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者的宿命
最近,有关“区块链”的话题可谓铺天盖地,而在解释区块链这一概念时,被引用最多的一个词莫过于“去中心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去中心化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这期间表达信息与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以往的表达可称之为“广播式”的,也就是信息由一个中心向周围区域传播与扩散,而接收的群体只能被动接受,无法提供即时的互动与反馈。换句话说,不管你们听不听我都得说,它带有某种政治色彩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强制性。
之所以会出现“广播式”的表达模式,不仅与硬件基础设施的局限有关,更多的也受到了言论自由的约束,那时候的表达可谓是一种奢侈,并不是每个人能有权力和能力来实现它的。
而如今,表达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新媒体的大范围普及,也随着言论自由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表达已不再是奢侈品,它更像是一种日常必需品伴随着大多数人的衣食住行。
这或许正是电视作为信息传播渠道被其他新媒体逐渐取代的主要原因,也正是门户类网站的关注度逐渐萎缩,而根据个人喜好可定制类的新媒体如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日益强大的主要原因。
表达的渠道和路径多了,表达的人多了,信息爆炸也就成了一种必然。信息爆炸后,信息的含金量必然会随之降低,从而导致人们摄取有用信息的难度也在不断提高。
有人曾说过“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句话不无道理,表达的目的和作用是为了传递表达者的某种思想与观点,为了引起听者的共鸣,从而达成某种共识。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要拉拢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从而实现表达着的某种诉求。
所谓“观点即偏见”,一旦某种观点被表达者抛出,这些话和观点也便有了主人,它就如俗语说得那样“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覆水难收。
观点被表达和认领之后,接下来就是听众的反馈了,这些反馈声音就包括认同、无感、误解和反对。而在这些的反馈声中,存在最多的一定是被误解的。因为,表达者的知识储备、表达能力表达方式总是有限,而接收信息的人的理解力更是参差不齐、千差万别,因此,被误解也就在所难免啦!
不过,我们也不可否认表达者一旦能够通过表达来达成所愿,他通常都会是那个既得利益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因为,正如周其仁教授说的那样“本质上,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核心就是要解决一个别人为什么要搭理你的问题”。
表达者在表达的那一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用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时间向特定的人群中建立中心和树立影响力。既然表达者通过表达能够实现让别人搭理自己的目的,那么伴随而来的被误解也一定就是表达者的宿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