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管教的17岁少年致母亲死亡,原因何在

又一起悲剧上演,看看下面的警方通报:

从警方通报中,看不出母子肢体冲突的具体细节,但是,可以看出的是,母子之间的关系绝对已经到了水火不容了,否则,不服管教的孩子,怎么能导致四十六岁的母亲死亡呢?

儿子杨某在母亲死亡后潜逃,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果是失手让母亲受伤或者死亡,最起码是打电话抢救,或者投案自首。但是,他却选择了潜逃,一个17岁未成年的孩子,对母亲难道就没有一点亲情吗?难道他忘记了母亲十七年来对他付出的爱吗?

一个把儿子养大的母亲,却死在了与儿子的冲突之中,无论如何都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剧。

其实,我们在感到愤怒和伤感之后,与其谴责这个少年,可怜这个母亲,不如进一步探寻一下,如何才能减少或者杜绝这样的少年再次出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寻找另外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一个内心能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孩子,绝对不会做出这样没有人性、没有理性的事情。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太紧,孩子压力太大,与家长发生冲突的机会增多。诚然,有这方面的因素存在,但这不是根本的理由。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换,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如果连这个财富都保不住,那么,孩子如何面对未来的人生?

美国的珍妮.西格尔博士写了一本《感受爱》,让我大受启发,可以和大家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每个人面对生命中太容易或者经常得到的东西,慢慢都会失去感受力,或者叫做产生钝感力,父母之爱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如此。父母从孩子呱呱坠地,到抚养孩子长大;从照顾孩子衣食住行,到教育孩子做人做事,给孩子做了太多太多,父母的爱不可谓不丰厚。

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对父母还会心生恨意呢?

西格尔博士告诉我们:对我们的情绪造成影响的并非是否拥有爱,而是能否感受到爱。我们感觉被他人所爱时所处的状态与其他情感都不一样,它能使人感到快乐、平静、专注和放松。感受被爱是一种强大的体验,它能让人在面对挑战时顶住压力,有助于从困境中复原。

然而,父母在为孩子付出了大量关爱的同时,却用另一种方式在消解掉这些无私而博大的爱。我们不知道,也不明白,让孩子体会到爱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家长们经常会在担忧孩子未来时,在过度的焦虑和压力之下,毫不留情地斥责孩子,甚至用严厉的惩罚来代替理智地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我们不反对适度惩戒,善用惩戒的家长,同样能让孩子在被惩罚中也能感受到爱。问题是有的家长只知道惩罚,不知道如何疏导孩子情绪,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减轻压力。

在《感受爱》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一个人在压力之下,感受爱的能力会降低,压力过大,就难以感受到爱,失去感受爱的能力。

所以,要让孩子感受到爱,就要想办法减轻孩子的压力,这需要父母与孩子的互相理解。家长要意识到,孩子成长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不能简单粗暴地打压孩子出现的错误,要用真诚的理解来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父母的理解会减轻孩子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其他压力。

如果家长与孩子出现了冲突,让孩子感受不到爱了,家长也要及时醒悟,想办法加以弥补。

要知道,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面临着生活带来的压力,很可能是多方面的压力,而压力会按下情绪的按钮。

如果大人和孩子都想着用愤怒、发泄来释放压力,那么这个家庭就会成为一个火药桶,随时都可能引爆。但是,如果我们明白,爱会使压力减轻或者缓解,每个人都对亲人付出爱和理解,那么这个家庭就会产生更多战胜困难的力量。

学会与孩子沟通,学会非暴力沟通,这是家长让孩子感受到爱必须具有的能力。有的父母习惯了用情绪和孩子沟通,一遇到孩子出现问题,那种不容孩子出错的怒火,很快烧光了孩子想改正的决心,却点燃了孩子叛逆的火种。

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倾听来自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当你发自内心得回应和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时,其实就是在传递一种巨大的爱的力量。不用你给孩子多少自以为是的说教,这种力量已经足够让孩子去直面问题、克服困难了。

当然,最可靠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学会对压力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家长可以经常就缓解压力的方法与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掌握一些自我解压的方法,比如出去跑步或进行其他运动,听听音乐、大声朗读等;家长也可以陪伴孩子做一些孩子喜欢的活动,或者到郊外游玩等。总之,家长要记住,压力过大,孩子就会很难感受到爱。

一篇文章说不尽,其中玄妙各用心,但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在父母爱的沐浴下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