诠释学与文本阐释理论 ——跨文化视野下的现代构建 本文原载<南京大学学报>2017年03期第60-78页 已获作者授权推送,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 顾明栋,字泽木,中国江苏人,芝加哥大学博士,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 ,英国 ... 差异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之三 专题文献摘录36) 汤姆林森在其差异教学理论中提出,差异教学是指教师对学生需要的响应,其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的个别差异当作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最终促 ... 袁广阔|观迹定书:考古学视野下夏商文字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袁广阔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5月12日 第11版) 从殷墟考古发现可知,商代晚期的文字已是一种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较为成熟的文字符号体系:按照载体不同,可分为铸于青铜器上的 ... 差异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35) 阶梯化设置数学教学目标可以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从而提出的要求也不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被合理兼顾,从而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例如,数学教材中提供的无论是例题还是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