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三年醇小二:工作就像福尔摩斯破案
福尔摩斯上线,细微的疑点和破案是这群阿里小二的日常。
文 | 鲁云芬(见习)
编辑 | 斯问
已是晚上12点,幽暗的屋里,屏幕上闪烁着《重案六组》的镜头。悬疑的画面配上突然高亢的声音,将诡谲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
刚刚写完周报的敖兴,神情专注,看到紧张的地方,眉头不自觉地皱起,思路跟着剧中的线索快速运转。
这样的场景,在阿里巴巴CCO假货申诉处理的工作中太常见了。
敖兴爱宅在家里看电视,还格外专一,就爱看警匪刑侦破案类的电视剧。《法医秦明》《刑警队长》《余罪》是他的大爱,经典的《重案六组》回忆了6遍,大学时还立志要做一个刑侦警察。
从2015年毕业校招进入阿里,以客户代言人的岗位进入申诉团队,从数据、信息维度等辨别被假货处罚商家的申诉。
这样的工作每天都在进行,却是支撑起阿里平台上数万笔交易和商家权益的稳定保障。
在采访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个90后看上去温和冷静,像个熨烫机一样,把所有的情绪熨烫得妥妥帖帖,从未露出情绪的裂缝,直到谈到假货申诉和凭证审核业务。
仿佛磁场发生了变化,他身体前倾,下巴抬起,滔滔不绝,就好像一个侦探对于悬案的执念。
票据真伪悬案
这看上去是个普通的申诉,某商家出售的A运动品牌球鞋被假货处罚下架,店铺经营遭受致命打击,所以在平台规定的申诉时间内,商家就提交A运动品牌的授权书等进货链路凭证自证清白。
凭证到敖兴这边,表面上看来,审核要素齐全,授权关系清晰,发票数据金额日期都对的上,难道真的错怪了商家?
【小二推理】
敖兴眼神一扫,留意到授署名,授权方是一个并不太知名的公司?
点击大图浏览,放大200%,署名公章的字体间距好像略宽。
眼睛捕捉到这些细节的同时,脑子飞速运转:除去在OEM体系下会有商标使用许可外,一般的品牌是不会直接把商标使用权对外许可的,何况是知名大牌。
公章制作都是有规格要求的,这个章的字体间距与常规不符。
思维所到之处,手指已点开各路搜索引擎和商标库,手速堪比游戏高玩,各个搜索渠道都没有查到双方有品牌合作关系,再查询历史工单,这个品牌的授权公章有印象,调取之后迅速“技术”比对。
查询结果进一步佐证了敖兴的判定。
一建立佐证,敖兴发动平台资源,联动其他兄弟部门,联系品牌方,找到A品牌的权利人处。确认授权书为假,售假处罚成立。
原本只是一个case的情况,敖兴却在日常业务交流中发现其他小二处也有相似假凭证出没。
他组织专项小组,和这些商家持续接触中,掌握到更多的信息,联动安全部和平台治理,加上蚂蚁金服体系的业务支撑,最后追踪到一条假凭证的产业链。
侦查式积累
在阿里有句话——CCO是公司最有权力的团队。申诉业务小二的一个判决就将决定商家的生死。
所以在刚开始申诉业务处理过程中,敖兴曾经被挑战和质疑:
“阿里小二不懂市场?”
“是外行审内行?”
“小二除了审进货凭证根本就不知道市场发生了什么?”
“提供凭证能申诉通过的就一定是卖正品的商家吗?”
一个个恶意商家规避申诉审核的案例丢在面前,血淋淋的事实让敖兴也在不断反思创新。
申诉在进行日常审核时会涉及各类凭证,敖兴会把所有涉及的凭证进行分类,比如耐克的授权书,乐天的代购小票,莎莎的购买票据等,数量达到一定量级就去分析它们的特征点。
团队的人也会在日常处理case时把各类目各品牌五花八门的凭证收集起来,通过数据分析,平台搭建,定期更新,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凭证真假。
“警察是怎么发现细微的疑点并把它转变为线索,最终落地破案的,这跟我们在做申诉业务研究的时候是一样的。蛛丝马迹,只要够细,都能去发现售假商家的疑点和假凭证的问题。”敖兴已经对这样的侦查式工作颇有心得。
“上周末我和家人去逛银泰,买鞋、化妆品这些都会有意识地留存小票,也会习惯性地去Adidas,Nike等品牌实体店看看新品的价格标签,找导购员咨询实物的特点,国外的版本区别点,了解季度上新的情况和价格走势。”这大概就是大家常说的职业病,在敖兴这,叫业务积累。
阿里三年醇
到这个月底,敖兴已经是三年醇(在阿里企业文化中,按照酒的年份对员工入职年限进行分级。工作1年,阿里员工被视为“一年香”;工作3年是“三年醇”;而工作5年则是“五年陈”。)的阿里人了。
三年前,敖兴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阿里之于他意义就是诺亚方舟,他想的只是在这座大船上做一个桅杆,做一颗螺丝钉。
三年后,敖兴终于明白吸引他的是什么:一开始只是对收集凭证,辨识凭证抱有好奇的热情。真正感到所做的东西对他人对商家对消费者有价值时,他的这种热情自然而然地转变成了一种持久激情。
采访的最后,是一个紧急Case升级到敖兴这边。第一时间说明情况后,夹起笔记本,敖兴风风火火地奔赴工位,好像有什么引领牵动着他,走路似乎都带起了风。
大家都在看这些
▼
电商在线长期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