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
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就构成了人类一切行为的驱动力。按照层级划分,我们通常可以把驱动力分三个层级,姑且称它为驱动力1.0,驱动力2.0与驱动力3.0。
驱 动 力 1.0
驱动力1.0的主要驱动模式可以称之为诱惑驱动或者叫奖励驱动型,顾名思义是给予被驱动的对象以利益驱使,即如果.....就能......,如果做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作为奖励;
话说有一位智慧的老人,他的家门口经常会有一群不太懂事的孩子聚众踢球,很死吵闹,老人有些不厌其烦,无奈之下,想到了一个办法,第一天发给踢球的孩子们每人5块钱当作他作为观众看他们踢球的“奖励”,到了第二天发四块,以此类推,到第六天的时候,孩子们踢完球,老人不再有任何奖励。孩子们于是开始私下愤愤地议论起来,现在在这踢球连奖励都没有了,还踢什么踢啊!明天我们就不来这里踢了......于是,老人花了一点小钱就如愿以偿且愉快地买得了家门口长期的安静权。
利用物质或其他的诱惑一开始可能会起到明显的作用。然而,一旦诱惑无法持续或者比之前的预期有所降低的话,诱惑很有可能会失去效用。
驱 动 力 2.0
驱动力2.0的主要驱动模式可以称之为“胡萝卜➕大棒”型,即采取奖惩结合的模式,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且附加惩罚性措施的驱动模式。即如果做到.....就能获得.....如果达不到......就得接受.......
在美国有过一个著名的“胡萝卜➕大棒”的实验,在一个封闭的放家里,一块是黑暗区域,另一块光明区域,把小白鼠放在黑暗处,在光明区域放置奶酪以吸引小白鼠的到来,如此反复多次小白鼠产生了记忆后,再把奶酪收回,小白鼠还会反复大约七八次这样的动作,七八次过后,它渐渐的意识到光明区域没有奶酪之后,就不会再重复刚才的无用动作了;
再同样的场景做另外一种方式的实验,即把黑暗区域通上电网,用电击的方式驱使小白鼠跑到光明区域,再反复多次令它产生记忆后,不再使用电击,小白鼠依然会受惊吓似的狂奔到光明区域,如此反复可达50多次才会意识到黑暗区域不再有危险后停止奔跑。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用大棒惩罚的效用或许会远远高于胡萝卜的诱惑作用。
驱 动 力 3.0
驱动力3.0的主要驱动模式可以称之为自发性驱动型,做好了不奖励更无报酬,做不好也没人惩罚 ,没有中央集权,没人设目标、定计划、发指令、分任务、做总结,一切全凭个人自觉及自律完成。
世界上有两大组织几乎同时在做同一件事,一个组织叫微软,他们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一个叫做“微软百科”的项目,请了很多精英也花了很多钱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而在英国却有个非盈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他们利用“开源”的模式,十几年的时间建立了全球所有280种语言的独立运作版本共突破4000万个条目,总登记用户也超越6900万人,而总编辑次数更是超过21亿次。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好心人”都没有分毫的报酬,甚至有很多人自费完成很多条目的编辑跟撰写工作。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无利可图的爱好者与发烧友的创造性级效率竟远远高于微软公司的精英工程师们。
总 结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虽然已经提出了好几十年,但如今看来也未曾过时,所谓“温暖思淫欲”也是这个道理,人的最初的需求既是满足最基本的生理的需要,在生理需求满足的前提下才开始了精神和心理层面的继续探求,到了人类最高阶层需求及驱动力还是被社会需要的自我价值实现。
畅想不久的将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广泛应用。可以预见,大量的需要“死记硬背”和重复劳动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届时,人类除了大脑以外,或很多需要劳动的器官都将得到更大甚至彻底的解放,人们或只有精神层面的需求才能成为我们真正的唯一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