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状况给心脏病泄密 步行六分钟可测心功能
日常生活中,不少患心脏病的老年人对自身早期出现的病症缺乏认识,而一些年轻人对胸闷、心慌等症状也不是很重视,往往认为没什么关系,忍一忍就过去了。殊不知,正是这些想法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心脏病除常见的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人们熟知的症状外,常常还有一些体表征兆。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状,就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这些体表征兆包括:
呼吸--做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脸色--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鼻子--如果鼻子硬邦邦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皮肤--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皮肤黏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
耳朵--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头颈--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患者。
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的表现。如果常心悸、气喘,只有蹲位才能缓解,这是紫绀性心脏病的特有表现。
步行六分钟可测心功能
各种心脏疾患,随着病程自然进展,不免会发生慢性心脏功能衰竭(心衰)。所以,心脏病患者都十分关心自己的心脏功能处在一个什么状态,以便及早防治心衰。
我们知道,心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心肌强有力的收缩,将循环回流的血液排压至动脉系统,让血液遍布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供给机体活动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一个人是否有心脏功能不全,可根据其气促和乏力等症状和日常体力活动的关系进行判断。
心功能分4级1级:心功能基本正常,患者日常活动少有气促和乏力症状;2级:日常活动已有气促和乏力;3级:患者即使在低于日常活动量,如缓慢步行、更衣、洗漱时,也感到力不能支而出现呼吸困难和疲惫困乏;4级:患者即使安静休息也有不适,往往只能卧床。
2、3、4级心功能已可诊为心衰,分别称为心衰1、2、3级。但这种心衰的判定过于简单粗糙,易受患者主观因素影响,缺乏客观评估的量化标准。而仪器测定,如超声波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等,价格昂贵且不方便。有鉴于此,我们向大家介绍一种六分钟步行试验的方法,患者可随时随地检测自己的心脏功能。
六分钟步行试验六分钟步行试验是一种运动试验,它通过对患者运动耐力的检测,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方法简单易行:在平坦的地面划出一段长达30.5米(100英尺)的直线距离,两端各置一椅作为标志。患者在其间往返走动,步履缓急由患者根据自己的体能决定。在旁监测的人员每2分钟报时一次,并记录患者可能发生的气促、胸痛等不适。如患者体力难支可暂时休息或中止试验。6分钟后试验结束,监护人员统计患者步行距离进行结果评估。
美国较早进行这项试验的专家将患者步行的距离划为4个等级:1 级少于300米,2级为300~374.9米,3级为375~449.5米,4级超过45 0米。级别越低心功能越差。达到3级与4级者,可说心脏功能接近或已达到正常。
笔者已年过花甲,无心血管疾患,自测6分钟可步行490米。所以能达到上述3级以上的患者,心功能受损程度不算严重。
预测结果研究发现,上述测试为1级距离者,以后因心衰死亡的比4级者高出3倍;8个月内再次住院者高出10倍。可见,这种测验对患者病情危险性及后果的预测也很有价值。此外,该检测还可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与治疗方法的优劣。其提供的资料与仪器测出的心功能数据也很相符。所以学者们认为这种测验方法既简便易行、安全性好,又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有兴趣测试的患者,可以先量出自己的步距。以手表计时,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行走6分钟后,计算出自己的步行距离,再参照上述步行距离的等级,便可大致评定自己的心脏功能。当然,对于心功能欠佳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初次测试时还是应请医生指导。如果出现胸痛、气促或力不能支等不适,则不宜勉强坚持,以免导致心衰加重或其他并发症。
(责编:尹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