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郎窑红、霁红……傻傻分不清?认识瓷器中的一抹红色
红色,自古以来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颜色。而创烧出纯正红色釉的瓷器,一直都是古代制瓷工匠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红色釉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但直到明代初年才真正能烧出纯正、稳定的红釉。其后,红色釉瓷器的品种、名目众多,有的颜色也很相近,令人眼花缭乱,但其实红色釉按原料和工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以铜元素为呈色剂采用高温还原焰烧成的红色釉瓷器,也是最大的一类。这类红色釉主要包括釉里红、郎窑红、霁红、钧红。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它以氧化铜在瓷坯上着彩,然后施以透明釉,入窑在1300℃的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明 洪武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
瓷器烧造时需要一种环境,专业术语叫“气氛”,一般来说“气氛”有两种:一种是“氧化”,另一种是“还原”。简单来说,开着火门,有充分的氧气进去,燃烧充分就叫氧化气氛(即“氧化焰”)。而关着窑门闷着火,控制通风量,使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就称为还原气氛(即“还原焰”)。
烧制这种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需要极高的技术,在烧制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温度和通风量,对烧造的气氛和窑温的要求都十分苛刻。
因为,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如果火候不到,就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出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变白。温度高低之间允许的差额大概在十度以内。在古代,这一点温差是非常难控制的,只有经验十分丰富的窑工,才能观察出来。
元代釉里红大多呈浅灰红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等。明洪武时期釉里红就比较成熟了,发色多是比较淡的红色或偏灰的红色,但较之元代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到了永乐宣德时期,釉里红烧造技术已经十分精湛了,釉里红发色极佳,浓厚鲜艳似红宝石。宣德以后随着国力下降,釉里红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才得以复苏,又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 康熙 釉里红海水龙纹钵缸
清雍正时的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得极为成功,工艺达到了顶峰。当时器型有盘、碗、瓶等,纹饰以三鱼、龙纹、五蝠为多见。
清 雍正 釉里红云龙纹洗
釉里红,这种稀少的瓷器有一种藏而不露的美,当它与青花搭配装饰后就成为著名的“青花釉里红”,相较于青花的淡雅、釉里红的热烈,青花釉里红则兼具二者之美,青红相间、冷暖相对,相得益彰。形成素雅而艳丽、典雅而又华贵的艺术风格。
清 雍正 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
清 雍正 青花釉里红桃纹玉壶春瓶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实它也是一种釉里红。因其创烧于清康熙年间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郎窑红的特征是,其釉面光洁透亮,器物边缘有明显的玻璃质感,器物表面有细小的开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殷红,光艳夺目。
清 康熙 郎窑红斗笠碗
清 雍正 郎窑红碗
除了郎窑红,清代高温“铜红”釉还有霁红。霁红是仿明宣德祭红釉的产品,景德镇在宣德年间烧出色泽鲜艳的祭红釉,但后来却失传了。霁红釉色深沉红艳,色泽均匀、釉面不流不裂,偶见桔皮纹。祭红与郎窑红相比,其红色更为纯正、均匀,但缺乏郎窑红的通透、层次感。
清 雍正 祭红釉盖钵
清 康熙 祭红釉镗锣洗
而钧红釉瓷器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个铜红釉品种,宋钧窑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称为“钧红”。它的诞生,结束了青瓷独占鳌头的局面,其意义深远,不仅是钧瓷工艺的一大创举,而且开辟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其后,元、明、清时期出现的釉里红、郎窑红、霁红等名品奠定了技术基础。
清 乾隆 钧红窑变石榴尊
钧红虽然属于红釉范畴,但通体都呈红色的比较少见,其色调往往红中带紫,而不是纯正的红色。此外,钧窑釉面一般有细小裂纹、棕眼,釉普遍有垂流现象,工艺上需要二次烧成。
清 乾隆 钧红釉大水盂
第二类,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釉上彩。主要有矾红、珊瑚红。
矾红是一种以三氧化二铁着色的低温釉上彩,亦称“铁红”、“红彩”。产生于宋代,为其他釉上彩的前驱,其制法是将硫酸亚铁煅烧、漂洗,加入铅粉作熔剂,磨细备用。作颜色釉色料时,调成釉浆,施于陶瓷器釉面上,以氧化焰900℃左右低温烤烧。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橙红色,没有铜红釉殷红如血般的鲜艳,但其呈色比较稳定,在烧造工艺上比高温铜红釉容易得多。
清 康熙 青花矾红海水云龙纹碗
由于烧造成本较低,矾红在清代被大量使用。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单一用矾红绘制图案装饰的瓷器较少见。嘉庆以后,矾红色泽均不甚佳,但用单一矾红绘制图案装饰的器皿渐渐增多,到了光绪时矾红色泽稍有起色,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清 雍正 矾红留白花卉纹碗
清 光绪 矾红龙纹酒杯
珊瑚红釉为康熙时期烧制成功的低温铁红釉,是将铁红釉吹在烧好的白釉器上再人窑二次低温烧成。其釉色均匀闪黄,釉面均匀光润,堪与红珊瑚媲美,故称“珊瑚红”。盛行于雍正、乾隆,嘉庆,以后各代亦均有制作。雍正珊瑚红釉器物色泽娇艳,红中闪黄,较康熙同类器物红多而黄少,更显娇嫩。达到了最高的水平。
清 康熙 珊瑚红釉敞口尊
清 雍正 珊瑚红地粉彩花卉贯耳橄榄瓶
清 雍正 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纹盘
第三类,以金元素作为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氧化焰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这就是“胭脂红”。
胭脂红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发明的,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
清 雍正 胭脂红釉莲瓣花口洗
胭脂红呈淡玫瑰色,清新淡雅。清康熙年间传入我国后,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由于雍正皇帝对这种釉色十分喜爱,加之其崇尚典雅清新的审美风格,雍正朝大量创作素色胭脂红作品,使得胭脂红釉在雍正朝大放异彩。其后,由于帝王的审美偏好以及国力的衰弱,胭脂红釉瓷器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明显下降。所以雍正朝胭脂红产量最大,质量也最精。
清 雍正 胭脂红釉大碗
清 雍正 胭脂红釉珐琅彩花卉纹洗
清 雍正 胭脂红地珐琅彩梅花纹酒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