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老师|王春然:“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如何读出诗之美?
王春然
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一级教师。曾获东昌府区优秀青年教师、创新性班主任。山东聊城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北京晚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各大报刊网站,作品入选《阅读改变心灵的宽度》《一枝独秀岭南春》等丛书。
新年伊始,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热播,社会上迅速掀起了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中以诗歌为盛。“诗言情”通过读诗背诗领会诗歌的主旨含义,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很多优秀诗歌本身就很接地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是,我们也发现许多诗句一面看起来“真的没什么特别之处”,可一面又总觉得,虽然如此,但它就是好就是妙!妙不可言,满心的欢喜却无法表达……这种心理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问题:读出诗之意容易,读出诗歌之美难。那么,怎样才能读出诗之美呢?要想突破诗歌表层意思,深入欣赏诗歌内里之美,依然需要从诗句的字、词、句、标点……这些基本的元素入手。
下面我们以汉乐府《长歌行》为例子,简单阐述一下。
原诗呈现: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白话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读完白话译文你会有种什么感觉呢?是不是有种“原诗更好”的感觉?显然原诗句中隐藏着诗之美的密码,需要我们去破解。那么,语文教材上是怎么破解的呢?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217页,关于这首诗的解说如下:
“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所表达的哲理既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
这几行解说文字固然正确,但未免简单。究竟怎样做到的“以景寄情,由情入理”?人生哲理又是怎样“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的?……把这些问题都搞明白了,才算亲近了这首诗,也才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原来如此”。
首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青青”一词营造了一个满眼青翠生机盎然的葵菜园,同时“青青”两字的连用又具有音韵和谐之美感。两字的位置也是特殊处理的,青青本来是修饰葵菜的,原句本来的顺序应该是“园中青青葵”。我们对比一下“青青园中葵”和“园中青青葵”,你会发现将“青青”两字提到最前,一下子就突出了这种青翠的,生机盎然的喜悦感。不仅如此,如果“青青”两字不连用,只用一个,则句子又立刻变得索然无味了。不信,我们来读读试试,“青园中葵”“园中青葵”,你看是不是都失去了神韵?晨曦中朝阳渐渐升起,仰视满眼红霞满天,低头满目郁郁青翠,更有意思的是葵菜的叶子上布满了一粒粒浑圆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一面放大着葵菜叶的青翠,一面又折射着太阳的红辉。晨曦水珠之冷和太阳红辉之暖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一起。一个“待”字仿佛赋予水珠以生命力,它在等待着,翘首期盼着,等待着温暖的太阳一点一点把它升华,于是,水珠渐渐消失,天光渐渐大亮,简单的几个字造就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唯美之晨。
次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晨曦归去,万物渐次醒来,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一个个散发出生命向上的光辉,那股蓬勃的劲头势不可挡。一个“生”字,将生发、成长的力量表现出来,更可贵的是“生”的津津有味,满面生辉。春阳之下万物都在喜洋洋地生长着,比赛着,花红叶美,色色争“辉”。一个“布”字写活了春天,它像一个慈爱的布施者,温柔地唤醒世间万物,施与恩泽和希望,“布”不仅有动作的撒之味,还有撒之程度“充盈遍布”之意。无处不生机盎然,无处不勃勃生机。
前两句共同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日世界,一个蓬勃生发的新春时节。
第三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当繁华极盛,人们反而怕失去,美好的日子长留永在多好呀。可是,愿望的美感和现实骨感是一对无法调和的冤家。于是,即便身处繁华,心中已然升起悲伤和落寞,因而忐忑,因而惴惴不安。“常”字便写出了这种真实的心理感受。明明身在繁华的阳春里,可却时时想到肃杀的秋天就要到来。刚刚还是万紫千红、花红柳绿,转眼就要“花黄叶衰”枯枝败叶,残花败柳。眼睁睁看到繁华归去肃杀到来,却无计可施,怎一个“恐”字了得!
第三句和前两句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春秋季节的转换那么迅速。春季如人之少年,蓬勃向上,镜里青丝万丈;秋如人之老年,花黄叶衰,转眼白发苍苍。时光之轮驱赶着岁月,碾碎了时光,春一样的青春谁能留得住呢?没人!
第四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确时光就像东流到海的百川一样,日夜不息。人也时时老去,可我们总有一丝幻想,或许可以重新再来呢?或许没有那么决绝呢?可诗句末的一个“?”彻底断送了所有的幻想,不可能!一个问号构成反问句,刹那间粉碎了人们的迷梦,如一记千钧的重锤砸进心窝。河水不会溯流,人生不会再少。句末“?”的使用使诗句于无声处见惊雷,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不由得不去思考,自己该怎样好好把握人生呢?
第五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前面的蓄势已经做足做够了,很自然地就在诗末得出这句人生哲理。“少壮”和“老大”的对比,“不努力”和“徒伤悲”的因果,让人唏嘘不已字字扎心。诗句里面一个“徒”字更有分量,浑浑度日,不惜时光,猛然间醒悟到自己做错的时候,已然物是人非,事事皆休,一切都无法挽回,恰如水中飘零的花朵,强要留住一抹红,奈何辗转在风尘,不再有往日颜色。这时候除了后悔的伤悲,还能做什么呢?一个伤悲叠着一个伤悲,一声叹息摞着一声叹息。当我们通过这些字、词、句、标点……等元素,深入探究文本感知到这份沉甸甸的情感时,怎能不为之扼腕赞叹,好诗,好诗!